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與國際醫療接軌 填補灣區專才缺口

呼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惠港16條」和《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以下簡稱「示範區行動方案」)相繼出台,放寬港澳醫護人員在內地的註冊執業限制,再配合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和全科醫生制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流醫療產業,發展區域醫療聯合體,並為「港式醫療產業」注入中西醫結合的嶄新元素,方便港人「跨境養老」,助促醫療水平與國際接軌,提升就醫服務質量,填補醫療專才缺口。

大灣區現有登記人口達7,000萬,若連同非登記流動人口,更高達1.7億。隨著大灣區內經濟及城市的發展進步,內地民眾對優質醫療服務及高端醫療儀器等的需求越來越大,令致大灣區內跨境醫療合作更趨緊密,但種種障礙和挑戰亦漸次浮現。果斷突破羈絆、覓拓機遇,意義重大,亦予人無限憧憬。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跨境灣區,這意味着我們能超越大灣區的地域規限,直接與境外/國外的專家學者進行密切交流、學習與合作。現時,大灣區的基建「硬件」華麗閃亮,未來「軟件」是否能得到足夠的配套支援?香港的醫療專家和團體如何利用自身的專業與優勢,在大灣區找到自己的位置?這都是為國、為港、為民生的重要使命。

香港的醫療水準位處國際一流水平,向被視為對醫術和醫德的信心和保障,並於2014年被《彭博》評選為全球最有效的醫療體系。其中,香港醫學會匯總了12個世界一流專科,包括心臟科、胃腸科、血液科、腫瘤科、器官移植等,堪稱全球首位或領先,香港牙科醫院亦連續多年全球排名第一。

助與國際醫療接軌  填補灣區專才缺口

香港醫學會匯總了12個世界一流專科,包括心臟科、胃腸科、血液科、腫瘤科、器官移植等,堪稱全球首位或領先,香港牙科醫院亦連續多年全球排名第一。


雖曾被列作特區六大產業之一,但10年時間已過,醫療事業始終未能化作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前進的火車頭,非不能也,蓋不為也。業界應善用自身優勢,擴大在本港和大灣區的市場。

《綱要》指出,支持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主體在珠三角九市(即大灣區內地城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設置醫療機構,發展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

早前公布助促區域融合的「惠港16條」,為便利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鼓勵香港醫療界投入大灣區,為兩地醫療制度之間的現存壁壘拆牆鬆綁,毋須再理會「大門」「小門」是開還是關,又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可以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長遠促進香港醫藥業科研和就診習慣的對外交流,強化香港醫療界在區域以至世界的領導地位,一炮三響,成為近10年來香港醫療改革的大突破。

至於剛剛通過的「示範區行動方案」,則提出127項涉及人才、金融、建築、衛生的具體任務,包括放寬境外及港澳醫生在執業方面的限制,所有擁有港澳醫療專業技術執業資格的醫療、藥劑等港澳專業人士,將參照內地的醫師註冊管理辦法,辦理執業註冊後可在深圳市全市執業。

 

現存體制下人、財、物跨境流動的障礙

 

中央的政策「綠燈」,為港澳醫療團體和醫療專業人員進軍內地市場掃除障礙、舖平道路。然而,尚有一些體制、機制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特別是在人、財、物的跨境要素流動上,更是面對一定的障礙。

第一,在現行的CEPA框架下,沒有政策適用於港資醫院開設的分院,即使是一個集團,在同一個城市開設的分院,也都需要逐間或逐項申領牌照和醫保。

第二,在引進人才方面,境外醫生在內地只能註冊一家醫院或門診部,每年需重新註冊一次且不支持多點執業,而出入境通關時間等局限及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境外醫生到內地行醫的意願。

第三,由於香港和內地的醫療註冊和資源分配制度有差別,香港醫生若北上發展,將面臨種種挑戰。不少香港醫生以私人診所模式北上執業,但內地的監管規範,基本上是按照公共醫療系統和醫院的運作模式和要求而制訂,令香港醫生面對較大困難。例如香港的診所可以開設在普通的商場或者寫字樓內,而內地則對診所的場地、消防、醫療器械等有嚴格相關要求,近乎對醫院的監管。

第四,內地的私人診所審批程序很長,而且先租了場地才能進行申請,這意味著這個場地可能要先丟空兩三年,前期成本高,經營壓力重。

第五,香港醫療人手短缺本已嚴重,在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醫療合作後,人手流失問題勢被激化,而醫療機構的管理文化也正經歷一個磨合的過程。

 

助促兩地醫療交流的建議

 

近年來,國家積極推行醫療改革,接連推出多項相關政策支持,反映國家對改革的決心和力度。在當前的醫改大框架下,有不足、存爭議,都在預計範圍,但填補漏洞的決心要強、行動要果斷;若坐看潮起潮落,待基礎完備後才北上,恐已失去最佳時機。畢竟,醫療是一種文化、習慣,是經由常年累積形成,不能生搬硬套,因此,筆者建議:

第一,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提升在粵港人的醫療便利性,其中一個發展方向是研究參考現有深港合作,探索在大灣區內指定醫療機構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方便轉介香港居民回港就醫。

第二,在大灣區設立醫療試驗區,引進「綠色通道」和簡化相關的審批手續,讓港澳或國際具有先進管理經驗和醫療技術的醫療機構在大灣區設立分支機構,並容許相關醫生在區內執業和率先使用先進藥物和技術。

第三,香港的醫療監管制度嚴謹,在人才培養上也經驗豐富。為求紓緩區內醫護人手不足、資源短缺的問題,可以考慮讓香港的醫療和大學等機構與內地的大學合作,在大灣區內合辦醫學院,培訓年輕人才,並借助資訊科技,讓香港與內地的重點醫院緊密聯繫,構建一個資訊中心,再連結各地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醫院和醫療中心,互相學習,吸引國際人才。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香港放任讓大灣區發展的歷史機遇擦身而過,是不可想象的損失。

第四,作為大灣區區域發展的其中一個核心引擎,建議香港在參與區域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應自覺地本著以「香港所長,國家所需」的原則,承擔為國引才和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

第五,現代經濟講求創新,香港在保留傳統優勢之餘,應積極推行「三創」,即創新、創意及創業,創意性地注入中西醫結合的嶄新元素,打造「香港醫療中心」的專業品牌,吸引更多國際專才和國際醫療機構進駐,協助提升大灣區醫療業的高附加值。

第六,建議大灣區當局實施跨機構的專業監管,確保醫療水平,並從香港輸入「港式醫療標準」和「在地化醫療管理」,成立類似香港醫務委員會的機構,處理日益增多的醫患糾紛,促進醫患互信,令當地民眾可以獲得安全和以人為本的醫療服務。

 

利用香港經驗 促進內地醫療改革

 

所謂「港式醫療標準」,是一套標準化的管理方法,包括醫療檔案、數據管理及臨床路徑管理,並且引用風險管理,即定期對醫院各部門作出預防性風險評估。

至於「在地化醫療管理」,則是通過和內地專業人士合作,合作模式符合當地政策和醫療需求。例如香港醫護人員培訓內地同事如何做風險管理,培訓結束之後要定期考核,而內地同事則告訴港人當地政策如何、門診如何運行、收費標準、怎樣排班等等,實現教學相長。

早於2016年,國務院醫改辦等七部委曾聯合發布《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鼓勵國民接受家庭醫生服務,藉以減輕公立醫療體系負擔,而內地至今湧現過百個醫療集團,反映內地醫療產業已出現根本性的變化,也有愈來愈多醫生為了幫人而從醫。至於香港醫療企業,則已就基層醫療發展了30多年,並且取得明顯的專業優勢和經驗。

至於內地的「看病難」問題遲遲未解,關鍵點在於未能建立起三級醫療體系,令基層醫療服務的水平仍待發展,全科醫生質素參差,而病人亦習慣無論病情輕重,都前往大醫院解決,優秀的醫療人才也集中流向醫院專科,導致誤診頻發,形成惡性循環。對此,筆者建議:

第一,由香港主導開展區域性基層醫療制度融合接軌,可以改善內地城市的就醫服務質量,而香港家庭醫生及大灣區各地的全科醫生,應建立更多專業交流平台,當好病人的健康守門人,既提高本港醫生在內地發展的機會,又能照顧港人、尤其是退休一族日益龐大的醫療需要。

第二,由於專科慣常有明確指向性的診斷方法,而專科處理問題的角度與全科有所不同,針對不同表面症狀的關注點各有側重,若是繼續沿用「專科培訓全科」的方式,效果有限,亦未必足夠應付需求。

第三,建議在將醫療機構分級的同時,分別設立類似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和香港醫務委員會,為醫生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培訓和處理醫患糾紛的申訴機構,確保人才是否專業及達到國際水準,並非單靠醫院內部認證,而是經由具公信力的機制,避免醫學院和醫生出現質素參差問題,並讓民眾「信得過」,更令基層醫療區域性合作邁進一步,改革得以有序落實。

第四,要完全打破兩地醫療體系的隔閡、更好地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打造優質生活圈,仍需進一步解決兩地醫療體系對接的諸多問題。除了就醫環境、服務質量等因素外,香港居民在內地就醫面臨的最大障礙是香港的公費醫療支付系統尚未延伸到內地醫療機構,在內地就醫需自己支付高額費用。然而這一問題只有香港特區政府才能解決。此外,推動兩地醫療人才的資格互認、醫療服務融合、病例的打通、資訊的共享等,都需要高層次的統籌安排和跨部門合作。

第五,香港不同聯網之間病歷互通系統的發展水平,更勝不少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醫健通」電子病歷互通平台的全面開放,大大提升在社區執業的基層全科醫生的斷症能力。建議香港將「醫健通」與內地的「平安好醫生」或者是「微醫」這類網上健康諮詢平台聯通,相互交流分享其發展經驗和技術,有效簡化病人的診症過程。

第六,內地有超過13億人口,病例遠比香港多,兩地醫療合作,絕對有利於香港的醫學科研工作。

 

掃除障礙 促進粵港醫療體系進一步融合

 

「惠港16條」提出,為便利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生活的香港人在當地就醫,中央政府已接納特區政府的建議,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並指出,從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角度,都非常歡迎香港的一些醫療機構去廣東省辦醫院或者醫療機構,但其中的困難和政策性障礙仍然不少。

第一,由於兩地的藥物以及醫療器械存在認證問題,香港註冊的處方藥不能直接在內地使用,醫療器械也需重新認證,而且審批的過程比較長,這是阻礙香港醫療機構北上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二,香港擁有健全的藥物註冊制度和醫療儀器行政管理制度,有助吸引本地和跨國藥企、生物製藥和醫療科技公司,以香港為基地,申請新藥註冊和引入醫療儀器,並到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同時惠及兩地。

第三,為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群提供更多的就醫選擇和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還有助於將香港優質的醫療服務引入內地並惠及內地居民;同時,也為香港醫療機構打開了內地市場,有助促進大灣區醫療產業的發展,實現兩地人才和資源優勢的互補。

第四,為方便大灣區民眾選擇優質的醫療機構就診,特別是一些危重病人或者老人得到及時救治或看護,應從養老、保險、醫療福利、用藥互通等幾個角度給予進一步的政策優化和支持。

第五,今次改革方案存在一個供應側瓶頸,就是有意回內地生活和發展港人的醫療照顧和「跨境支付」問題。因此,應爭取放寬香港老人在大灣區內認可的港資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的限制,進一步紓緩香港現時的醫療負擔,並透過「醫療券」付款方式的集中化,達到監管醫療服務質素的效果,增加病人對大灣區醫療、特別是基層醫療服務的信心。

第六,內地目前年屆60歲或以上的人口已逾1億,加上內地「9073」的養老模式(即90%人在家養老,另有7%和3%的人依靠社區或機構養老),假如香港能把本地和海外的國際標準引進內地,定可滿足當地市場需要,帶來龐大商機。

第七,港人北上就醫和安老是大勢所趨,而粵港融合已在進行,預計大灣區會在未來數年,形成非常活躍的醫療綜合體,繼而成為全國的參考樣本,相信屆時港人也會更有信心在深圳購買醫療服務。

 

結語

 

內地城市發展急速,香港不可以再自我為是,「食老本,等運到」,一定要提升香港的優勢產業、開拓新經濟。畢竟,香港所能依賴的經濟引擎寥寥可數,離不開金融、旅遊、物流等傳統產業,醫療行業曾被列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能否借助自身優勢,擴大本地醫療業界在內地的市場?能否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出路?
大灣區內城市共同推動彼此間的相互融合,會給香港、給內地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香港來說,自己不再是一個城市單打獨鬥,業界若能把握機遇,便可以在不同層面填補大灣區的專才缺口,拓展香港醫療業界在內地的發展空間。


作者係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2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