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風和暢冬日暖,八閩大地意盎然。2019年12月10日至14日,香港期刊傳媒公會組織香港主流期刊訪問團赴福建參觀考察,實地感受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工作17年半的地方,見證總書記當年謀劃的“數字福建”戰略、廈門“跨島發展”戰略在新福建變為生動現實。而總書記當年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親自拍板從開發商手中搶救下來的“三坊七巷”,為快速發展的新福建留下千年文脈和歷史魅力。
2019年12月11日,福建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邢善萍(中)在福州與香港期刊傳媒公會會長、訪問團團長、紫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楊勇(前排右五),公會主席、訪問團執行團長、鏡報月刊執行社長徐新英(前排右七)等訪問團成員合影(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近年來,福建省數字經濟加速發展,成為創業創新主戰場。統計顯示,2018年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1.42萬億元,同比增長22%,增速位列全國第二,數字經濟發展為福建實體經濟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正成為福建省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目前,數字經濟總量已超過全省GDP的三分之一。“福建是總書記工作過17年半的地方,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很多內容都是在福建孕育萌發、探索實踐。總書記在這裡工作時就開始推進‘數字福建’的建設,到中央工作後也一直推動‘數字中國’發展,而‘數字中國’每年的峰會現在也都放在福州舉辦。目前,數字產業在福建已經超過1萬億的規模,在全國來說排在前幾位。”福建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邢善萍在接待公會訪問團時自豪地介紹說。
“數字福建”建設至今已走過19個年頭。19年來,數字福建在電子政務、數字經濟、智慧社會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如今,福建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基礎,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為增長點,以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衛星應用產業為突破口的數字經濟發展新格局,數字福建(長樂)產業園、福州軟件園、廈門軟件園、馬尾物聯網基地、泉州芯谷等重點產業園發展勢頭良好,點綴八閩大地。
位於福州軟件園的高科技軟件企業福昕,是一家國際化運營的PDF電子文檔解決方案提供廠商,是國際PDF標準組織核心成員、中國版式文檔OFD標準制定成員,在多年發展中開拓了多項自主知識產權,藉助自身的技術優勢,成功在國際市場中脫穎而出。據公司負責人介紹,福昕在亞洲、美洲、歐洲和澳洲設有多家分公司,全球直接用戶超過5.6億,用戶遍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曾為美國摩根大通銀行等多家國際知名金融企業提供服務,每年銷售額達到上億人民幣,在相關領域成為與美國跨國軟件公司Adobe齊名的行業領頭羊。而同一園區的南威軟件集團是一家智慧城市、數字經濟、分享經濟平台建設運營的綜合性科技集團。據介紹,南威開發的智能感知大數據平台在福建全省的應用已比比皆是。如已全面建成的全省網上辦事大廳,“12345”政務服務熱線覆蓋所有市縣。全省近90%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了“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馬上辦、掌上辦”成為常態,讓企業和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從手機上點開“e福州”APP,各類市政服務信息便捷獲取,43個政府部門800餘個市政事項早已完成系統對接。通過福州市統一建設的市政服務二維碼“福碼”,市民可在公交、醫院、教育、景區和行政服務中心等各類場景裡繳費辦事。在廈門,“I廈門”APP超過280多萬市民使用,已接入28個市級單位,6個行政區,在線預約的市政服務項目達到3,500多項。泉州通、掌上南平、虛擬市民卡、市政二維碼、市民信用支付體系……智慧城市的各類應用正在轉化為百姓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未來福州中心城區的副中心、福州新區核心區的濱海新城,訪問團參觀了中國東南大數據產業園。這裡聚集了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國土資源大數據應用中心等國家級平台及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北京奇虎科技(360)、微軟、貝瑞和康等知名企業;園內數字福建雲計算中心開通了福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省超算中心二期正在運行。福建省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訪問團表示,下一階段,“數字福建”建設將從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發展環境等多個方面統籌推進,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奮力建設“數字中國”的樣板區和示範區。
俗稱“榕城”的省會城市福州,有著悠久的歷史,而發軔於晉代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是福州城市的文脈所在。28年前,正是擔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決策,政府出資從開發商手上將三坊七巷搶救出來,保住了這片約40公頃的中國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自2015年以來,三坊七巷已連續4年每年接待遊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三坊七巷正逐漸成為福州傳統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以及文創產業基地,延續了歷史文化遺產原有的使用功能,讓福州千年文脈得以延續。
福州市人文名片——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內,坊巷縱橫;從高處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坊七巷的總體格局基本上呈現魚骨狀,一條南後街縱橫南北,在它的東西兩側,則分布著“三坊”與“七巷”。這條古街道裡每個居所的入口都分布在坊巷上,這種傳統街區的基本空間格局,正是源自於中國傳統的“里坊”制度。這種強調對稱的“肌理”特徵,經過1,000多年後,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堪稱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巷內屹立著一座座歷史悠久的宅院,石條的大門、灰磚砌牆,院內有二進、三進、四進的廳堂;儘管歷盡滄桑的古厝已經被風雨剝蝕,但宏大的規模和別具一格的建築,仍然展現其當年的氣派和輝煌。
從漢代福州開始建立城垣起,城市由北向南慢慢擴展。據傳西晉五胡亂華後,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之說,自此三坊七巷迎來了大批名門望族,人文也由此興盛起來,從宋元到明清達到鼎盛。
由於三坊七巷在歷史上名人輩出,所以福州流傳著“三坊七巷,出將入相”說法。三坊七巷中的“三坊”,是衣錦坊、光祿坊和文儒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塔巷、吉庇巷,每個坊巷各有故事緣由。
在楊橋巷與南後街北口西側交匯處的楊橋路17號,是廣州起義“黄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的故居,林覺民在就義前寫下可歌可泣的《與妻訣別書》,道盡紛亂時代戰火下的兒女情長。林覺民殉難後,林家房屋讓售予著名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十一二歲時曾居此,所以這裡也是冰心的故居。林覺民《與妻訣別書》中曾描寫這裡:“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冰心晚年在《我的故鄉》中,也對故居有一段形象的記述:“我們這所房子,有好幾個院子,但它不像北京的‘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進屋子的前面,有一個長方形的‘天井’,每個‘天井’裡都有一口井,這幾乎是福州房子的特點。這所大房裡,除了住人以外,就是客室和書房。幾乎所有的廳堂和客室、書房的柱子上、牆壁上都貼着或掛着書畫。”
“七巷”中的“黃巷”,因“小黃樓”而著稱。據傳福州黃巷創始人為八姓入閩始祖之一晉代晉安郡守黃元方,至唐代閩中大儒黃璞晚年在此歸隱,其藏書樓因全樓塗抹成黃色,命名為“小黃樓”。清道光年間,梁章鉅買下黃璞故居舊址,新建藏書樓,為向先賢致敬,亦將藏書樓命名為“黃樓”。
“黃樓”為雙層小樓,樓上是藏書閣,建築精美,簷口吊柱等處皆可見精緻木雕。一樓廳前有小天井和魚池,樓下左、右兩側通道做成假山、雪洞,曲徑通幽。園內亭台樓閣皆小巧玲瓏,小橋流水,清幽雅靜,一派江南園林景色。“黃樓”是福州目前保存最完美的古式花廳園林。
“如果你打開廈門的夜景衛星圖,就能看到燈光環著海灣遍布島內外,萬家燈火輝煌就是我們實施跨島發展戰略最直觀的呈現。”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強不久前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向記者這樣介紹。
廈門市跨島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廈門擘畫的城市戰略。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深入廈門調研,發出了“提升本島、跨島發展”的動員令,鼓勵廈門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生態城市轉變,並指明了“四個結合”的跨島發展戰略思路——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結合、城市轉型與經濟轉型結合、農村工業化與城市化結合、凸顯城市特色與保護海灣生態結合。實施跨島發展戰略17年來,廈門堅持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原則,大力推進島外新城組團式規劃建設,實現城市功能跨島優化。目前,海滄灣新城日趨成熟、集美新城基本成型、環東海域新城快速崛起、馬鑾灣新城蓄勢待發,東部體育會展新城也啟動規劃建設。特別是2002年以來,島外建成區面積拓展了7倍、新增面積佔全市八成以上,有力推動了廈門城市化進程。
廈門市環東海域新城的濱海旅遊浪漫線一景(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廈門島北部同安灣沿海的環東海域新城是廈門跨島發展的典型,當訪問團在環東海域新城的濱海旅遊浪漫線漫步時,陽光、海灘、椰林、彩色跑道……步步是景,美不勝收。作為環東海域新城“產城融合、綠色生態”的重要項目,環東海域新城將充分利用同安灣漫長的海岸線和優美的濱海環境,打造一條依托沙灘和紅樹林海景、全國一流的濱海旅遊景觀帶,結合酒店群建設,力爭成為全國知名的休閑度假目的地和舉辦國際會議、高端品牌展示會的重要場所。同時,通過建設濱海一線的高級別馬拉松跑道和兩側“葡萄串”形態的多元文體設施及場館,並經由專業公司運營,經常性地組織文體活動和馬拉松、自行車、帆船帆板、鐵人三項、沙灘排球、足球等多樣化的體育賽事,打造充滿活力的文化體育產業帶。據介紹,濱海旅遊浪漫線未來將作為馬拉松賽道,可提供全程42公里全天候馬拉松跑道。

從200多米高的厦门誠毅國際商務中心觀景層俯瞰集美新城(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數據顯示,2002至2018年,廈門島外生產總值佔全市比重從40.1%提高到49%,固定資產投資從42.5%提高到75%,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也從22.7%提高到70%。
跨島發展戰略下,越來越多的人到島外工作創業、置業安家,島外人口增速大大超過島內。17年間,廈門島外常住人口增加167萬人、佔全市增量的77.5%,2018年島外人口首次超過島內,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廈門港海天碼頭(本刊記者 黎知明 攝)
實現跨島發展的廈門是攤開的手掌,“手心”是大海,“五個手指”便是廈門島、海滄、集美、同安和翔安。未來,廈門將久久為功推動城市空間跨島拓展,推動交通設施跨島布局、產業結構跨島優化、公共服務跨島覆蓋、生態文明跨島發展,實現“攤開手掌,五指生花”。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余婧、李博揚、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