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維安 時不我待

香港抗戰這個主題,正正可以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生動本土史料,幫助香港人反思自己是什麼人,是從哪裡來的,要向哪裡去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共識,也正正是化解當下社會矛盾的基礎。
|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吳軍捷

以史維安 時不我待

滙豐總行銅獅子的經歷
今年香港的“元旦大遊行”途經灣仔時,有人出來大肆破壞中資銀行,途經中環滙豐銀行總部時,又有黑衣人搗毀櫃員機,還對門口的銅獅子用“黃咒符”封口,淋上紅色油漆,繼而放火焚燒,其惡行令人咋舌。
以史維安 時不我待

匯豐銀行總行外的銅獅子被黑衣暴徒縱火焚燒

滙豐銀行全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864年在香港創建,有全球分行網絡,最初是為在華的外國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清朝末年,朝廷建淞滬鐵路、左宗棠西征、甲午戰爭等等,都向滙豐貸款,使其成為清政府最大的債權人。滙豐銀行現今已是世界著名大銀行和香港最大的金融機構。
香港滙豐總行門口的銅獅子,重2,250磅,自1935年第三座總行大廈落成放置至今。它是上海第一代銅獅子的復製品,原品仍存上海。銅獅子是滙豐銀行的標誌,它的頭像一直被印在滙豐銀行發行的鈔票上。
滙豐銅獅子的經歷令港人刻骨銘心。
1941年底日軍侵港,此處曾遭空襲、槍戰,故獅身彈痕累累,同受日寇蹂躪之苦,後來日軍彈盡,竟把銅獅子運回日本,準備熔化為軍用材料,好在日軍敗得快,1946年銅獅子被救回香港,成為香港抗日戰爭的重要文物。多年來,滙豐銅獅子作為香港金融中心的重要標誌,香港龍脈的守護神,香港人獅子山下精神的見證,一直為港人所珍愛。
三年零八個月的抗戰記憶
清人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了解歷史,方知世間的大道理,只有了解歷史,才能與歷史建立感情聯繫,才談得上家國情懷。
只以香港抗日戰爭為例。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佔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實在是香港人集體記憶最悲慘的日子,日軍燒殺擄淫,遍地餓殍。香港淪落到人吃人的境地,銀行大班也在集中營內被活活餓死。香港人口從180萬降到60萬,家家都有一筆血淚賬,國民感情高度統一。
香港英軍堅持了18天的抗擊,期間也不乏可歌可泣的事例。其中一個英兵在日軍手榴彈扔來時,奮身撲上壓住,保護了其他戰友。西部旅的羅遜旅長守護高地,殺傷日軍800多人,最後手提雙槍衝出地堡迎戰,直至戰死。英軍宣布投降時,國軍代表陳策說,我是中國人,絕不投降,帶著80名不願投降的英軍衝出重圍。在日軍大舉入城之際,中共東江游擊隊,在鄉村建立廣泛的根據地,還營救出大批中國文化名人和英軍戰俘,協助英軍服務團堅持抗日。港九獨立大隊手槍隊劉黑仔等殺漢奸、炸機場、擒日酋,智救美軍飛行員,讓日軍聞風喪膽。城市中隊交通員馮芝被捕後,日軍放狼狗咬她,仍堅持不暴露秘密,最後和一個19歲的女游擊隊員一起被亂刀捅死。在這片土地上,港九大隊犧牲了100多位烈士,打出了有聲有色的城市游擊戰和海上游擊戰,並堅持到最後勝利,英軍接收。
以史維安 時不我待

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後,於港島舉行“入城步操”,途經灣仔軒尼詩道(歷史圖片)

香港是中國唯一一個實現中英、中美、國共合作的全民抗戰城市。在抗日戰爭中的共同經歷,使各派政治力量有一個最大的公約數,對香港的社會穩定和各派的感情聯繫,起著一個微妙的作用。香港在真正的全民苦難抗戰中凝成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本土記憶,正正是香港精神的核心,是香港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例如,上世紀70年代香港人的愛國情懷是由保釣反日引發,陳毓祥是幾十年來為國犧牲的第一個香港人。香港抗戰以其在二戰史上的獨特性,實在是歷史教育的寶貴資產。
抗戰史是港人生動的本土史料
香港形勢發展至今,原因眾多,其中公認的一條就是香港青少年缺乏有效的歷史教育,缺乏國族意識,以致易被引誘與國家對立,當前不能不立即補上這一課。
開啟中國近代史的鴉片戰爭在香港發生,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在香港建立,早期中國共產黨最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在香港發動,至抗戰時期,受百年西方文化薰陶的香港各界各籍市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模式也必然不同,也為後來的歷史發展留下許多伏筆。香港人的意識基因,實在既與內地同胞血濃於水,又帶更多開放多元的外向性,以致香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每個關頭從不缺席,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貢獻。
如果說,鴉片戰爭離我們太遠,辛亥革命後來重點北移,則抗日戰爭這場全民族慘勝的歷史,正是港人尚能耳濡目染,在港各方政治勢力都接受的集體記憶。香港這幾代人靈魂深處仍存在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仇恨,抗戰時期的無數故事仍在坊間流傳,以這個話題可以溝通上下幾代的關係,強化本土的集體記憶。香港抗戰這個主題,正正可以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生動本土史料,幫助香港人反思自己是什麼人,是從哪裡來的,要向哪裡去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共識,也正正是化解當下社會矛盾的基礎。
以史維安 時不我待

香港抗戰史上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圖為紀念當年港九大隊犧牲烈士的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善用抗戰史推廣歷史教育
為此,我建議特區政府應善用香港抗戰歷史材料,推廣歷史教育。
保護和修復香港眾多的抗戰遺址,利用這些遺址和空置校舍建立抗戰教育營,設計相應的旅遊徑,用多媒體方式重現歷史,用戶外生活、軍事遊戲、應急求生訓練等方式吸引青少年參與。
配合中史作為初中必修,香港史包含抗戰史的需要,組織教育界專家和長期從事抗戰歷史、國民教育的民間團體合作編寫法定教科書,資助編寫、製作有關抗戰史的教學套、動漫書畫、微電影視頻、各種活動遊戲等本土輔助教材,供學校選用。
在國家抗日戰爭、香港抗戰的各個紀念日,組織具規模的、有廣泛民眾參與的紀念活動。組織抗戰老兵、三年零八個月的親歷者介紹歷史,並留存口述實錄。
利用香港眾多抗戰題材的歷史電影,舉辦電影欣賞會、文創技巧工作坊。由專家對青少年,廣泛做歷史、溝通技巧、電影創意思維的分析,鼓勵大家一起拍微電影、設計模擬電玩。充實中學生“其他學習經歷”的內容。
組織專家學者,大力展開香港抗日戰爭歷史的研究工作,包括香港抗戰對香港社會發展的歷史影響,包括對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苦難史,對現已初步查明的日軍在廣州南石頭難民營大量殘殺香港市民的歷史,進行深入的調查論證,以還歷史的真相。
儘快籌建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收集抗戰文物,開展歷史教育,組織抗戰文化的國際學術交流。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應該是香港抗戰精神的守護者,全港抗戰歷史教育的指導和研究中心,營造尊重歷史的氛圍。各種抗戰教育活動的公共場所,也應該是香港文化旅遊的一個重要支點。未及建館之前,建議特區政府在海防博物館增加抗戰文化的功能,並與解放軍駐港部隊軍史館配合,聊補這方面的嚴重不足。
不久前,我到台灣觀摩選舉,看到台灣民情的種種。台灣現在40歲以下的年輕人,多數缺乏中國的歷史知識和傳統的文化觀念,是“天然獨”,韓國瑜與蔡英文的選舉是世代之爭,沒有不敗之理,只是沒有想到會敗得這麼慘。選舉結果公布時,韓國瑜的競選總部,哭聲一片,我感同身受,只能期望,香港不能這樣。
以史維安,時不我待!以史維安 時不我待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邸倩、余婧、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