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樓上傳染樓下”案例?港府:杜絕新冠肺炎社區傳播

林鄭月娥與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運輸及房屋長陳帆見記者


一名新增的62歲女患者與早前確診的75歲男患者,均是居於青衣長康邨康美樓,相隔約10個樓層,但同屬07單位。港府發現住在較低樓層女患者的單位糞渠的排氣管接駁位無密封,不排除病毒經這途徑傳播,於是決定撤離康美樓2至35樓所有07單位住戶。
房署助理署長陸慶全表示,排氣管的作用是將座廁的氣排出。涉事單位曾裝修,更換座廁,曾拆卸排氣管,相關斷口雖有密封,但不夠密而會出現漏氣,工人會繼續清潔及全屋消毒。
(來源:添馬台FB)
“淘大事件”的來龍去脈
2003年淘大花園是SARS爆發的重災區,政府事後調查發現,疫情爆發是與U形聚水器以及排氣管有洩漏有關。
2003年3月底,300多名淘大花園居民感染SARS,其中42人死亡。政府多個部門與專家聯手調查大爆發的原因。調查結果指,源頭病人是一位33歲、長期居住深圳的男子。當年3月曾到他弟弟於淘大花園E座的單位,其間因肚瀉而使用該單位的廁所,之後他的弟弟及弟媳都確診感染SARS。

淘大花園每座樓宇都有八條直立式污水管,收集所有樓層同號數單位的污水。這條污水管連接馬桶、洗手盆、浴缸和浴室的地台排水口,而各個裝置均有U形聚水器,防止污水管的臭味和昆蟲進入廁所,但前提是聚水器內要有足夠貯水,才可發揮隔氣作用,但由於大部分住戶清潔浴室時,都是拖地而不是用水沖洗,所以大部分連接地台排水口的U形聚水器乾涸,未能發揮隔氣作用。
政府之後在一些單位測試,發現關上浴室的門,並啟動浴室的抽氣扇後,會造成一個負氣壓的環境,空氣會從污水管經地台排水口倒流進入浴室,這些氣流就可能把污水管內的病毒帶至浴室內。

由於SARS患者的糞便都含冠狀病毒,病毒在糞便的存活時間比附在物品表面更為長久,而在淘大花園中,多於三分之二的患者都有肚瀉,令大量病毒排放於E座的污水渠。
此外,當時E座4樓附近污水渠排氣管有洩漏問題,並在該處發現有裂縫,每當沖廁時這條有裂縫的污水渠排氣管便可能向天井排放帶病毒的液滴。同時有測試結果顯示,天井內有類似煙囪效應的氣體動力,令浮在煙霧中帶病毒的液滴向上飄升及散布,亦可能是病毒散播的渠道之一。
陳帆:康美樓與淘大情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