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國:民進黨繼續執政 兩岸關係風險升高

1月11日,台灣“大選”結果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戰勝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得以連任。“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席次單獨過半,國民黨席次僅有小幅增長。蔡勝選是內外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意味著島內政局將維持民進黨“一黨獨大”格局,“台獨”政黨繼續執政將使兩岸關係面臨的風險持續升高。

北京 王治國

王治國:民進黨繼續執政 兩岸關係風險升高

多種原因共同造成“蔡勝韓敗”
此次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是1996年台灣首次實行直選以來的第七次選舉。鑒於台灣地區領導人所掌控的龐大政經資源,此次選舉結果直接攸關島內藍、綠、白等各陣營各政治勢力的力量消長,還影響國、民兩黨黨內政治生態變化、權力結構重組以及政黨內外政策走向等,同時也影響未來幾年兩岸關係發展走向。
王治國:民進黨繼續執政 兩岸關係風險升高

台灣“大選”前夕,韓國瑜在台北凱達格蘭大道上的造勢大會

雖然此次選舉如此重要且受到島內外各方的高度關注,但與以往相比,此次選舉選情升溫較晚。直至2019年6月13日民進黨確定蔡英文為該黨候選人,以及7月15日國民黨確定高雄市長韓國瑜為候選人後,選情才逐漸升溫。
1月11日選舉結果揭曉。共計1,931萬選民投票,投票率74.9%,蔡英文獲817萬票、得票率57.1%,韓國瑜獲552萬票、得票率38.6%,宋楚瑜獲61萬票、得票率4.2%。同時,在“立委”選舉中,民進黨獲61席,國民黨獲38席,台灣民眾黨獲5席,“時代力量”黨3席,“台灣基進”黨1席,無黨籍5席。
對於此次選舉結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蔡英文佔據內外優勢
蔡當局掌握著龐大的執政資源。這對敢於和善於進行選舉操作的民進黨來說,大大增強了其掌控選舉節奏和話語權的能力,並使其在“政策買票、利益拉攏、打壓對手”等方面佔據優勢地位。民進黨不僅利用“立法院”席次優勢,強勢通過了“中選會”主委任命案,牢牢掌控選舉進程並成功阻止國民黨提出不利的“公投”提案。而且蔡當局針對農漁民及青年等重點支持群體,大力推行減稅、補貼等政策,金額高達上萬億新台幣,進一步緩解了島內民眾的不滿情緒,使得此次選舉未形成“換人做做看”的整體氛圍。
民進黨內整合相對順利,減少了內部損耗。民進黨在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遭遇慘敗後,蔡英文迅速向黨內各主要派系釋出大量“肥缺職位”和黨政資源,逐漸撫平了黨內怨氣和不滿。至2019年6月民進黨內初選最後階段,黨內各主要派系更紛紛向蔡表忠。隨後蔡通過促成與初選競爭對手賴清德的“蔡賴配”,有效化解黨內因蔡賴初選所形成的裂痕,並藉此成功收編“獨派”;通過分化“時代力量”、提名綠營其他小黨代表列席不分區“立委”名單等“打拉”結合方式,成功吸納“小綠”。黨內派系及綠營的迅速整合減少了蔡的後顧之憂,增強了民進黨的整體戰力。
外部環境為蔡炒熱選情提供空間。美國在中美博弈加劇情況下加大“挺蔡棄韓”力度,不僅給蔡英文訪美予以高規格接待,還連續通過多部涉台法案、美國在台協會(AIT)官員更高調站台“挺蔡”。而香港修例風波更為民進黨借機炒熱選情提供空間。
二、韓面臨選舉資源不足、內部整合遲滯等諸多不利因素
韓始終無法擺脫“落跑市長”的標簽。韓國瑜剛剛當選高雄市長幾個月就參選“總統”,不僅被貼上“落跑市長”標簽,更被質疑“現在能拋棄市民,將來就能拋棄台灣”,成為韓選情“高開低走”直至落敗的關鍵。
行政歷練不足,欠缺有力政績。韓國瑜從政經歷只有“立委”和“北農總經理”,缺乏政治歷練;擔任高雄市長尚缺乏亮眼政績,引發部分民眾對其能力的質疑。
飽受“黑韓”攻擊,庶民形象受損。自宣布參選2020後,韓國瑜就受到蔡當局及民進黨鋪天蓋地的“抹黑、抹紅、抹黃”攻擊,先後爆出“私生女案”“豪宅案”“砂石案”等,“庶民”形象受到嚴重衝擊,再加上韓個人風格雖“親民、接地氣”但失言不斷,造成韓的網絡聲量雖高,但難獲得中間選民和青年選民認可。
國民黨整合遲滯。國民黨內初選紛擾不斷,不僅導致2018年“九合一”選舉形成原本有利國民黨的大好形勢蕩然無存,而且使得黨內初選裂痕始終未能愈合,嚴重拖累韓的選情。再加上宋楚瑜參選,進一步影響藍營整體氣勢與士氣。

島內政局維持“綠強藍弱”態勢

此次選舉無論競選過程還是選舉結果,都顯示藍綠二元政治結構仍是影響島內政局發展的決定力量。選舉結果並未改變民進黨“一黨獨大”格局,但加大了國民黨轉型壓力,同時為“第三勢力”提供新的發展契機。
一、民進黨仍主導島內政局走向,蔡的“共主”地位得以穩固
此次選舉,蔡英文高票連任且民進黨“立法院”席次單獨過半,意味著島內政局將延續民進黨“一黨獨大”的格局,民進黨不僅掌握所謂“中央執政權”,可支配龐大行政資源,而且鞏固了其在“立法院”的絕對優勢,在“立法修法”、審議預算等方面具有完全主導能力。再加上主要對手國民黨整體氣勢低迷,且在“立法院”難以有效牽制,因此民進黨勢將運用各種手段進一步強化對島內政局及社會的“綠化”與掌控。
與此同時,蔡當局連任後的施政也面臨諸多難題與困境。一是台灣經濟結構轉型遲滯,原有優勢產業的競爭優勢持續減弱,且在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趨於邊緣化。二是島內社會藍綠惡鬥日益加劇,在既有的“統獨”矛盾、族群矛盾等依然存在的同時,貧富分化、世代矛盾等新問題日益嚴重。三是蔡兩岸政策僵化導致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且風險逐漸升高,是蔡執政的最大短板。
從民進黨的角度看,蔡英文高票連任,進一步鞏固了黨內領導權威和“泛綠共主”地位,繼續強化了蔡對“府、院、黨”的權力掌控。民進黨內將維持“一超多強、派系共治”局面,其中輔選有功的新潮流系將是最大受益者,且整體實力遠超黨內其他派系。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蔡的第二任期逐漸進入後半段,民進黨將步入“後蔡英文時代”,屆時黨內各方圍繞權力與資源的重新分配特別是接班卡位問題等,勢將展開新一輪的爭奪戰。
二、國民黨再受重挫,再起之路艱難
國民黨不僅未能延續2018年“九合一”選舉的大勝勢頭,反而以265萬票的較大差距敗選,使得該黨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氣勢與信心再度受到重挫。未來一段時間,國民黨內勢必圍繞敗選責任、黨主席改選、世代交替、兩岸政策及庶民精英路線的選擇等議題展開激烈鬥爭。鑒於黨內各方勢力均不具有絕對的實力優勢,因此國民黨短期內不易形成真正的領導核心。再加上民進黨勢必利用手中掌控的檢調、司法、情治等手段,繼續加大對國民黨的政治清算與追殺,國民黨未來幾年政黨發展道路坎坷。
但另一方面,國民黨東山再起的希望猶在。一是兩黨輪流執政仍是當前島內民意共識,尚不存在“支持一黨長期執政”的民意基礎。尤其是近年來島內社會興起的“民粹主義”方興未艾,其“反傳統、反精英、反體制”的特點,使得島內民眾更不會讓民進黨一直把持政權。二是國民黨的支持基礎仍在。相較於2016年“大選”的慘敗,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穩住了藍營基本盤。僅從得票數看,韓國瑜552萬票比2016年朱立倫381萬票與宋楚瑜157萬票的總和還要多14萬票。藍營基本盤將是國民黨東山再起的最大政治資本。三是此次敗選所凝聚的黨內及支持者的不滿,為打破國民黨長期以來僵化頑固的官僚式政治結構提供了新契機。若國民黨能加快世代輪替、風格更接地氣,將迎來浴火重生希望。
王治國:民進黨繼續執政 兩岸關係風險升高

2019年12月13日,2019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在台北揭曉,1,206萬網友投票中“困”字以103萬最高得票當選年度漢字(圖:新華社)

三、“第三勢力”影響力有所上升,柯文哲聲勢看漲
島內“第三勢力”的概念出現的很早,但定位並不清晰,隨著近年來島內政治生態的變化,“第三勢力”越來越被用來指稱國民黨與民進黨以外所有政治力量的總和。在此次“立委”選舉中,島內“第三勢力”的整體實力進一步上升,佔據的席次逐漸由2008年的5席、2012年的9席、2016年10席,上升至此次的14席。產生該趨勢的關鍵原因就是島內民眾對政局藍綠惡鬥的不滿,長期以來“厭藍厭綠”情緒不斷累積所導致。
王治國:民進黨繼續執政 兩岸關係風險升高

大陸牢牢把握兩岸關係發展主導權,是穩定台海局勢的關鍵力量。圖為去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國館裡的台灣展區(圖:新華社)

此次選舉,島內“第三勢力”出現新的實力消長,上屆拿下3席的親民黨全軍覆沒,而於2019年8月剛剛由台北市長柯文哲籌組成立的台灣民眾黨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而台灣民眾黨的崛起大大有助於柯文哲利用該黨影響政局並累積個人聲量,提前布局2024年“大選”。
兩岸關係形勢總體可控
但風險持續升高
總體看,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是確保未來一年乃至更長時期內兩岸關係穩中有進的重要保障。但蔡英文連任成功意味著“台獨”政黨將繼續執政,從而使得2020年兩岸關係面臨的風險升高。
一、有利於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力量不斷增強
大陸方面,牢牢主導兩岸關係大局。從短期看,大陸仍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據2020年1月8日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年中國經濟預測》顯示,預計2020年我國GDP增速為6.1%左右,呈“前降後升、穩中有進”趨勢。從長期看,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持續增強,“大陸強、台灣弱”的態勢進一步強化,特別是中國大陸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在持續縮小,大陸在與美國和台灣的三方力量較量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大陸遏制“台獨”並抵禦外部勢力介入干涉的能力與信心也在不斷提升。大陸牢牢把握著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是穩定台海局勢的關鍵力量。
台灣方面,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是島內主流民意。長期以來,島內民意一直呈現兩大發展方向,即“台灣主體意識”與“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隨著島內每次選舉議題及內外環境的不同,這兩個意識所展現的強弱不同。在此次選舉中,雖然蔡英文獲得了817萬票,但並不代表島內民眾支持“台獨”,也不代表民眾認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從長遠看,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是島內民意主流。特別是隨著大陸不斷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繼續貫徹落實惠台“31條”“26條”等措施,將有越來越多的島內民眾受惠於兩岸關係發展,與兩岸關係息息相關的“兩岸族”將繼續發展壯大。這將成為穩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的重要的島內社會基礎。
二、兩岸關係面臨的風險增大
蔡當局將繼續推進“漸進式的柔性‘台獨’”。總體看,鑒於陳水扁執政時期“冒進台獨”的慘敗教訓,蔡英文在第二任期不會推動“公投制‘憲’”等“急獨”路線,甚至會在一些重要場合繼續展現所謂“不挑釁、不衝突”的“善意”姿態。但是,蔡及民進黨不會根本改變“台獨”立場,特別是在此次選舉獲得高得票數的情況下,蔡當局極可能堅持其既有的兩岸政策及措施,利用手中掌握的執政資源繼續推動“漸進式的柔性‘台獨’施政”。未來需要關注的重要風險點包括:掏空“‘憲法’一中”法理架構、建構“事實台獨”法律體系;以“和平中立”等口號推動“準主權類公投”;以及操弄“大法官”會議“變相制‘憲’”等。同時,不排除在施政狀況急劇惡化、島內“急獨”勢力裹挾、兩岸發生嚴重的突發事件、美國反華勢力傳遞錯誤信號並施壓等特殊情況下,蔡當局鋌而走險衝撞大陸紅線的可能。
美國加大操弄“台灣牌”的意願更加強烈。在中美戰略博弈常態化的背景下,蔡英文的高票連任將增強美國加大打“台灣牌”的誘因。特別是2020年是美國大選年,炒作對華政策及台海政策將是美國各政治人物撈取選票的重要工具。與此同時,蔡當局為加大“倚美抗中(大陸)”力度,勢必在第二任期內從政治、經濟、科技、外交、軍事等諸多領域,以及在南海、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全面配合美對華遏制戰略,而這將導致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

王治國:民進黨繼續執政 兩岸關係風險升高

隨著大陸惠台措施的貫徹落實,越來越多的島內民眾受惠於兩岸關係發展。圖為台灣讀者在台北的一家書店挑選大陸出版的簡體字圖書(圖:新華社)

台灣問題受其他問題干擾的風險增大。第一,“五獨合流”問題。蔡英文連任,“台獨”政權繼續執政,被其他分裂勢力視為“鼓舞人心的勝利”。隨著民進黨這一“台獨”政黨繼續執政,未來島內“台獨”勢力與“藏獨”“疆獨”“港獨”“蒙獨”等勢力勾連將更為密切。第二,“三海聯動”問題。台灣是南海及東海事務的利益相關方,一旦海洋爭端升級,蔡當局的海洋政策勢必影響相關情勢,可能造成新的“三海聯動”問題,同時也使得每個問題都更加複雜。王治國:民進黨繼續執政 兩岸關係風險升高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2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邸倩、余婧、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