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軍醫軍護們脫下防護服,換上迷彩服,會是什麼模樣?
——武漢·一位康復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

截至2月21日,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已經3次向武漢集結派兵,總兵力達4,000餘人,緊急支援地方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想起一位上將多年前對解放軍搶險救災發揮特殊作用的經典概括:壯膽、壓邪、救人——群眾一看解放軍來了,就有了主心骨,這叫“壯膽”;這個時候,常常有壞人造謠,流言四起,擾亂人心,軍隊來了就能壓住陣腳,維護社會穩定,這就叫“壓邪”;大災大難,人命關天,哪裡危險,解放軍就往哪裡趕,救人第一,這叫“救人”。有人說,在打贏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特殊戰場上,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猶如定海神針,繼續發揮壯膽、壓邪、救人的壓艙石作用。
兒子已經比她高出了一頭。原本說好的一起看春晚呢!那一天,媽媽突然有緊急任務。
從接受命令到出發,只有短短幾個小時。與爸爸一起為媽媽送行,懂事的兒子沒有說太多話,只是用小小男子漢的雙臂緊緊把媽媽摟在懷裡。這一摟,讓媽媽的眼睛有些濕潤。

她叫宋彩萍,陸軍軍醫大學抽組醫療隊除夕之夜奔赴武漢,支援疫情防控戰鬥,她是150名隊員之一。
2014年底,宋彩萍曾前往利比里亞參加抗擊埃博拉的戰鬥。當時,丈夫帶著兒子,趕往醫院為她送行。為了安撫11歲的兒子,宋彩萍給他講了很多非洲大草原的故事,同時告訴孩子,在那個美麗的地方,有人生病了,“媽媽是醫生,要去給他們看病!”
2020年1月24日,經中央軍委批准,解放軍派出3支醫療隊共450人,分別從上海、重慶、西安三地乘坐軍機出發。宋彩萍,正是這450名隊員之一。
知道病毒名稱,卻不知道疾病源頭在哪裡;知道患者病情,卻找不到專用特效藥;知道每天疫情數據更新,卻難以掌控數據變化。這,堪稱一次與看不見對手的較量。
除夕之夜出發的3支醫療隊,分別由陸軍、海軍、空軍軍醫大學抽組,每支醫療隊150人,分指揮組、普通患者治療分隊和危重症患者救治分隊,不少人有小湯山抗擊非典、援非抗埃的經歷。
這意味著,除夕之夜,又有450個軍人家庭無法團圓!
“一家不圓萬家圓,萬家圓時心更安。”支援地方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聞令而動,敢打硬仗,這便是和平年代的中國軍人!
就在同一天,中國首都北京,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牽頭展開軍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工作,組織軍隊專業醫療力量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第一時間召開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電視電話會議,對全軍防控疫情工作進行全面部署。
第一時間建立由軍委機關、聯勤保障部隊、武警部隊、軍事科學院組成的軍隊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多次召開會議研判形勢、提出對策。
2019年7月24日正式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在“履行新時代軍隊使命任務”中明確:參加國家建設事業、保衛人民和平勞動,是憲法賦予中國武裝力量的使命任務。依據《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中國武裝力量主要擔負解救、轉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員,保護重要目標安全,搶救、運送重要物資,參加道路(橋樑、隧道)搶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醫療救護等專業搶險,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險情、災情,協助地方人民政府開展災後重建工作等任務。
誰也沒有想到,危險突如其來,“疫情控制”竟然以這樣一種方式考驗著中國,考驗著這支軍隊。
2月2日上午,武漢市市長周先旺與聯勤保障部隊副司令員白忠斌,在武漢火神山新冠肺炎專科醫院簽署互換交接文件,標誌著該院整體移交給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管理使用。
2月3日,火神山醫院收治第一批患者。當天上午,施工仍在緊張進行中,醫護人員也在爭分奪秒準備器械、藥品和相關設備,收拾病房。火神山醫院院長張思兵介紹,從這一刻起,醫院進入“邊接診邊建設”階段。外電評價,軍隊醫療隊管理使用火神山醫院,標誌著武漢戰疫進入一個新階段。
如果把武漢保衛戰比作一次困難重重的阻擊戰,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作為突擊力量,所擔負的主要任務就是攻山頭。
1月26日,解放軍支援湖北醫療隊進入武漢的第二天,正式進駐武漢金銀潭醫院、漢口醫院、武昌醫院等3家定點醫院,全面展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患救治工作。
此前,地方有關領導上報,3家定點醫院接診新肺炎病例多,醫護人員壓力大,醫護力量迫切需要加強。
金銀潭醫院是武漢市傳染病醫院,也是這次武漢地區疫情防控的主體骨幹醫院。
軍隊前方指揮協調組按照軍委領導要求的“打勝仗、零感染”目標,指導醫療隊認真分析評估3所醫院的醫療設施、救治現狀、患者情況,敢於攻堅克難,科學施救、快速施救。
在金銀潭醫院,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進駐綜合病房樓,迅即開始接診病患,診療護理工作全面展開。
在漢口醫院,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全面接管重症監護室,新開設1個呼吸科病區,有序接診病人。
武昌醫院,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針對重症病區每名危重症患者研究治療方案;疫情防控專家全面考察、綜合評估,並進一步優化感染控制環境。
為了節省一套防護服,軍隊醫護人員連續9個小時不吃不喝。幾天連軸轉的高強度工作後,有著20年軍齡的護士長郭瑋額頭、臉上,被防護鏡和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痕。有人問:“累不累?”她回答:“還行!”為防不測,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90後隊員李晨,提前把所有個人信息的賬號和密碼留給了弟弟。跟時間賽跑,軍人哪個不是“郭瑋”?與病魔較量,軍人哪個不是“李晨”?
微博上,網絡裡,軍醫軍護們摘下口罩和防護鏡後的樣子,讓許多人流淚了。有網友動情地留言,這壓痕是“勳章”,更是撼人心魄的責任擔當!
1月26日11時24分,從哈爾濱開往武漢的T184列車載著解放軍緊急調撥的第一批防疫物資,停靠在漢口火車站站台。
寒風中,空蕩蕩的站台上,中部戰區某軍事運輸投送調度中心軍代表涂捷已經在此翹首以盼兩個多小時。
春節期間,地方物流公司最快要48小時後才能發出這批物資。據聯勤保障部隊機關參謀靳永恒介紹,沈陽聯勤保障中心立即與鐵路調度部門緊急協調特快列車,星夜馳援。
列車一停穩,列車員侯勝軍開門下車。這次特殊行程,他見證了解放軍官兵爭分奪秒轉送物資的“戰鬥速度”:在沈陽車站轉運1萬套C級防護服,用了13分鐘;在山東菏澤車站裝載3,760瓶乙醇,用了不到15分鐘。
在行李車廂,押運員曾毅和納森烏力吉連續工作20多個小時。曾毅是國慶70周年閱兵聯保部隊徒步方陣的9排第8名。25歲的中士納森烏力吉是個健碩的蒙古族小夥子。
1月25日下午1點,上車前半小時,他給父親打電話,說要押送物資到武漢。電話裡,父親對自己的獨生兒子只說了6個字:“往前衝就行了!”
他與千千萬萬個父親一樣,深知在這危急的時刻,需要子弟兵衝在第一線。
此時,早已在站台待命的駐漢某綜合倉庫戰士李恒,快步登上列車,和戰友們接力將座位上的一箱箱防護服遞送出來,穩穩碼放在站台的叉車上。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2月12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5,152例,其中含湖北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形勢不容樂觀!
2月13日,一則消息讓武漢人踏實不少,也讓湖北人增添了信心,更讓全國人少了些擔心:經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批准,軍隊增派2,600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第一次增兵在2月2日淩晨,人民空軍8架大型運輸機,每間隔5分鐘依次降落武漢天河機場,大批醫用物資和795名軍隊醫護人員緊急馳援。空軍發布消息稱,這是繼汶川、玉樹抗震救災之後,空軍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同時出動大型運輸機數量最多的一次。
“封城”中的武漢人知道:軍隊醫療隊進駐金銀潭醫院的當天,就創造了一項紀錄,一次性接收30餘名確診患者。此時,距離走下飛機僅僅12個小時。
以孫春蘭副總理為組長的中央指導組知道,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隨後又作出一個大膽決定:金銀潭醫院再次接收47名確診患者,其中不少是危重患者。
2月13日的第二次增兵,意圖之一就是參照武漢火神山醫院運行模式,承擔武漢市泰康同濟醫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確診患者醫療救治任務。
非常之時非常之舉,效應很快顯現。截至2月19日24時,除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連續16天呈下降態勢。
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全體隊員牢記習主席這一重要指示,前線後方聯動,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1月31日,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在頭版報道《軍隊專家組深入疫區進行科研攻關》。報道中說,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和她的團隊,緊急展開的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已開始運行,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加快了確診速度。
從公開報道看,陳薇是首位趕往武漢疫區的解放軍女將軍。
就在3天前,軍地聯合研製的這款檢測試劑盒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審批,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證書。
誰能知道,為了這款試劑盒,陳薇所在研究院10餘支科研團隊,春節期間堅守崗位,圍繞新型冠狀病毒病原傳播變異、檢測試劑疫苗抗體研製等方面開展科研攻關。
而在北京市豐台區、遼寧省阜新市,由解放軍預備役某部大數據治理信息服務中心研發完善的央信APP,居家隔離人員下載使用後,可通過文字、聲音、視頻等形式,完整再現自己所處地點經緯度、體溫測量情況,還能及時表達個人訴求,被譽為“電子封條”+“民意直通車”。
看不見臉龐,卻能看見眼睛;看不見臉龐,卻能感受指尖的溫度。抗疫最前線,“最可愛的人”中有院士,有將軍,有17年前抗擊非典、決戰小湯山的醫護人員,有已經確定轉業、尚未離隊的戰友,有經驗並不豐富的90後軍人,還有一群文職醫生、文職護士和文職技師……特殊戰場,身份不同,卻毫不愧對一個共同的名字:戰士。
在這場看不見對手的較量中,人民子弟兵的出色表現必將載入史冊:聞令而動,靠得住;危險關頭,拉得出;關鍵時刻,衝得上;連續作戰,打得贏。
(文章擷取於《紫荊》雜誌2020年3月號,作者係解放軍報社國內室雙擁視界主編董強,文字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