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條措施”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019年11月4日,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並宣布自公布之日起就開始施行。“26條措施”是在2018年《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基礎上的補充、拓展與深化,展現出大陸對台工作的戰略定力。

| 北京 李雯心

“26條措施”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6條措施”著眼兩岸和平發展、
促進經濟社會融合
此次推出的“26條措施”,與2018年2月發布的“31條措施”一脈相承,其主導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台工作提出的“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重要思想,體現了進一步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路徑,是中央對台政策的一個重要環節,旨在深化同等待遇的同時讓台企、台胞分享發展機遇。
“26條措施”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圖為台北市地標建築——101大樓

“26條措施”的內容主要分兩個層面。台灣企業層面,共13條措施,主要包括:台資企業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定等政策,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建設等;台灣同胞層面,也有13條措施,主要包括:為台灣同胞在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職稱評審、分類招考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這些舉措釋放出一系列重要意涵:
一是展現了大陸對台政策的穩定性,不會朝令夕改。自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台工作方面提出了“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重要思想,指出發展兩岸關係應以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著眼點和落腳點,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中共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承諾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其內涵包括了推進兩岸經濟層面的融合發展,也包括推進社會文化層面的融合發展。由此可見,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融合已成為大陸對台工作主軸之一。“26條措施”是“31條措施”的補充與推進,體現了新時期對台政策的系統性、連貫性、持續性。
二是展現了大陸維護台灣同胞利益的誠意與決心,不受民進黨當局杯葛的影響。“26條措施”一出台就在島內引發震動。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在措施出台當天聲稱:“‘26條措施’是‘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行動方案。大陸意圖以此綁架台灣,是分化台灣社會、擾亂台灣人心、干預台灣民主選舉進行的政治手段。”台灣“陸委會”也發表聲明詆毀“26條措施”“名為惠台,實則利中”,意圖分化台灣內部、企圖介入影響台灣選舉云云。台灣“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在2019年11月7日例行記者會上更是出言恐嚇,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規定,“台灣人民不得在大陸設籍或領用大陸的護照,違反者將注銷台灣戶籍及喪失台灣人民身份以及因身份而衍生的各項公法權利,如選舉罷免權及健保的權利”。儘管蔡當局將“反中、抗中”定為2020年選舉的主軸,在扭曲、污衊大陸對台利好政策的同時,利用法律手段及行政資源阻礙兩岸交流的良性發展,但大陸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力度持續遞增。從“26條措施”的具體內容也可以看出,大陸方面經過了深入研究與實踐調研,意在充分回應台企、台胞的訴求,並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切身需求與權益安全。大陸的對台工作以民心為導向,以實現兩岸合作共贏為目標,而民進黨當局的大陸政策,則以選票為導向,以個人的政治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大陸著力打造民心工程的努力與民進黨當局枉顧民眾利益、“倚美抗中”衝選票的伎倆,相互對比,高下立判!
三是展現了大陸攜台灣民眾“同飛”的能力和意願。隨著大陸經濟高速穩定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兩岸實力差距早已今非昔比。大陸既有能力也有意願,充分照顧台灣同胞的利益,助其搭乘大陸高速發展的快車,共享發展紅利,為台灣同胞提供發揮自身優勢的優渥環境,助其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有能力應對民進黨當局阻遏惠台措施落實帶來的政策斷續性風險。
“26條措施”是
惠台政策的再擴展、再升級
“26條措施”是惠台政策的再擴展、再升級,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其中一些具體內容頗有新意,備受各界關注。
一是開放前沿、亮點、利多產業。如根據第2條規定,將同等待遇推及大陸5G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品測試和網絡建設等前沿性的尖端高科技產業。5G作為最新一代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將成為物聯網、車聯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最重要的基礎建設支撐,驅動數字社會經濟與產業的轉型升級。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牌照。截至2019年9月,運營企業已建成5G基站超過8萬個。大陸5G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蘊含爆發式商機。台企可借助相關規定發揮其在信息通訊行業的競爭力,分享5G的商用紅利與技術紅利。
“26條措施”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6條措施”主導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台工作提出的“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重要思想。圖為在台北孫中山紀念館,一名志願者張挂書法家寫好的農曆鼠年春聯(圖:新華社)
二是關切層次更細化、深入。在為台企提供同等待遇方面,“31條措施”中的“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作了全方位的覆蓋與細化。“26條措施”在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方面,分別對於台灣青年、海外台胞、台灣文藝工作者、台灣專業技術人員、台商子女、台灣學生、台灣運動員、教練員等各行各業的台灣同胞創造針對性強的便利條件。從具體內容來看,此次開放的領域充分回應了台企與台胞的關切。如通過提供“向地方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申請擔保融資等服務”,解決中、小、微台企融資難的問題,並降低其融資成本;為台企利用短期出口信用保險、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和海外投資保險等保險產品,保障出口收匯,在降低對外投資風險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三是加強保障機制。根據第9條規定,台灣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依法享受貿易救濟和貿易保障措施。根據第14條規定,台灣同胞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申請旅行證件。在台胞海外領事保護與協助的相關政策配套中,具體羅列了台胞在境外遇緊急情況時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的四種途徑。
四是展現政策彈性與空間。第7條規定鼓勵各地根據地方實際,為台企增加投資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展現了政策的彈性及接地氣的特點,有助於各地發揮自己的特色與優勢,為台商提供更便利、更務實的條件,規避了政策落地與發揮地方優勢的制度障礙。
五是注重兩岸優勢互補。除了注重為台企、台商創造共享經濟發展紅利的有利條件外,更注重產業開放,促進台灣優勢產業的企業激活大陸發展效能。如台商在機械裝備製造業、信息通訊行業、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等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與獨特的優勢,可以在兩岸合作中對大陸產業的發展與升級,提供技術、人員、經營運作等各個方面的支持,促進兩岸產業發展的優勢互補,實現合作利益最大化。
“26條措施”對台
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26條措施”的出台在島內引發較大的震動。相較於蔡當局的“如臨深淵”,台灣社會普遍反應正面,兩者形成鮮明對比。台灣媒體紛紛聚焦“26條措施”,解讀其涵蓋內容並評估落實效應;商界、教育界、藝術界、體育界等台灣各界同胞大多感到歡欣雀躍。“26條措施”的效應還在繼續沉澱與發酵。就目前蔡當局的回應來看,除了口頭恐嚇或利用“修法”手段硬性干涉,其並不能真正推出“政策牛肉”進行回應。兩岸民意已在深化交流、加速融合發展上達成共識。從發展態勢來看,“26條措施”將會產生較強的影響效應。
“26條措施”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6條措施”是惠台政策的再擴展、再升級。圖為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暨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期間,一名小朋友在台灣青年創業成果與文創產品展區體驗智力拼裝玩具(圖:新華社)
一是有助於推進兩岸融合政策的效應由磁吸力向深耕力轉化。在此前惠台政策的基礎上,“26條措施”覆蓋面向更廣泛,並且更加具體化、細化、深化,從工作、學習層面同等待遇,向生活、安全保障、救濟措施層面同等待遇的方向發展,不僅以“引人”為導向,更側重“留人”的制度設計,以期達到“留心”的效果,使廣大台灣同胞可以在大陸安居樂業,不再是“短期或長期的過客”,而是扎根於此的家人。另外,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美博弈複雜加劇及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大背景下,台灣民眾對於政策的信任感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其人生規劃與選擇。大陸適時出台新的惠台政策,擴大“同等待遇”的適用範圍與程度,有助於降低台灣同胞的選擇風險,強化台企、台胞扎根大陸發展的信心。對於“26條措施”中與大陸台籍教授、學生權益相關的4條規定,如申請公派留學資格,同等參加相應系列、級別職稱評審,擴大招收台灣學生的院校範圍,參加相關高職院校分類招考等,許多台籍教師和台生表示大陸的吸引力在增強,並表達“登陸”發展甚至扎根大陸的意願。
“26條措施”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6條措施”有助於推進兩岸融合政策的效應由磁吸力向深耕力轉化。圖為參加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台灣代表團成員(圖:新華社)

二是有助於加強台灣民眾對“有感”的體驗與認知。這種感受從經濟有感、獲得有感,向安全有感、榮譽有感、信任有感、歸屬有感不斷轉化。以人民福祉為導向的政策,不僅會使台灣民眾獲得感增強,還有助於增強他們的國家榮譽感與歸屬感,同時削弱其擔憂政策變動、未來不可期的憂慮感,增強他們對大陸對台工作的信任感。如對於台胞海外領事保護與協助的相關配套政策,就體現了“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杆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的莊嚴承諾。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在一檔電台節目中對此表示,“對台灣人來講,就像出門旅遊買了旅遊平安險。”台灣《聯合報》刊發台灣學者的分析文章,認為大陸政策有轉變的跡象,更加注重直接服務台灣民眾,使其受惠感更加明顯。
三是有助於兩岸融合進程向“深水區”推進。“26條措施”將進一步幫助台資企業加快科技創新,降低綜合成本,搶抓發展機遇,實現更好發展,並繼續為台灣同胞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環境,進一步促進廣大台胞、台企參與大陸高質量發展、高科技創新、高品質生活,共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機遇,加速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蕭萬長在參加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時表示,兩岸企業攜手合作將發揮“加乘效果”,從而深化兩岸經濟互補、融合。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旺旺集團北京首席代表林天良表示,“26條措施”適時發布,對於推進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具有重要意義。台企、台青紛紛表示,將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優勢,積極對接利用大陸政策,更加主動融入大陸經濟的高質量發展。“26條措施”有助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問題專家)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邸倩、余婧、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