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樓下傳樓上”案例?香港衛生署深夜急撤6層樓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香港新增4宗確診個案2宗初步確診個案,截至目前香港共有145人確診


早前埃及旅行團確診夫婦居住的大埔富亨邨亨泰樓,昨日再多一宗新增確診個案。這是繼淘大花園、康美樓之後的又一起“屋苑傳播”案例。


又一起“樓下傳樓上”案例?香港衛生署深夜急撤6層樓


基於兩宗個案均於13室,且經專家檢驗後,發現埃及團家庭和此前康美樓案例如出一轍,排氣管曾被切斷,故衞生署深夜進行緊急撤離行動,安排29至34樓13及14室的住戶入住檢疫中心。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不排除病毒經排氣管“樓下傳樓上”,即下層單位糞便中的病毒,霧化後經排氣管噴上天台釋放出來,再受到建築物的擾流效應影響,隨風捲入上層的單位。


又一起“樓下傳樓上”案例?香港衛生署深夜急撤6層樓

確診單位曾改裝排氣管


袁國勇表示現階段未找到事件原因,相關情況仍在調查,但指兩個單位的喉管、建築設計都沒有問題。只是32樓住戶,即昨日確診的患者單位排氣管切斷後只用膠紙封住,強調情況肯定不是淘大花園和康美樓翻版

袁國勇指,大廈糞渠的排氣管設於天台,且排氣管比較短,不排除是下層單位糞便中的病毒,霧化後經排氣管噴上天台釋放出來,再受到建築物的擾流效應影響,病毒隨風捲入上層的單位。為安全起見,中心先將頂樓六層居民全部隔離,其餘下層單位相信不會受擾流效應影響。
 
又一起“樓下傳樓上”案例?香港衛生署深夜急撤6層樓

有亨泰樓住戶表示,屋苑渠道老化及生銹,且每日有回湧現象,擔心喉管成為播毒根源。

今日(3月15日)有渠道專家熊志權到現場了解涉事單位情況,包括喉管設計是否可能成為傳播病毒渠道。他指見到大廈裏排水管及通風喉日久失修,嚴重生銹。

又一起“樓下傳樓上”案例?香港衛生署深夜急撤6層樓

熊志權認為“煙囪效應理論”或導致34樓13室單位感染多於“擾流作用”。他指空氣會向上流動,或因32樓13室單位開窗,令病毒經空氣流動,再經窗戶傳入34樓13室單位。他建議市民盡量不要開窗,特別是浴室,若有需要才開抽氣扇通風。

“淘大事件”的來龍去脈


2003年淘大花園是SARS爆發的重災區,政府事後調查發現,疫情爆發是與U形聚水器以及排氣管有洩漏有關


2003年3月底,300多名淘大花園居民感染SARS,其中42人死亡。政府多個部門與專家聯手調查大爆發的原因。調查結果指,源頭病人是一位33歲、長期居住深圳的男子。當年3月曾到他弟弟於淘大花園E座的單位,其間因肚瀉而使用該單位的廁所,之後他的弟弟及弟媳都確診感染SARS。


又一起“樓下傳樓上”案例?香港衛生署深夜急撤6層樓


淘大花園每座樓宇都有八條直立式污水管,收集所有樓層同號數單位的污水。這條污水管連接馬桶、洗手盆、浴缸和浴室的地台排水口,而各個裝置均有U形聚水器,防止污水管的臭味和昆蟲進入廁所,但前提是聚水器內要有足夠貯水,才可發揮隔氣作用,但由於大部分住戶清潔浴室時,都是拖地而不是用水沖洗,所以大部分連接地台排水口的U形聚水器乾涸,未能發揮隔氣作用


政府之後在一些單位測試,發現關上浴室的門,並啟動浴室的抽氣扇後,會造成一個負氣壓的環境,空氣會從污水管經地台排水口倒流進入浴室,這些氣流就可能把污水管內的病毒帶至浴室內


又一起“樓下傳樓上”案例?香港衛生署深夜急撤6層樓


由於SARS患者的糞便都含冠狀病毒,病毒在糞便的存活時間比附在物品表面更為長久,而在淘大花園中,多於三分之二的患者都有肚瀉,令大量病毒排放於E座的污水渠


此外,當時E座4樓附近污水渠排氣管有洩漏問題,並在該處發現有裂縫,每當沖廁時這條有裂縫的污水渠排氣管便可能向天井排放帶病毒的液滴。同時有測試結果顯示,天井內有類似煙囪效應的氣體動力,令浮在煙霧中帶病毒的液滴向上飄升及散布,亦可能是病毒散播的渠道之一。


綜合報道

編輯:李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