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 巨浪奔騰 威震海天——中國潛射導彈發展歷程回顧 2020 年 2 月 7 日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盛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國人民期待已久的巨浪-2潛射導彈在戰略打擊模塊中壓軸出場。潛射導彈作為鎮國神器、二次核打擊力量的主體,一向神秘低調,在歷次閱兵式當中都難覓其踪影。此次亮相,不僅令全國人民倍感驚喜和振奮,也是中國國防工業實力的集中展示。在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拼搏後,中國的潛射導彈終於可以比肩世界一流水平了!回顧60多年的奮鬥歷程,中國人從零基礎、零借鑒開始,完成了潛射導彈和與之配套的核潛艇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式發展。對於一個現代工業基礎薄弱、缺乏海軍傳統的國家來說,這一成就堪稱奇跡,而奇跡背後,是幾代領導人對海基核力量建設的鍥而不捨,是廣大國防科研工作者數十年的刻苦鑽研,更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勇於登攀精神的體現。 文| 北京 邵永靈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巨浪-2導彈方隊接受檢閱(圖:新華社)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所謂潛射導彈,是將彈道導彈搭載在潛艇上並完成發射,目的是藉助潛艇的隱蔽性和機動性以達到提高導彈生存能力的目的。由於常規動力潛艇的下潛深度、續航能力、排水量均十分有限,核導彈只有以核潛艇為平台才能充分發揮其威懾力和報復力。所以,中國發展海基核力量,必須同步研發潛射導彈和核潛艇,二者缺一不可。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研發核潛艇的國家。1954年9月,“鸚鵡螺”號核潛艇進入美國海軍服役,此後3年時間裡航行6萬多海里,僅消耗了幾公斤鈾。“鸚鵡螺”號還首次水下航行抵達北極點。當時的中國,雖然貧窮落後、百廢待興,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他們看到了核潛艇在軍事上的巨大優勢,認為中國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核潛艇,才能以威懾對付威脅。1958年,新中國第一個核反應堆建成運轉,隨後正式提出了研製核潛艇的規劃。由於前蘇聯拒絕提供任何技術援助,毛主席批復了一句著名的話:“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從此,中國人自力更生、創造條件研製核潛艇的偉大征程開始了。 1959年,核潛艇研製部門正式成立,匯集了彭士祿、黃旭華等著名科學家。此時中國雖已有核反應堆,但如何將它變成潛艇的中樞,卻是困難重重。科研團隊手裡僅有的國外資料就是幾張模糊的核潛艇照片、一個玩具模型,一切都必須從頭摸索。而且,研製工作開始沒多久就趕上了國家經濟困難,為了給更為緊迫的原子彈研發讓路,核潛艇工程一度縮編到只保留50多人的核心團隊。直到1966年原子彈爆炸實驗成功、國家經濟形勢好轉時,核潛艇的研發才重新加速。 就是在這種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全國20多個省市的2,000多個科研單位、工廠群策群力,集智攻關,戰勝了一個又一個難題。1970年12月26日,091型核潛艇首艇401號下水,1974年建軍節,該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交付海軍服役。核潛艇技術工藝複雜,涉及航海、導彈、計算機、核反應堆等幾十個專業學科。在核潛艇的“五臟六腑”內安裝有各類設備數千台,各種儀器、儀表、指示燈和大大小小閥門成千上萬,五花八門的零部件數以萬計。不誇張地說,一艘核潛艇就是一座浮動的海上科學城堡。而所有這些都是中國人自己建造的! 在成功建造091型攻擊型核潛艇的基礎上,中國加快了研製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步伐。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航天偵察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陸基導彈無論採用哪種發射方式,都很難不被對手發現。這種情況更凸顯了海基核力量的生存優勢。攜帶潛射導彈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可以航行在大洋深處,來無影,去無踪,既難以被發現,更無法被定位。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就是一個隱蔽的導彈基地,可以後發制人,在遭到核打擊之後進行核報復。中國固然有了陸基核力量,但作為一個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必須擁有海基核力量才算真正具備了可靠的核反擊能力。因此,中國發展海基核力量的需求較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更顯迫切。 1983年8月,中國自行研製、建造的第一艘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正式服役。1988年9月27日,092型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實驗獲得圓滿成功。2009年4月,092型核潛艇在慶祝人民海軍成立60 周年海上閱兵活動中公開亮相。在服役了36年之後,世人終於得以一睹其芳容。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擁有核潛艇將近半個世紀,從未發生過任何事故,這充分證明了中國核潛艇的動力運行系統及核安全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巨龍下海 駭浪騰空 在發展核潛艇平台的同時,武器研發也開始了。儘管中國在1960年就發射了仿製的東風-1近程彈道導彈,隨後又分別於1964年和1965年獨立研發了東風-2和東-2 甲導彈,有了一些彈道導彈方面的技術積累和研發經驗。但是,潛射導彈對中國的國防工業部門來說卻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可以這么說,潛射導彈是所有導彈裡技術難度最大的,沒有之一。 第一個難點是導彈要在兩種不同的介質中穩定地工作。出於保密的需要,潛射導彈須從水里發射,然後進入空氣。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在水中和空氣中飛行,物體受力完全不一樣。這一過程時間很短,以秒來計算,卻是潛射導彈成敗的關鍵。 第二個難點是點火發射。目前世界上潛射導彈按照點火階段不同,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導彈直接在發射筒內點火。這種方式看起來比較簡單直接,但因為要容納高溫高壓的導彈尾焰,所以對發射筒要求較高;第二種,導彈衝出發射筒,離開潛艇一段距離後,在水下點火。這種方式對發射筒要求不高,但是因為在水下發射環境比較惡劣,對導彈本身要求較高;第三種,導彈被彈射出水面,在空中點火。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節約寶貴的推進劑,導彈發射筒也不用特殊設計,整體構造更簡單。難度就是點火的時機必須十分精確,要趕在導彈下落前啟動火箭發動機,否則導彈會掉入海裡。總之,三種發射方式各有優劣,但每一種發射方式都不容易,稍有不慎就會失敗。 第三個難點是武器與平台的配合。潛射導彈以潛艇為發射平台,潛艇在發射導彈過程中必須在水下,此時,不僅潛艇自身處在飄浮狀態,而且每一枚導彈發射時的震動都會引起潛艇位置的改變。而對於水下發射來說,發射條件只要稍微改變,其中的變數就會增大很多。所以,導彈能不能順利發射,精度如何,既與核潛艇的性能有關,也與對水下發射技術的掌握有關。 第四個難點是中國特有的,那就是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中國導彈事業在前蘇聯的援助下起步,走的是液體燃料的路子。液體燃料需要在導彈发射前臨時加注,一旦加注導彈必須在短時間內發射。潛射導彈由於發射環境特殊,執行這些操作既不便又危險。前蘇聯的潛射導彈雖以液體燃料為主,但採用了先進的預包裝可儲存技術,基本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對中國來說,液體燃料技術水平還達不到前蘇聯的程度,只能走固體燃料之路。所以,研製潛射導彈除了本身的難題之外,又增加了研製可靠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難題。如果說液體燃料導彈是藉助前蘇聯的援助發展起來的話,那么固體燃料就不存在任何可以借鑒和引進的了,百分之百自力更生,百分之百從頭開始。 1967年,中國開始了固體彈道導彈的攻關和研製工作,且最初研究定位為“一彈兩用”,既是潛射導彈,又是陸基機動導彈。巨浪-1 導彈的研發過程充滿艱辛,有的單位在“乾打壘”土房中生著火爐搞科研,一些綜合性的大型地面試驗只能在廢棄的食堂裡進行。而研製人員吃的是“鋼絲麵”,喝的是“沙子水”。計算工具則是計算尺、手搖計算機、電動計算機、模擬計算機等。其中,模擬計算機的體積是10個大立櫃的總和,功能還不及現今拇指大的計算機集成芯片。為了算綜合頻率,需要用量角器一個點一個點地描繪在透明方格紙上。現在的電腦一秒鐘就能完成的工作量,當時要花上5至7 天。為了節約資金,研製人員論證並取消了建設陸上水池進行模擬水下發射的試驗階段,通過採取“台、筒、艇”的試驗方案,為國家節約資金幾十億元。 1982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型潛射導彈——巨浪-1導彈水下發射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不過,這次發射是在常規動力潛艇上進行的。海基核力量真正形成作戰能力,還需要實現導彈與核潛艇的結合,利用核潛艇在水下發射導彈,這一目標在1988年9月實現了。至此,在經過了整整30年的艱苦奮戰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水下發射核導彈能力的國家,它標誌著中國具備了第二次核打擊能力,中國的核威懾與核反擊更加可靠可信。 邁向世界一流水平 巨浪-1和092型核潛艇的服役與成功配合是中國海基核力量正式形成作戰能力的標誌,但這只是解決了有無的問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這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巨浪-1導彈的射程偏近。雖然中國並沒有官宣巨浪-1導彈的具體射程,但是從其陸地型號東風-21中程導彈的公開數據分析,巨浪-1 導彈的射程大概是2,000多公里。理論上,借助核潛艇的巨大續航能力,2,000 多公里的射程也可以實現洲際打擊,但前提條件是092型核潛艇需要穿越各種監聽設備密布、狹窄、容易被攻擊的水道,還要躲開周邊美、日等國反潛巡邏機的搜索網,機動到東太平洋。對於092型核潛艇來說,這是一個極其嚴峻的考驗,這一過程之危險、完成任務難度之艱巨超乎想像。所以,中國必須擁有遠程潛射彈道導彈,才能真正發揮海基核力量的戰略威懾作用。 於是,1990年,中國開始發展第二代潛射彈道導彈。基於巨浪-1 海陸兼顧的設計原則,巨浪-2 導彈也採取了同樣的思路,即與東風-31導彈兼顧。因為陸基的東風-31 導彈研製難度較低,對它的需求也更迫切,所以這一次陸基優先發展,是“東風下海” ,而不是“巨浪上岸”。東風-31導彈研發非常順利,於1999年10月在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閱兵盛典上首次亮相。而巨浪-2 導彈正式立項雖晚,但經過上世紀90年代總體設計的反復斟酌和篩選,以及東風-31導彈對大型固體發動機的驗證,很快就生產出模型彈進行試驗,并先後進行了陸台陸筒發射試驗,使用試驗潛艇進行了水面狀態發射並獲得成功。雖然水下試射遇到一些困難,但是經過研製團隊的反复研討、改進和測試,2010年12月27日,巨浪-2導彈水下發射試驗獲得了成功。之後巨浪-2導彈又陸續進行了多次試驗,具備了定型服役的條件。 在研發巨浪-2 導彈的同時,中國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研發工作也起步了。相比092 型,094 型核潛艇具有排水量大、噪聲低、航速快等優點,各種性能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3年12月,094型核潛艇成功執行了巨浪-2 導彈的水下發射試驗,標誌著094 型核潛艇的研製基本完成,新武器與新平台的配合堪稱完美。2019年4 月,094型核潛艇在慶祝人民海軍建軍70周年海上閱兵活動中首次露面;當年10月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盛典上,巨浪-2導彈又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亮相。至此,新一代中國海基核力量徹底揭開了神秘面紗。中國新一代海基核力量具有隱蔽性高、威力大、突防能力強等特點,其射程已達到洲際水平,是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政策和“自衛防禦”核戰略的堅強支撐。 按照中國武器“裝備一代、研發一代、設計一代”的傳統,當巨浪-2導彈和094 型核潛艇公開露面的時候,就意味著下一代已經在研發建造之中了。近年來,網絡上不斷出現據稱是新型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照片,2019年12月22日北京多地惊現“七彩祥雲”,被很多人解讀為是巨浪-3 導彈試射,此前中國海事局世也曾發布渤海海峽、黃海北部的航行警告。不管這是不是事實,中國新一代潛射導彈和核潛艇一定已經在路上,讓我們期待它們早日進入人民海軍的戰鬥序列! (作者係火箭軍某部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邸倩、余婧、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