港澳台美協主席蔡豪傑有兩重身份,他既是實業家,又是藝術家。對此,他曾經說過,這兩種身份並不衝突,還具有互補性:前者注重務實,不講空話;後者追求浪漫,易動感情。兩者配合,才能產生真正的力量。這種力量,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化為磅礡之氣,令人印象深刻。
蔡豪傑為了創作走遍大江南北,他的作品吸引了大量國內外藝術愛好者
旭日東升江山如畫
步入香港中銀大廈的頂層,映入眼簾的就是香港著名愛國藝術家、畫家蔡豪傑的兩幅作品《旭日東升》和《江山如畫》。兩幅畫作大氣磅礡、沉雄高古,將中西方繪畫的特色精髓體現得淋漓盡致。
說起這兩幅的創作歷程,蔡豪傑感觸良多,他表示70層高的中銀大廈是香港的一個地標,其裝飾設計的藝術語言,一定要有中國風味。因此,蔡豪傑最初設想的是創作兩幅最能代表中華文化傳統繪畫藝術的國畫,但考慮到建築物空曠,且有陽光直射,若直接用宣紙水墨作畫,容易氧化。因此他便在亞麻布上改用油畫的形式來畫國畫,把祖國的大好河山,濃縮成一幅精緻圖畫:旭日東升,撥雲見日,江山如畫,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旭日東升 198×398cm 2017年 蔡豪傑作品
蔡豪傑認為,中國人一定要以中國畫為主,才能不斷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但也要吸取西畫的精粹,洋為中用。所以他就把西畫的色彩跟結構、透視和光暗,融進了中國畫,採用中西結合的表達形式,使作品更加豐富,讓作品更加生動。他認為,中國畫應該和各國的文化進行交流融合,才能更加強大,更加豐滿,更富有表達力。
為了完成這兩幅兩米多高的畫作,他經常要在梯子上爬上爬下,足足畫了半年。那段時間他經常淩晨3點就開始起床作畫,一直畫到上午九十點,休息一會兒又繼續畫,“這是為了把自己的所有潛能都發揮出來,盡可能地將祖國的亮麗山河呈現給大家”。
要完成這樣一幅橫跨國畫和油畫領域的作品實屬不易,蔡豪傑認為這得益於自己的“童子功”。蔡豪傑出生於廈門茂林村,生活條件艱苦。由於他小時候身體較弱,自認為將來憑體力勞動恐怕難以養活家人,便想學習繪畫技藝,將來在街頭賣畫養家。“畫的不像就沒人買,所以我就刻苦練習,從臨摹連環畫開始,臨摹的連環畫貼滿了整個牆壁”。蔡豪傑從七八歲就開始畫畫,一直堅持,到了十幾歲便可以出版連環畫,賺取稿費以貼補家用了。
蔡豪傑的畫融匯著自己的情感。他認為,一個畫家的畫就是他的靈魂的寫照,就是畫家自身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蔡豪傑的作品追崇的是“人品高尚、學問淵博、才華橫溢、思想深邃”的藝術創作境界,《搏擊向前》正是他激情澎湃的情感抒發。正如蔡豪傑所說:“在藝術創作中,最主要的是把個人的情感溶化在藝術裡,藝術是美的文化、美的意境、美的世界。把一個很美好的心靈想象,通過藝術的形式轉化為可視的表達形式,用藝術把它表達出來,使人們受到美的感動,你的作品才能夠起到推動人們思想情感向前,提高審美的作用,這跟藝術家自身的修養是分不開的。”《搏擊向前》在畫面的處理上,畫家將衝浪運動員置於畫面的中心,四周是驚濤駭浪。畫中的人物身體重心前傾,右臂上揚,處於不穩定的平衡之中,動感十足,極具視覺衝擊力。
香江春水 160×100cm 2012年 蔡豪傑作品
蔡豪傑說:“畫中人物腿的動作其實就是我的動作,我小時候在海邊長大,知道滑板怎麼滑,像這個動作難度很大,一般的模特是擺不出來的,他無法保持不穩定動作中的身體平衡。”這幅作品主題鮮明、立意高遠。畫面通過衝浪運動員直面海浪,劈波斬浪的勇氣來弘揚一種不畏風浪、拼搏奮進的時代精神。蔡豪傑說:“重要的作品能反映自己的心靈,作為一名追求夢想的人,要面對波濤洶湧的大海,風疾浪洶,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大海所吞噬,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站穩,不畏懼任何風浪,要不斷學習進取,謙虛謹慎,才能不斷進步發展。”
《搏擊向前》汲取和借鑒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等畫派的精華,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蔡豪傑認真觀察陽光照耀下的大海景色,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把變幻無窮的光色效果呈現在畫布上,使整幅畫的畫面流光溢彩,灼灼生輝。2012年,《搏擊向前》入選參加英國倫敦國際奧運美展大會,同時蔡豪傑也獲邀出席英國倫敦國際奧運會開幕式。
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揚,蔡豪傑懷有一顆不變的赤子情懷。為了促進兩岸及港澳書法藝術、文化的交流傳播,蔡豪傑於2015年創辦了港澳台美協。蔡豪傑認為,作為一個愛國畫家,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責任,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他希望把港澳台畫家緊密聯繫在一起,相互了解、相互溝通。
他認為,兩岸及港澳文化同根同源,各具特色,彼此間的文化交流合作秉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互相尊重、相互包容”原則,不斷擴大交流合作範圍,深化交流合作內涵,豐富交流合作形式,完善交流合作機制,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局面。深化兩岸及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推動中華文化之凝聚,促進中華文化之認同,是有識之士的共識。
搏擊向前 160×90cm2009年 蔡豪傑作品
他還積極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他推動中國文化藝術走出國門的行動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讚揚。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產品通過不同渠道、載體走出了國門。然而也應當看到,在世界範圍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還遠不能與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相匹配。蔡豪傑認為,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不僅要走出國門,更要真正地走進海外主流文化市場。因此,文化產品及其表現形式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穿透力,是否能得到其他文化體系的認同,便成為其能否真正走向海外的關鍵。
“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底蘊,隨著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現在已經有了發展文化藝術事業的一個很好的趨勢,所以應該珍惜這一機遇,順應新時代,進一步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更加美好的藝術未來。”蔡豪傑自信滿滿地說,“作為一個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的企業家,我感覺有責任和義務把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做好,一定不辜負人民群眾對我們的信賴和期望。”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余婧、李博揚、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