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區塊鏈受到中央高度重視。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隨後,《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都發表社論支持,眾多網民高度關注區塊鏈,並加入討論大軍,一時間區塊鏈成為微博、微信、各大網站的熱門話題。區塊鏈相關股票也芝麻開花節節高,滬深股市的區塊鏈概念股暴升,比特幣也在短短幾日內急升兩成。中央對區塊鏈技術及其集成應用的前瞻性部署,彰顯了區塊鏈技術所蘊含的巨大潛力。
本文試圖對區塊鏈的主要內涵、特徵、類型、技術原理及集成應用作出梳理,並對未來香港在區塊鏈發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進行探析。
一、區塊鏈的主要內涵
區塊鏈(Block Chain),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它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絡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過去網絡上流行「怎麼證明我媽是我媽」的段子,這其實是一個直接用區塊鏈就能解決的問題。過去,我們的出生證、房產證、結婚證等,都需要一個中心的節點(比如政府)背書,才能獲得承認。且一旦跨國,就會遇到無窮的麻煩——跨國以後合同和證書可能就失效了,因為缺少一個全球性的中心節點。
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特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心化的信用創建方式,通過數學原理而非中心化信用機構來低成本地建立信用。我們的出生證、房產證、結婚證都可以在區塊鏈上公證,變成全球都信任的東西,當然也可以輕松證明「我媽是我媽」。
過去有些單位和個人經常利用發票做假賬。區塊鏈電子發票一方面可以確保從領票、開票到流轉、入賬、報銷的全環節流轉狀態完整可追溯;另一方面還能讓稅務部門、開票方、流轉方、報銷方共同參與記賬,使發票信息難以篡改。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後,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如果說蒸汽機釋放了人們的生產力,電力解決了人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信息傳遞的方式,那麼區塊鏈作為構造信任的機器,將可能徹底改變整個人類社會價值傳遞的方式。
筆者認為,區塊鏈是中國在中美貿易戰期間尋找到的經濟突圍之路,既是新的產業經濟增長點,也被視為挑戰美元霸權的良方。區塊鏈在中國的發展有兩個大方向:一是將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產業相結合,促進並提升現有產業效率;二是推動「人民幣3.0」,進一步將人民幣數字化,另辟蹊徑發展新的貨幣系統,對抗美元霸權。「人民幣3.0」代表了人民幣將走進數字化時代,中國央行很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人民幣1.0」是紙幣,「人民幣2.0」是電子貨幣(通過支付寶、微信、雲閃付等支付手段實現電子化),而「人民幣3.0」則是數字幣(貨幣走向數字化,成為加密貨幣,也就是將市面上的現金逐步轉化為數字貨幣)。由於數字貨幣與國家主權信用、GDP、財政收入、黃金儲備等建立了適當的比例關係,所以可行性較大。如果「人民幣3.0」能夠成功推動,中國將擺脫匯率波動的擔憂,人民幣將與美元分庭抗禮,數字化的人民幣將形成新的生態圈,在中國強大的內需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下,美元霸權將受到挑戰。在當前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時期,中國在區塊鏈領域的異軍突起,將增加我們的談判籌碼,對美國構成強大壓力。
數字化之所以能夠顛覆傳統,就在於它擁有「五全」基因:全空域、全流程、全場景、全解析和全價值。所謂「全空域」是指,打破區域和空間障礙,從天到地、從地上到水下、從國內到國際可以泛在地連成一體;所謂「全流程」是指,關係到人類所有生產、生活流程中每一個點,每天24小時不停地信息積累;所謂「全場景」是指,跨越行業界別,把人類所有生活、工作中的行為場景全部打通;所謂「全解析」是指,通過人工智能的收集、分析和判斷,預測人類所有行為信息,產生異於傳統的全新認知、全新行為和全新價值;而所謂「全價值」是指,打破單個價值體系的封閉性,穿透所有價值體系,並整合與創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價值鏈。
數字化具有的「五全」基因,與任何一個傳統產業鏈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新的經濟組織方式,從而對傳統產業產生顛覆性的衝擊。與工業製造相結合時,就形成工業製造4.0;與物流行業相結合,就形成智能物流體系;與城市管理相結合,就形成智慧城市;與金融相結合,就形成金融科技或科技金融。在與金融相結合的過程中,數字化擁有的海量信息、計算能力,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安全性,降低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壞賬率和風險。
二、區塊鏈的主要特徵、類型及技術原理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儲數據庫,它打破了中心化機構授信,通過數據協議、加密算法、共識機制,點對點地傳輸到這個區塊中的所有其他節點,從而構建一種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可驗證的數據庫,建立一套新的信任體系。
這種信任體系有五個主要特徵。一是開放性,區塊鏈技術的基礎是開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數據對所有人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接口查詢區塊鏈上的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二是防篡改性,任何人要改變區塊鏈裡的信息,必須要攻擊或篡改51%以上節點的數據庫,才能把數據更改掉,其難度非常大。三是匿名性,由於區塊鏈各節點之間的數據交換必須遵循固定的、預知的算法,因此區塊鏈上節點之間不需要彼此認知,也不需要實名認證,而只基於地址、算法的正確性進行彼此識別和數據交換。四是去中心化,正因為區塊鏈裡所有節點都在記賬,無須有一個中心再去記賬,所以,它可以不需要中心。五是可追溯性,區塊鏈是一個分散數據庫,每個節點數據(或行為)都被其它人記錄,所以區塊鏈上每個人的數據(或行為)都可以被追蹤和還原。
一是公有鏈。主要指全世界任何人都可讀取、發送信息(或交易)且信息(或交易)都能獲得有效確認的、也可以參與其中的「共識過程的區塊鏈」。比如比特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挖礦」(「挖礦」是指通過電腦運算,找到讓賬冊區塊難以被惡意修改但卻易於驗證的數學難題,作為對區塊的貢獻而獲得比特幣)獲得節點認證;只要認同比特幣的價值,任何人都可以花錢購買比特幣獲得認證。許多所謂的「加密數字貨幣」都是這樣的性質,「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所」也屬於這樣的性質。
二是私有鏈,也稱專有鏈。它是一條非公開的鏈,通常情況下,未經授權不得加入(成為節點)。私有鏈中各個節點的寫入權限皆被嚴格控制,讀取權限則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比如,某社區需要選舉,於是開發一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投票系統,社區內部所有人都可以在鏈上投票,但這個鏈只對社區內部和開發者透明,而且使用者可以匿名,控制權在社區主管機構,使用者只是參與者。可以看出,私有鏈是一個不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許多人認為區塊鏈如果過於中心化,那就跟其他中心化數據庫沒有太大區別。
三是聯盟鏈。聯盟鏈是指由多個機構共同參與管理的區塊鏈,每個組織或機構管理一個或多個節點,其數據只允許系統內不同的機構進行讀寫和發送。這類例子很多,比如Libra就是和28家國際級支付機構共同打造的聯盟鏈。最近,光大銀行聯合中國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基於區塊鏈技術共同打造的「福費廷交易平台(BCFT)」也是一個聯盟鏈,所謂福費廷交易平台,簡單理解就是票據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平台。

區塊鏈與物流行業相結合,就形成智能物流體系。圖為中國郵政的智能物流分揀系統
一是分布式賬本技術。分布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是一種在網絡成員之間共享、複製和同步的數據庫。分布式賬本一起記錄參與者間的數據行為(如交易、資產交換行為等),而共享機制降低了因調解不同賬本所產生的時間和成本。
二是非對稱加密技術。存儲在區塊鏈上的交易信息是公開的,但每個賬戶的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單個賬戶只有在擁有者授權的情況下才能被訪問到,從而保證數據的安全和個人隱私。
三是共識機制技術。開發者必須首先考慮用怎樣的技術可以使更多人對一種規則達成共識,同時還要考慮通過多少個特殊節點的確認,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對數據行為的驗證,從而完成一筆交易。一般而言,區塊鏈技術需要若干利益不相干的節點對一筆交易進行確認,如果確認就認為達成共識,認為全網對此也能達成共識,這樣才算完成一筆交易。
四是智能合約技術。基於大量可信的、不可篡改的數據,區塊鏈可以自動化地執行一些預先定義好的規則和條款,比如彼此間定期、定息、定額的借貸行為。
三、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屬於信息技術、記賬技術,從應用視角來看,基於區塊鏈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多個主體之間的協作信任與一致行動,無論是公有鏈、私有鏈,還是聯盟鏈,其首要目標是確保信息數據的安全、有效、無法篡改。目前,區塊鏈在許多領域的應用都有很大進展。
一是金融。金融已經數字化了,所以這是區塊鏈應用最為得心應手的領域。目前,在國際匯兌、信用證、股權登記和證券交易所等領域,已經有人開始嘗試,而且有著巨大的潛在應用價值。人們探索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金融領域是否可以省去中介環節,實現點對點對接,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更加快速地完成交易。例如,利用區塊鏈分布式架構和信任機制,可以簡化金融機構電匯流程,尤其是涉及多個金融機構間的複雜交易。
二是供應鏈和物流。區塊鏈在物聯網以及物流單據管理領域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企業通過區塊鏈可以降低物流單據管理成本,可以監控和追溯物品的生產、倉儲、運送、到達等全過程,提高物流鏈管理的效率。另外,區塊鏈在供應鏈管理領域也被認為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比如上下游之間的直接交易可以加大透明度,提高信任和效率,如果區塊鏈中包含供應鏈金融,那將大大提高金融的效率,同時降低金融機構和企業的信用成本。

區塊鏈與物流行業相結合,就形成智能物流體系。圖為中國郵政的智能物流分揀系統
三是公共服務。區塊鏈在公共服務、能源、交通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領域也有較為豐富的應用場景。比如,目前由於信任缺失,民眾反映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個性問題還是共性問題?中心管理者有時無法確定,但使用區塊鏈技術之後,這個問題可能瞬間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
四是認證和公證。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存證」難題提供解決方案,為實現社會徵信提供全新思路,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比如,騰訊最近推出了「區塊鏈電子發票」,成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爆款」。2018年8月,深圳稅務部門與騰訊公司合作開出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至今已納入企業7,600多家,開票金額超過70億元,覆蓋金融保險、酒店餐飲、停車服務等上百個行業。
五是公益和慈善。區塊鏈上分布存儲的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天然適合用在社會公益場景。公益流程中的相關信息,如捐贈項目、募集明細、資金流向、受助人反饋等信息,均可以存放在一個特定的區塊鏈上,透明、公開,並通過公示達成社會監督的目的。
六是數字版權開發。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對作品進行鑒權,證明文字、視頻、音頻等作品的存在,保證權屬的真實性和唯一性。作品在區塊鏈上被確權後,後續交易都會進行實時的分布式記錄,實現數字版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可為侵權行為的司法取證提供技術保障。
七是保險。在保險領域,保險機構負責資金歸集、投資、理賠等過程的管理和運營成本往往較高,區塊鏈技術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尤其在理賠方面,通過區塊鏈實現「智能合約」,則無需投保人申請,也無需保險公司批准,只要投保人行為觸發符合規定的理賠條件,則可實現自動賠付。
八是信息和數據共享。目前,全國各級政府公共信息資源平台在大力整合,目的是使各個信息系統之間的信息有效共享,節約存儲空間、提升使用效率。在實現技術上,如果能夠利用區塊鏈分布式的特點,既可以打通監管部門間的「數據壁壘」,破除「數據孤島」,實現信息和數據共享,還能提升公眾調取政府公開資源的效率,減少資金浪費。
中國是區塊鏈應用的先鋒。2014年,以太坊的發明者布特林開發「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台」時,其背後的投資者就是中國人。根據知識產權產業媒體IPRdaily與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上半年全球區塊鏈企業發明專利排行榜」,申請專利前十位的公司,有七家是中國公司,佔專利總數67%,美國只有兩家,佔專利總數16%。排在榜首的兩家公司是螞蟻金服和中國平安。換句話說,中國在區塊鏈的科研上已經實現了彎道超車。阿里巴巴在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包括藥品正品追溯、跨境手機轉賬、電子票據等。這反映出,除了加密貨幣,中國也努力將區塊鏈應用到實體經濟上。這與工信部2018年發布的《2018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所涉及的數十個產業領域(商品溯源、版權保護與交易、電子證據存證、財務學理、精準營銷、大數據交易、工業、能源、醫療、數字身份物聯網等)相吻合。
總體而言,區塊鏈通過創造信任來創造價值,使得離散程度高、管理鏈條長、涉及環節多的多方主體能夠有效合作,從而提高協同效率、降低溝通成本。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區塊鏈在未來將大有可為。
四、未來香港在區塊鏈發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2019年11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與香港貿易融資平台有限公司在香港簽署《關於兩地貿易金融平台合作備忘錄》,旨在把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平台與香港「貿易聯動」平台對接。中國人民銀行貿易金融平台於2018年9月上線,旨在利用區塊鏈技術,為進出口企業和金融機構營造互信、便利的國際貿易融資環境。香港「貿易聯動」平台則於2018年10月上線,是由香港12家主要銀行組成的聯盟共同開發的貿易融資平台,同樣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為進行跨境貿易的香港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合作將通過區塊鏈技術打通兩地市場,使貿易雙方、融資與被融資方增加共信,並使兩地資金更高效地流通。完成對接後,兩地企業將能夠享受更加便利的貿易融資服務,兩地銀行間也可更好地拓展融資業務。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不僅在香港釋放法定數字貨幣的信息,而且跟香港金管局也簽署了有關金融貿易領域採取區塊鏈結算技術的協議。同時,香港證監會發布了虛擬資產交易所監管細則。
筆者認為,這並非偶然。央行在香港介紹中國官方數字貨幣的具體實施方式,以及央行跟香港金融機構簽署戰略協議,同時香港證監會發布了虛擬資產交易所監管細則,這是中國在區塊鏈數字貨幣領域的另一個布局,即香港在這一領域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經逐漸清晰化。
首先,中國官方數字貨幣由銀行發放給用戶,「遊客」可以獲得賬戶和數字貨幣,這意味著,香港可能成為中國數字貨幣的第一大離岸發行和交易市場,從而帶動人民幣數字貨幣的國際化。
其次,更重大的戰略在於香港證監會發布的虛擬資產交易所監管細則。這個細則可從三方面進行解讀。第一方面,香港證監會的態度,可能是整個中國對數字貨幣交易的態度,也是某種底線。細則明確指出,香港證監會將給合格的數字貨幣交易所發放牌照,但目前沒有一家是合格的。因為只要這些交易所上線了一個被定義為證券的數字貨幣,就會被認為是證券交易提供商,在沒有納入證券監管範疇前,將是一種非法的存在。第二方面,香港證監會認為比特幣不是證券,所以如果有一家交易所只提供比特幣等非證券屬性的代幣交易,而且不是期貨交易,是現貨交易,同時,滿足幾個重要的條件——比如客戶的適當性管理,僅可以向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滿足所有關於資金監管的要求,如反洗錢、KYC、資產可信托管等,還得保證98%的客戶虛擬資產儲存在冷錢包,熱錢包存儲資產不超過2%——就可以獲得牌照。第三方面,目前市場上所有關於數字貨幣的期貨業務都是非法的,香港未來也不可能給這類交易發放牌照。這其實好理解,因為期貨本身就是證券,無論在哪個國家,證券交易都必須由指定的交易所提供,並被納入嚴格監管。筆者非常認同香港的態度和方式,就現在這些數字貨幣交易所提供的交易,以及期貨品種,不可能長期「自律」性存在,因為這不符合市場發展邏輯。
最近有一則新聞:有一位用戶,因為跟某交易所的領導發生了矛盾,這個交易所直接把該用戶的賬戶封了,賬戶中的數字貨幣也被轉走了。這件事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難以想象的問題,這就好比你去銀行辦事,跟行長吵起來了,然後行長就把你銀行賬戶裡的錢給轉走了;或者你跟證券公司的老總吵起來了,結果證券公司把你股票賬戶裡面的股票給賣了,錢也給轉走了。這是什麼性質的問題?
但在幣圈,大家都在看熱鬧,大部分人甚至會被幾句話的主觀言論所引導,開始有模有樣的討論誰對誰錯,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難以想象的可怕。在筆者看來,這就相當於私設的一種賭博方式(類似於地下賭場),提供者可以無限出老千、坐莊,而投資者僅僅是被永恒的賭徒心態吸引,沒有人去思考未來會怎樣,因為進了賭場的人,有自我意識的不多。
所以香港證監會的這個監管細則,其實並不苛刻,僅僅是做了一項常識性的安排。筆者認為,未來國家給香港留出了很大空間:香港現有的期貨交易所和證券交易所,會不會推官方比特幣等期貨合約?香港市場的比特幣交易,會不會採用中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計價,這樣結算就非常方便。貿易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的貿易活動一定會更加頻繁,而貿易總是伴隨著風險。區塊鏈作為儲存大量數據的平台,能否幫助各類在港貿易人員分析趨勢,從而降低風險?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要在未來保持競爭力,金融科技是發展方向,而區塊鏈正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香港在構建未來的支付體系和金融系統方面大有可為。香港能否積極利用區塊鏈等新技術,為發展重拾動力?這些都令人期待。
作者係廣東省社科院特約研究員、中山大學客座教授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2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