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近期社會事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香港經濟近期似乎「內外交困」,外有未見明朗的中美貿易談判,內則受持續數月的社會事件拖累,表現疲弱。最近,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的經濟數據更顯示,本港經濟呈現負增長,為金融海嘯以來首次。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筆者想略談近期社會事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以及未來展望。

淺析近期社會事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受社會環境影響,2019年8月訪港旅客數目和零售銷售額分別劇跌四成和兩成。圖為受示威活動影響而被迫落閘的商鋪


本港經濟陰霾重重

 

若要衡量經濟表現,一般可參考各類宏觀指標,諸如GDP增長率、通脹率和失業率,同時也可關注其他資產市場的數據,包括物業租售市場與股票市場。

衆所周知,現時本地經濟可謂陰霾重重,表現不盡人意,相關數據亦印證了這一點。先來看GDP數字,2019年第三季度香港GDP增長率的數值為-2.9%,甚為不濟,相比前兩季分別為0.6%0.5%的增長,更是相形見絀;而且由於經濟收縮程度遠超前兩季的擴張,即便第四季增長率為零,按照目前狀況推算,2019年全年GDP增長率數字亦將為負值。

若看單月數值,20198月的相關數字跌幅最為慘重,當月訪港旅客數目和零售銷售額分別劇跌四成和兩成;9月則略微緩和,跌幅收窄,上述兩項指標各自下滑約三成和一成。

若純粹從趨勢角度觀察,第四季應有好轉跡象,雖然預計經濟表現仍未如理想,但跌勢可望趨向和緩。然而,對於旅客數字,需考慮20189月後港珠澳大橋開通以及高鐵香港段通車所帶動的旅客增長,令第四季的基數擴大;觀乎現時態勢,旅客量未見激增,而鑒於2018年年底遊客基數上升,2019年同期的跌幅或會被放大,筆者冀望未來旅客量能隨局勢淡化而回升。

值得留意的是,在零售額方面,20198月的跌幅高達25.2%,觸及低谷,9月跌幅為20.4%,但若回顧往期數據,會發現,本港零售額的下滑其實始於20192月,而非6月,這反映出,當前的社會事件其實僅僅是加劇了跌勢。長期以來,本地零售業存在結構性問題,面對網購的興起與競爭,似乎心餘力絀。故此,筆者判斷,即使此次社會事件過後,零售業復蘇,其增長率在未來一段時間亦只會維持在低位,甚至是負值。

通脹則未見受到顯著影響。一般狀況下,消費者面對經濟蕭條,多會選擇緊縮開支,令整體物價下跌,降低通脹率。反觀最近情況,通脹率持續上揚,20198月的數字是3.5%,這主要歸因於內地物價續漲 (豬肉價格尤甚);再者,即使餐飲開支因近期社會事件而稍減,市民還是難以避免交通費用的支出。另外,雖然商鋪租金已經逐漸掉頭回落至負值,但前幾月依然維持正值;除非租金迭降,否則通脹在短期內應不會驟跌。

 

就業市場與樓市未受明顯衝擊

 

失業率的情況則頗異乎尋常。以特區政府統計處編製的失業率(三個月平均值)為準:該數值長期處於2.8%的水平,20197月微升至2.9% (這實際上是5月到7月的平均數),8月和9月同樣是2.9%(到9月時,社會事件已延續多時),這三個月的數值維持在同一水準,反映近期社會事件雖影響商鋪營業,但暫時不至於導致結業,所以對失業率的影響尚未在數據中呈現。

然而,若要更準確判斷近期事件對勞工市場的衝擊,我們需考慮整體就業人數:雖說9月失業率未見攀升,就業人數卻減少逾八千人,假如這類人士重投勞動市場,就會變成失業者。

失業率未能顯示此情況,或許是因為這些人是自然退休(本港退休人口大於新入勞工市場人士);也有可能某部分人固然是自然退休,另一部分人雖然被裁員,但他們是接近退休年齡、或是沒有急切經濟需要的家庭主婦,被裁後未必會立刻重新求職,甚至會退出就業市場,故此不會顯現於失業率變動的數字上。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部分被裁汰的僱員(例如示威頻發區的餐飲業員工)迅速尋獲新職位,遠離那些區域的餐廳在週末依舊門庭若市,足以吸納這些人員,他們也可能獲其他行業聘請。

因此,短期內就業人數下降,但失業情況未完全反映於失業率。然而,失業率是滯後數字,201910月,失業率已升至3.1%,筆者相信往後仍有上升壓力。不過,根據勞動力和經濟結構的分析,失業率的漲幅應相當有限:本地人口漸趨老年化,勞動人口增長乏力,退休人士數目遞增,故此現下情況有別於沙士時期,失業率應不會飆升,即使上漲,也僅會漲至3.5-4.0%左右。

淺析近期社會事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失業率是滯後數字,2019年10月,失業率已升至3.1%,相信往後仍有上升壓力。圖為大受影響的餐飲業

倘若失業率沒有劇增,則樓價的跌幅同樣有限。回顧過往樓價大挫時,失業率都已經升至接近峰值(比如7%甚至8%,物業價格方會下降兩至三成或更多;以此推論,假如失業率升勢止於約3.5%的水平,則大部分業主依舊在職,並沒有將名下物業賤售的急切性。

簡而言之,筆者認為,雖然經濟呈現負增長,但失業率仍會保持低位,樓市僅會略微調整,而樓價應不至於暴跌。事實上,本港地產市場狀況並不單取決於本地經濟,更受多項因素影響,包括深圳的發展,以及國內外匯儲備額。如今深圳地產價格已相當高昂,若要令本地樓價猛跌三至四成,實在難乎其難。現實情況的確如此,本港房屋租金自8月開始回落,預料跌幅輕微,畢竟租務市場存在殷切剛性需求(尤其在置業困難、公共房屋供不應求的處境下),足以支撐價格。

此外,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將首次置業人士透過按揭保險計劃做九成按揭的樓價上限由400萬(港元,下同)提升至800萬,八成按揭按保的樓價上限由600萬提升至1,000萬。以購買總價800萬的單位計,雖然首期由320萬大降至最低80萬,但合資格申請的首置者亦要經銀行審批把關。在中美貿易戰時晴時雨、社會運動令經濟陷入低谷的大環境下,放寬按揭亦有助減低樓市大跌的可能性。

股市方面,市場主要受外圍因素左右,2018年貿易戰爆發後,恆生指數錄得近期最大跌幅,跌至25,000點以下,現在反而回升至約27,000點(編者註:本文成文時間為201912月初)。

股票市場比較難以顯示本地社會情況,因為港股市場上市值最大的股票屬內地公司,例如內地銀行和騰訊一類的科網巨擎,這些企業通常受國內和環球因素而非香港經濟環境影響,因此本港股市暫時似乎尚未遭到波及。

 

灣區新政有助香港經濟復元

 

粵港澳大灣區最近有新一輪惠民及便利香港專業界別人士到大灣區發展的16項措施出台,便利香港人前往大灣區和國內其他地區工作,同時有助於香港主要行業和專業打開國內市場。具體來說,16項措施中有7項是針對大灣區的,其餘的可應用到全國。只可應用於大灣區的7項措施包括:

1,香港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買樓,可豁免在本地居住、學習或工作年限證明,以及繳納個人所得稅及社保條件,使香港居民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2,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推出香港居民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

3,保障港澳居民或居民隨遷子女按規定享受居住地學前教育服務,以及落實港澳居民子女按當地隨遷子女有關政策參加中考,入讀高中。

4,為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的外國人提供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停留、居留的便利,讓他們可向內地當局申請辦理有效期兩至五年以內的簽證或居留許可。

5,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指定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已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常用的醫療儀器。

6,司法部同意允許香港法律執業者同時受聘於一至三個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將法律顧問的聘用由核准改為備案管理,亦毋需年度註冊。司法部亦同意允許符合資格的香港法律執業者通過特定考試取得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的執業資質,從事一定範圍的內地法律事務。

7,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

淺析近期社會事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筆者認為「放寬港人在大灣區買樓限制」,將有助刺激大灣區內原本有限購措施的城市的樓價。圖為在內地看樓盤的香港市民

筆者認為,7項措施大大加強了香港市民在大灣區的生活便利度,相信過一兩年效用便立見,尤其是「放寬港人在大灣區買樓限制」這一項,將有助刺激大灣區內原本有限購措施的城市的樓價。

結語

 

總的來說,香港整體經濟持續惡化,可追溯至2018年年初,GDP增長率由4.6%高位下滑,每況愈下;反觀就業人數、失業率和通脹,均走勢平穩,股市亦比較不受本地氣氛影響,樓市也僅短暫調整,租金依然高企,估計短期內變化不大;大灣區新政策出台,除了可以刺激大灣區樓價外,也將有助香港經濟未來的復元。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


掃描二維碼關注紫荊論壇

來稿聯繫方式:

電話:(852)2285 0002

傳真:(852)2546 4582

電郵:zijinglunt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