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社會之生成,以人為貴;人之生成,以命為貴;命之生成,以健康為貴;健康之生成,以飲食為貴;故飲食乃生命之源,健康之本。疫情的防治離不開主觀上重視客觀現實,提前防範勝於客觀上蔓延後的防範,因而防患於未然這句成語提醒人們對危害的事不可掉以輕心。故,人的睿覺和善於認識瞭解客觀現實是很重要的思路,當社會現實產生了疾病蔓延的時候,睿達的人就會立刻認識現實的疾患,早加防範,同時感悟對策,就會減少危害。      

  文| 朱鶴亭(國際著名養生學家)


_
_
_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_

作者簡介:

朱鶴亭,道號玄鶴子,國際著名養生學家、道家傳統中醫學家、道學哲理書法家。自1947年開始診症至今,治療過許多疑難雜症,並經常開班傳授養生之道,足跡遍及東歐、西歐、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曾出版幾十部運動醫療、養生寶典、養生書法集的主要著作。

_
_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飲膳之養, 益壽延年

人, 要靠呼吸而維持生命; 要靠飲食而維持活命, 所以, 呼吸的「吐故納新」,飲食的「吸收排泄」, 便形成了人的生、老、病、亡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飲食, 乃以飲為先, 所以,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吃飯先喝湯, 勝過開藥方。」而西式飯膳的第一道菜, 便是湯。南粵居民, 在飲食習慣上, 也大都講究「煲湯」喝。這都是說明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 自覺或不自覺地都著重了「飲」的意義及其作用。

道家講究飲膳之養, 在於求益壽延年。道家之「飲」,求「相和五味」而飲之。取食養之食物, 求合「性味」而 「歸經」; 食養之食品, 求和「相生」而「相使」。先求性味相合而益氣血, 再求氣血協和而益臟腑。氣血暢通, 臟腑和順, 心神則安, 脈絡則達矣。故而, 善養生則求善飲, 善飲食則求於益。《黃帝內經》云:「精不足者, 補之以味, 五味調和,則可補精氣。」道家之飲, 乃取食品性味之相合, 以補益精氣;為調食物入經之相生, 以強健體魄。故, 道家之飲在於「防患於未然」而養益於「未病」;之利在於補益於神志而促進於生機。

安和五臟六腑,調節生理機能方:黃精15克,湘蓮子15克,白菊花12克,淮山藥12克,南北杏仁各8克,菟絲子12克,黃芩15克,黃柏12克,黃連12克,陳皮12克,龍眼12克,百合15克,銀杏12克,猴頭菇15克,枸杞子12克,金銀花15克,甘草15克。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治未病,防患於未然

歲月飛逝, 人生歷程終有盡頭, 這自然的規律, 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 病症變化, 人身安危常有凶吉,這生理的表現, 卻多以人的防治為轉機。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說明人從降世, 經嬰兒、兒童發育時期,到少年、青年, 成長為壯年, 活到老年, 終將壽終正寢。故, 生、老、病、死, 乃是生命的必然。所以, 世上並無 「長生不老」之藥, 若,「病入膏肓」, 亦無「起死回生」之術。如, 尚有生機, 縱然重病纏身, 只要行醫有方, 下藥對症, 仍然有改善病情, 康復回春的可能。為此, 病患者, 應重視保健和自我調養; 行醫者, 當「因人制宜」, 「因病制宜」, 辨證施治, 醫之精心, 治之求效。古人云:「庸醫殺人」。故, 求醫, 切應明其所知, 生命關天, 不可「掉以輕心」。古書云:「良工治未病」。故,醫者, 診病, 先要察其所患, 對症立方; 要明其所危,對病下藥, 防止「墨守成規」, 杜絕「門戶之見」, 急病人之所急, 醫病人之所求, 縱然醫術不高, 也不至於誤診誤醫。

道家重養生之道, 身體泰然, 力求「防患於未然」,若有小疾, 即時消災於萌芽, 故, 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延年之福, 寓於其中矣。道家醫病, 重於養益體魄求食補, 醫治疾患用藥攻。以食養治本, 以藥療治標, 本標並舉, 養其身, 醫其害,治其危。以臟腑相生而養, 以臟腑相和而醫, 以臟腑相克而治, 飲與食並養, 飲與食並醫。飲而食並治, 扶正固其本, 驅邪強其標, 急救之時, 方用藥伐其毒。強健人身體之機能, 祛除人體患部之病害, 道家醫療之治則, 乃見於此。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飲食有節,滋養精氣

人, 健康的人, 一是形體健壯, 一是精力充沛。正如《黃帝內經》云:「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終盡天年, 度百歲乃去」。人, 在生理活動中, 其氣血、臟腑、脈髓、筋骨、肌膚、官竅等, 無不借助於形體而展現其生理機能。在生活活動中, 其精神、意志、思維、智力、氣魄、氣質、風範、修養等, 無不借助於神情而顯示其生命力量。

明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曰:「精血即形也, 形即精血也」, 「凡欲治病者, 必以形體為主, 欲治形者, 必以精血為先, 此實醫家之大門路也」。

中華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 氣血相生相依, 相協相合, 方足以濡養生機。俗語云:「男人的血貴如金, 女人的氣貴如銀」。男女養氣, 以強身為主,滋補精血;男女養精, 以健身之本; 男女養血, 以壯身之源。健其身, 以養形體; 強其身, 以養精神。養生益壽之道, 則寓於其中矣。

飲食化生精微營養, 以滋養精氣。精氣化神, 神乃精氣之合也。《黃帝內經》云:「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民以食為天, 可謂至理。穀肉果菜, 人之所食, 以食養身, 方能旺盛生機, 食養盡之, 方會強健體魄。飲食養分充足, 方可助長人體的生長發育, 飲食養分均衡, 方可促進身體的生理機能。故, 飲食之養與養生益壽息息相關。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 悅神爽志以資氣血」。飲食於人身之益,飲食於生命之利, 可謂顯而明之。

人在生命歷程中, 需要各種營養素維持著機體生理機能功用與組織器官功能作用。而在種種營養素中, 蛋白質乃是營養機體之至要。由於人體的各部組織器官, 無不是由蛋白質構成, 所以蛋白質則是構成生命的重要物質。蛋白質的基本物質是氨基酸。人體內及食物蛋白質中, 有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系由食物中攝取, 為維持氮平衡和助長人體生長發育之必需營養素。非必要氨基酸系在人體內經過氮元素合成, 為人體組織和細胞之重要營養素。氨基酸之營養功用, 具有合成蛋白質、維持氮平衡、構成各種酸、供應熱能、促進身體發育、調節生理機能、維持血管滲透壓等。

飲食營養, 食之適宜, 則可養益生機, 益壽延年。故當飲食有節。《飲膳正要》云:「善養性者, 先饑而食, 食勿令飽; 先渴而飲, 飲勿令過。食欲數而少, 不欲頻而多」。《黃帝內經》云:「飲食者, 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中華傳統之飲膳之論, 可謂合於養生之道, 益於強身之利。故, 善飲食者, 美味勿過食, 佳餚勿貪口, 飲食有節, 食之有度, 可謂求益體安身之道也。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養益氣息之科學性, 基於其呼吸之物質性, 呼吸之物質性, 源於吸收氧氣於體內, 呼出二氧化碳於體外。養益氣息之調節呼吸, 鍛煉呼吸, 增強呼吸系統之功能, 表現著呼吸節律之規律性和客觀性。故, 增進健康, 養益生命, 可謂精華所在。呼吸吐納之術, 在於強化生理機能, 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生命活力。道家養生學認為, 「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

《抱樸子》云: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 胎息而已。得胎息者, 能不以鼻口噓吸, 如在胞胎之中, 則道成矣。」可見, 人之呼吸,由自然呼吸進入調節呼吸; 由調節呼吸進入協調氣息, 由協和氣息進入養生胎息, 養益氣息法與功法之奧秘, 則可行氣或可以治百病,意識其理, 領悟其道矣。重靜貴柔以養精固本養氣興力自然呼吸, 系在一吸一呼中維持著生命。因為生命無時無刻不在呼吸中延續著。調節呼吸, 系在自然呼吸中加強呼吸之深度, 擴大和增多肺泡的清氣(氧氣)容量和濁氣(二氧化碳)排出。協和氣息, 乃習練內養靜功, 以「和神導氣之道, 仿生靜氣之法, 強健生理機能, 強化機體功能, 則益於旺盛生機。

氣, 在呼吸系統之生理機能活動中, 產生著氣體交換的作用, 吐出二氧化碳廢料, 納入新鮮氧氣養料, 進而強化著生機。因而, 氣之物質性與氣之規律性, 形成了本身之客觀性。

功, 在呼吸系統之生理機能活動中, 擴大了肺活量,增強了肺容量, 令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 產生了更有力的能量。因而, 養益氣息之科學屬性, 則顯而見之。中華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養益氣息之旨, 在於協調呼吸以強化肺臟, 氧氣充足以增強血液循環。「血為氣之母」,血液循環旺盛, 養分得以充盈機體, 身軀之康健即會自然生成。養益氣息, 主要以內養功(靜功)、外動功(動功)為主體。內養功之長處, 在於協和臟腑而養內。故, 習內氣, 和緩氣血、以滋養生機, 宣和氣機, 以柔順肌體。習之日久, 則可使身體平靜而安。外動功之長處, 在於加速血流量, 增強營養物質之輸布, 促進新陳代謝。同時, 肌體之有力活動, 會加強軀體微循環系統之功能, 增強微循環系統之生理效用。

動靜相生相互調節互相配合人體微循環系統之血管總量, 占軀體血管之90%以上, 故促進微循環系統之功能作用, 對消除血管壁之廢料沉積和擴展血管腔, 有著極重要的生理保健益處。所以養益氣息, 進行靜、動之功法鍛煉, 以加強呼吸調節, 以增強身體活動, 啟動組織細胞之活力, 這對延緩衰老, 預防疾病, 抵抗疾病, 皆具有良好的效益。

靜與動, 是對立的統一體。靜者, 以修養心氣, 靜謐神志, 清心養性, 和悅神意。動者, 可消穀氣, 活血脈,益氣力, 強體魄。靜動相依, 動靜相生, 相互調節, 互相配合, 養生之益則可感之於內, 見之於外, 健之於內臟,壯之於形體, 益壽延年之利, 足可見矣。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朱鶴亭:防病勝於療疾, 養生益於服藥

小貼士:

必需氨基酸, 包括賴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瘦豬肉、大蝦、牛肉、鯉魚、黃魚、帶魚等)、色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豆腐乾、瘦豬肉、雞肉、雞蛋、牛肉、大蝦等)、苯丙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豆腐乾、雞蛋、雞肉、大蝦、瘦豬肉、牛肉、豆腐等)、亮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雞蛋、雞肉、豆腐乾、鯉魚、瘦豬肉、黃魚、帶魚、牛肉等)、異亮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雞肉、雞蛋、帶魚、瘦豬肉、牛肉等)、蛋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雞肉、雞蛋、大蝦、瘦豬肉、牛肉、黃豆、帶魚等)、蘇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雞蛋、雞肉、瘦豬肉、牛肉、豆腐乾、帶魚、鯉魚、黃魚、帶魚等)、纈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雞肉、雞蛋、牛肉、豆腐乾、大蝦、瘦豬肉、鯉魚、帶魚等)、精氨酸(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雞肉、雞蛋、牛肉、瘦豬肉、帶魚、鯉魚等)、組氨酸 (食物含量較多者, 有黃豆、雞蛋、雞肉、牛肉、瘦豬肉、鯉魚等)。

此外, 食物中所含之必需氨基酸較多者, 尚有稻米、麵粉、玉米、馬鈴薯、甘薯、牛奶、大白菜、菠菜、花生、羊奶、兔肉、鴨肉、石榴、香蕉等。

蛋白質營養, 若缺少或缺乏時, 兒童、少年、青年,則易產生發育遲緩, 身體消瘦等。壯老年, 則易產生倦怠乏力、肌肉萎縮、精神不振、體重減輕、貧血、浮腫、免疫力降低等。蝦、蟹、蚌、奶以及豆類等。半完全蛋白質, 如, 米、面、高梁、玉米、雜豆、瓜子、花生、杏仁等; 不完全蛋白質。如, 肉皮、蹄筋等。

植物性食物中, 如黑豆、芝麻、蠶豆、綠豆、竹荀、大蒜、小米、芹菜、韭菜、茄子、 辣椒、大蔥等, 亦含有相當的蛋白質營養素。



紫荊健康HEALTH

微信号:bauhinia_health

●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