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平等對話、相互尊重是化解中美經貿分歧的關鍵

新年伊始,全球市場傳出了重大的利好消息。1月15日,中美雙方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從2018年3月,美國政府開始單方面發起中美經貿摩擦,到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曆經了整整22個月。毫無疑問,這項經貿協議的簽署不僅有利於兩國人民,更有利於世界的繁榮和穩定,受到了全球經貿界人士的歡迎和高度讚賞。這表明,只要中美雙方本著理性合作的態度,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最終會化解彼此矛盾,縮小雙方分歧。
 
|北京      魏建國
平等對話、相互尊重是化解中美經貿分歧的關鍵
現任美國政府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對外採取一系列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措施,特別是採用加徵關稅、限制投資,作為打響中美貿易戰的第一槍。此外,美方還揮舞“201調查”、“232調查”以及“301調查”的大棒對準中國。中國對此不得不做出反應,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中國的態度是一貫的,也是明確的。國家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雙方達成的協議必須是平等互利的,並且照顧到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在這一點上,中國絕不退讓。
 
平等對話、相互尊重是化解中美經貿分歧的關鍵
2019年7月9日至10日,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中美交流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美經貿關係:現狀與前景”國際研討會在香港舉行。圖為魏建國在總結研討會成果(圖:新華社)
中美過去12輪的經貿談判,美方絲毫不顧中方上述要求,得寸進尺,並采取霸淩主義態度和極端施壓的手段,不僅不取消經貿摩擦以來加徵的關稅,而且把涉及中國主權條款的強制性的要求也要寫入協議。多次出爾反爾,導致雙方遲遲達不成協議。不僅如此,美方還將“髒水”不斷地潑向中國。應該看到,任何一個好的經貿協議必須是平等互利的,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這將使雙方都能夠在協議簽訂後嚴格遵守。一個協議不能只照顧一方利益,而損害另外一方。這樣的協議是不平等的協議,即使執行了以後也不會長久。我們高興地看到,中美兩國元首在日本大阪會晤以後,確定了中美兩國關係要按照協調、合作、穩定的主基調發展。根據這一共識,中美雙方談判團隊共同努力,相向而行,最終達成了第一階段的協議。我認為這一協議具有重大的意義,其影響已經超過了協議本身。最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這一協議的達成表明中美雙方已看到並承認各自國家發展的差異性、階段性。尊重彼此的發展道路和基本制度,是可以找到解決中美經貿摩擦的方法的。同時,中美雙方也不指望通過一個協議解決所有問題。但要確保所簽的協議能夠滿足雙方的需求,以實現協議的整體協調性。
 
平等對話、相互尊重是化解中美經貿分歧的關鍵
當地時間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白宮東廳共同簽署協議文本。這是劉鶴與特朗普展示協議文本(圖:新華社)
 
其次,中美雙方達成協議表明,平等對話、相互尊重的態度,不僅是化解中美經貿分歧的最佳之路,也是今後中美兩國在外交、軍事、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領域產生矛盾和摩擦時可採取的最好解決方式。
 
最重要的是,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簽署,為第二階段乃至今後最終解決中美經貿摩擦鋪平了道路。當然舊的矛盾解決了,還會產生新的矛盾。但我們相信,一個成熟的雙邊經貿關係,特別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所達成的經貿協議,必將使兩國受益,更加惠及全球。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經濟貿易協議》

話你知
 
一、文本章節
《協議》共九章,包括了序言、知識產權、技術轉讓、食品和農產品、金融服務、匯率和透明度、擴大貿易、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最終條款等內容。
 
二、主要內容
一是深化貿易領域雙向合作,擴大雙方在農產品、製成品、能源、服務業等領域的貿易規模,以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包括擴大金融領域雙向開放,為兩國企業提供更多市場機遇。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雙方承諾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鼓勵基於自願和市場條件的技術合作等,以更好地促進公平競爭,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與發展活力。同時,雙方將建立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安排,及時有效解決經貿分歧。在關稅退坡問題上,美方承諾取消部分對華產品加徵關稅,實現加徵關稅由升到降的轉變。
 

三、重要意義

作為世界上前兩大經濟體和在國際事務中負有重要責任的兩個大國,中美雙方從大局出發,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有利於中國,有利於美國,有利於全世界。從經濟上看,這份協議有助於緩和當前貿易摩擦緊張局面,消除市場不確定性,是一份能夠穩定預期、增強信心、創造機遇、促進繁榮的協議。從政治上看,協議的達成有利於維護中美整體關係的穩定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正因如此,中美達成協議的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受到中美兩國和國際社會、金融市場的普遍歡迎,為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貢獻了正能量。
(根據新華社相關報道整理)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