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軍人:奏響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部隊、我們的戰士,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1951年,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道出了中國人民的心聲、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共鳴。有些“最可愛的人”也會脫下軍裝、離開部隊,但“一朝為軍人,一輩子有軍魂”,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在部隊履行使命任務、退役後為國為民服務,脫下綠色軍裝、脫不下軍人本色的忠誠大愛。從2018年至今,共有39名退役軍人和一支退役軍人黨員服務隊榮獲“最美退役軍人”的稱號,奏響了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最美退役軍人:奏響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最美退役軍人:奏響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1月10日,2019年度最美退役軍人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本刊記者 馮琳 攝)

1月10日,由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舉辦的2019年度“最美退役軍人”首場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楊玉斌、李世江、李文強、次軍作為2019年度“最美退役軍人”代表發言。他們的身上有著怎樣的動人故事?
楊玉斌:燈塔照亮前進的路
最美退役軍人:奏響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楊玉斌

1987年,17歲的楊玉斌從重慶奉節參軍入伍,來到了美麗的浙山舟山群島,開始了駐守海防軍營的軍旅生涯,一守就是18年。
楊玉斌當兵的連隊是赫赫有名的原南京軍區“思想工作模範連”。在這支光榮的連隊裡,楊玉斌第一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第四年被破格提幹。連隊思想領先、以島為家、艱苦奮鬥的紅色基因,已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裡,也更加堅定了他“守島就是守家、守家就是衛國”的決心。
2005年,楊玉斌準備轉業。正是帶著對連隊精神的傳承和對第二故鄉的情懷,他毅然放棄回重慶老家和到舟山市安置的工作機會,義無反顧地選擇留在海島工作。剛轉業的時候,很多漁民兄弟經常調侃他:“楊院長,你辛辛苦苦幹到營、留在海島等於零;少校、中校,一律無效。”但楊玉斌想著自己是“思想工作模範連”的兵,入黨的時候想的不是要當什麼,而是要為黨和人民做什麼。
轉業15年來,楊玉斌幹過安監,當過城管,始終保持軍人本色,以“敢打硬仗”而出名。2016年,浙江省嵊泗縣委任命楊玉斌為花鳥鄉黨委書記。他當時就以軍人的敏感意識到,這不僅是對他的信任,更是一次新的挑戰。
楊玉斌太了解花鳥島了。在嵊泗縣住人的島嶼中,沒有比它更遠、更偏、更小的了。花鳥島遠離大陸,是祖國東海上的一個懸水小島。整個島只有3.28平方公里,只有杭州西湖一半那麼大。從縣上本島出發,乘最快的船也要兩個小時才能抵達。島上的機關幹部每半個月才能回家一次。當時島上三天一停水、五天一停電、一周一停航,所有的勞動力和小孩全部外遷,只剩下不到800個老年人。當地曾流傳這樣一句話,“花鳥花鳥,沒花沒鳥;如果上島,馬上想跑。
楊玉斌卻暗下決心,“路是自己選的,人是組織挑的,事是群眾盼的。守島一寸也是祖國的領土,建島一寸也是國家的建設,我一定要把這個島建設好!”楊玉斌知道,花鳥島要實現鄉村振興並不容易,沒人、沒錢、沒有基礎,但是這裡有山、有海、有燈塔,更重要的是,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花鳥島到底怎麼建設?朝哪個方向發展?在楊玉斌看來,黨員幹部就是決定因素。他把連隊精神轉化為花鳥“引領、堅守、擔當”的“燈塔精神”,要求每名黨員成為一座燈塔,成為群眾心中的指路明燈。他對離島幹部實施準軍事化管理,建起了黨群服務中心,加強了黨員的日常教育管理,鍛造了一支“站起來能講、坐下去能寫、拉出去能幹、靜下心能想”的花鳥鐵軍。楊玉斌堅信,只要基層組織堅強,只要黨員幹部都動起來了,沒有什麼事幹不成。
有一次,島上開展環境衛生整治。一名80多歲的老黨員拄著拐杖顫顫巍巍地趕來,一到工作現場就扔掉拐杖,拿起掃把就開始幹活。楊玉斌見狀對老人說:“阿爸,你坐在旁邊看著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老人回答:“大家都看著我呢!我年紀大了,重活是幹不了,能幹多少算多少。”有了老黨員的榜樣引領,年輕的黨員幹部更是不甘落後。他們主動放棄出島休假的機會,甚至有的為了趕工期,連續幾個月都不回家。每當看到他們用手機與家人視頻,特別是視頻裡面的孩子哭著、喊著要爸爸媽媽的時候,楊玉斌都有揪心的感覺。
經過大家齊心協力奮鬥,今天的花鳥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島有了往返船,村民喝上了淡化水,海底通了雙電纜,環島有了游步道,還建起了高端民宿群。島上隨處可見穿著時尚的年輕人,浴場、酒吧、咖啡廳精彩紛呈,連島上的老年人也喜滋滋跳起了廣場舞。
“你現在想到花鳥島去,那可是一票難求。”楊玉斌毫不掩飾他內心的驕傲與歡喜,“現在的花鳥島完全從一個空心島、老人島變成了青年島、文藝島,我還被親切地稱為‘花鳥島島主’哩。
李世江: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舞台
最美退役軍人:奏響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李世江(前排右一)

1968年,18歲的李世江入伍來到了位於雲南深山腹地的部隊,成為一名火箭軍戰士。在一次設備例行檢查中,李世江發現一個外國進口部件出現了異常。當時部隊的技術團隊不能維修,只能等待外國專家來處理。經過長期的溝通與等待,外國專家給出的解決方案只有一個字——“換”。“維修變更換,成本大幅增加。但是當時我們只能妥協,沒有選擇。”年輕的李世江很沮喪,他意識到軍工裝備關係到國防安全,核心技術怎麼能掌握在別人手裡?李世江的心中始終都有一個信念,“用生命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讓中國的五星紅旗在世界的舞台上高高飄揚。
1973年,李世江退役,成為了一名產業工人。雖然他脫下了軍裝,但軍人般堅定的意志不變,短短幾年就成長為技術副廠長。1994年,李世江臨危受命,到河南焦作一家瀕臨倒閉的化工企業任廠長。
李世江至今依然清晰記得剛到廠區的情景。“條件簡陋,200多名工人等著我發過去三個月的工資。”可李廠長沒有退縮,馬上召集黨員幹部和退役軍人開會。他跟大夥兒說:“共產黨員就要衝鋒在前。退役軍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
同事們相信了他,大家開始深入車間,革新工藝、創新設備。李世江帶領公司團隊開發出了一系列新產品,經過多年的奮鬥,這家老廠已搖身一變成為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做到了氟化工領域全國乃至全球第一,制定了多項國家和國際標準。
然而,李世江又發現了新個問題――生產鋰電池的關鍵材料六氟磷酸鋰被國外長期壟斷,成為中國發展新能源的瓶頸。李世江決心啃下這個“硬骨頭”。
為了攻克技術難關,他申請訪問日本企業。日方代表當面答應了他,可是等李世江一行到達日本時,卻被拒之門外。日方代表還說:“六氟磷酸鋰是高科技長期積累的結果,以中國目前的水平,即使我們合作,你們也生產不了。因為你們的文化環境、人才素質,根本達不到。”這句話,像一記重重的耳光,狠狠地打到李世江的臉上。那一刻,李世江暗下決心:“總有一天,我要生產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產品。不但要替代你們,還要超越你們!
攻克六氟磷酸鋰技術,這一幹,就是八年!有志者事竟成。如今,李世江主導的“高純晶體六氟磷酸鋰關鍵製備技術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氟多公司生產的六氟磷酸鋰產品成功打破了國外壟斷,而且大量出口日本、韓國,產銷量居全球第一,使其售價從原來每噸100萬元﹙人民幣,下同﹚降至現在的每噸10萬元,為我國新能源行業和軍工裝備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2015年,李世江作為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赴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受邀赴全球知名機器人企業庫卡公司訪問。為了迎接他的到來,庫卡公司特地升起了中國國旗。李世江年少時就埋下的理想,終於實現了。
“當我看到五星紅旗在德國的天空高高飄揚時,我流淚了,在心中默默對著國旗敬了一個軍禮。”李世江感到無比自豪,他深深地知道,這份尊重是因為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全球挺起了脊樑,是因為在他的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我不會忘記在異國為我升起的那面五星紅旗。幾十年的堅持,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中國的民族工業屹立在世界舞台中央。這是我一個退役軍人忠貞的信念,一個民營企業家畢生的追求”。
李文強:焊好人生的每一個焊點
最美退役軍人:奏響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李文强

18歲那年,李文強穿上了軍裝,成為了一名消防戰士,在多次的滅火救援中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生與死的考驗。因為從小在核工業基地長大,懷著對核工業難以割捨的情結,5年後,即將退伍的李文強放棄了在大城市就業的機會,回到家鄉——一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戈壁小城、富有“中國核城”美譽的404,成為中核集團404有限公司的一名焊工。
剛到車間工作時,李文強並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會有多大的困難和挑戰。“記得第一次見到師父,他就問我,‘幹焊工特別的辛苦,你能幹得了嗎?’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一個當過兵的人,沒有吃不了的苦,不就是拿著焊槍幹活嘛!’”李文強回憶道,“師父用懷疑的目光扔給我兩塊廢鋼板,讓我先練習。從此以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每天只能見到師父一面,他成天板著一副鐵面孔。
突然有一天,李文強的師父推著兩個東西來了,一頭大、一頭小,像個大喇叭。師父讓李文強把兩個東西焊上。“說實話,我練習的時候,焊接長度從來沒有超過20釐米。這麼大一個東西展開至少1米5,我蹲了不到5分鐘就要換姿勢,焊了不到10分鐘手就哆嗦。”李文強說。
一個小時過去了,他的焊縫長度還是沒有超過30釐米。那一天,李文強焊了割、割了焊,折騰了好幾遍,好不容易把兩個東西焊在一起了。可是師父連看都沒看一眼,只是嚴厲地對他說,“我們的工作容不得半點的馬虎,我們的責任是要加工國之重器的,幹不了你就別幹了!
李文強不禁感到羞愧,他是一個當過兵的人,為了軍人的榮譽,他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基本功。“為了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為了手不抖,我開始練蹲功、練焊把。一蹲就是一兩個小時紋絲不動,抓起焊把一練就是6、7個小時。”飛濺的火花燙破他的衣服、灼傷他的皮膚,李文強咬著牙、忍著痛,一動不動地堅持。就這樣熬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他的焊接技能不斷提高。
5年後,李文強成長為公司裡最好的焊工。8年後,他取得了焊工高級技師等級證。他還帶領科研攻關小組,成功掌握核工業生產精密設備的自主加工製造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領域的空白,為我國核事業的發展壯大貢獻了力量。
2019年4月23日,李文強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的身份走進了人民大會堂。參加頒獎儀式的那一刻,他非常地激動和自豪。他說:“作為一名焊接工人,能夠獲得這麼高的榮譽,可以說是終身難忘!
次軍:守好青藏線,我無怨無悔
最美退役軍人:奏響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次軍

對藏族青年次軍來說,青藏公路是一條很有故事的路。從小他就聽媽媽說,青藏公路是解放軍用“一公里、一條命”的代價鋪出來的,那條路連通了西藏同內地,就像一根臍帶連著媽媽和孩子,寄託了生命的希望,大家都叫它“西藏的生命線”。
在青藏公路的最高點——雁石坪公路養護段,平均海拔超過4,700米,四季雨雪,風沙不斷,春夏不見綠,棉襖不離身,年平均氣溫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每年冰凍期長達6個月。這裡,就是次軍從部隊退役後工作的地方,也是他離開部隊後守護了20年的家鄉。
2000年,次軍從西藏拉薩工兵15團退役後,來到了雁石坪公路養護段路政所,負責承擔200多公里的道路應急搶險和養護任務。不少人問他,為什麼在那麼艱苦的地方一呆就是20年?次軍總是微笑地回答:“原因很簡單,我是一名退伍軍人。也許不用像修路的解放軍那樣把生命交給青藏線,但是我要接過他們的接力棒,無怨無悔,把它守護好。
部隊教會了次軍吃苦、堅持、服從,他始終沒有忘軍人的根。即使在退役後的工作崗位上,他依然以軍人的鐵骨作風嚴格要求自己。
2005年,一場小病差點兒要了次軍的命。那一年,為了保障公路暢通,必須趕在大雪之前完成養護作業。次軍和同事們在養路段上連續作戰,一天也不敢耽誤。繁重的體力勞動加上嚴重缺氧,這位“鋼鐵男子”感冒了。那段時間,次軍連續感冒,就只好連續吃藥,但工作始終沒有停過。他鉚著一股勁兒:“如果誰要叫我休息幾天,就是小看我這個老兵。”可實際上,次軍清楚地知道,在海拔4,700米的地方反復感冒,後果可能是非常嚴重的,只不過他是因為工作根本顧不上這些。
不久後一天,次軍的腰部突然劇痛難忍,他才來到醫院。醫生告知,這是由於他長期感冒引起的腰椎結核,如果不及時手術就會導致癱瘓。次軍只好暫時離開“前線”,接受了手術。幸運的是,他的手術很成功,雖然縫了50針,半年後他還能正常走路,但是醫生說這輩子他都別想再幹體力活了,“要不然早晚得癱瘓”。“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出了醫院直奔養路段。”還在手術恢復期的次軍急迫地回到了他的工作崗位,看到那條“生命線”上來來往往的汽車,他感到心裡真踏實。
2019年3月,唐古拉山遭遇了罕見大雪,公路嚴重結冰,上千輛車子停滯不前。接到上級通知後,身為西藏自治區公路局青藏公路分局雁石坪養護段路政所負責人的次軍和同事們立即趕到公路現場進行搶險救護。這一次的事故路段在海拔5,231米的山頭,這樣的地勢條件下,不要說搶險,就是走兩步都很困難。
看見被困在車上只能焦急等待的司機和旅客,次軍覺得揪心。他立即意識到,如果公路晚通一分鐘,一旦發生高原反應,他們就多一分的危險,所以必須搶時間。化雪融冰的工作並不複雜,就是撒上融雪劑和防滑料,讓雪一點點融化。可是當時搶險隊是在與時間和生命賽跑,所以必須加班加點幹。用鏟子挖雪、用手刨雪,能用的都用上。大家的想法就一個——和冰雪決一死戰!
零下20多度,手在外面放一會兒,手指就彎不回來了;不要緊,烤烤火,繼續幹。餓了就吃泡面,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了。累了就到巡邏車上眯一會兒,下了車子就是戰場。
經過13天夜以繼日、不眠不休的連續戰鬥,路終於通了。次軍高興極了!他們讓生命線又活過來了!站在路邊看著慢慢驅動的汽車,看到人們幸福的樣子,次軍的心裡有說不出的滿足。
後記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
從2018年至今,共有39名退役軍人和一支退役軍人黨員服務隊榮獲“最美退役軍人”的稱號。他們遍布大江南北,奉獻各行各業。有的扎根基層幹事創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有的帶領企業自主創新,投身產業報國;有的苦練技能,精益求精,鑄成“大國工匠”;有的用生命守路、播撒一路忠誠……
這些最美退役軍人的故事既融入在艱苦奮鬥的事業上,又體現在平凡平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美是奉獻之美,是奮鬥之美,更是時代之美。他們的事跡應當廣為傳頌,他們的貢獻值得永久銘記,他們的精神需要代代相襲。最美退役軍人:奏響新時代的英雄凱歌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邸倩、余婧、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