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人文相通、經濟互補,友好合作關係源遠流長。今年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第七個年頭,也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啟動的第十個年頭和落實中國—東盟“2030願景”的第二年,今年還有望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為雙方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提供了有利機遇。儘管當前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單邊主義橫行、民族主義興起等給雙方的合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再加上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增加了一些悲觀的氣氛,但中國與東盟堅實的合作基礎、良好的合作關係必將在未來展示出美好的前景,命運共同體建設也不會因當前的困難而發生改變。

陳利君     雷著寧
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深化中國與東盟合作具有良好基礎

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東南亞與中國山水相連、人文相通、經濟互補,友好合作關係源遠流長。圖為流經中國和老撾邊境的瀾滄江(圖:視覺中國)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跨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與東盟友好合作關係獲得全方位進展。在政治關係上,中國與東盟自1991年開啟對話進程。1996年中國成為東盟全面對話夥伴。2003年雙方確定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在東盟對話夥伴中,中國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第一個明確支持《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2012年12月,雙方決定將雙邊關係升級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在經濟合作上,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由此,中國成為第一個確定同東盟建立自貿區的國家。2010年1月,中國—東盟自貿區如期全面建成。在國際地區事務上,雙方保持密切協調與配合。中國堅定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中心地位,雙方通過東盟與中國(10+1)合作、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亞洲合作對話、亞太經合組織等合作機制保持良好溝通與合作。經過多年共同努力,雙方政治互信明顯增強,各領域務實合作成果豐碩,人文交流廣泛開展,對促進彼此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新構想、新舉措的推動下,中國—東盟合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溝通和人文交流為先導,經貿和金融合作為支撐,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為引領,全面深化務實合作、互利共贏的新態勢。雙方都認為中國—東盟關係是雙邊合作夥伴關係中最富內涵、最具活力的一組關係,發展前景廣闊。其成績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政策溝通方面,中國與東盟國家經過充分溝通協調,在共建“一帶一路”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並深入對接各自戰略構想和發展規劃。目前,東盟十國不僅分別與中國簽署了雙邊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雙方就“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達成一致,而且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家還與中國簽署構建命運共同體文件。

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中國與東盟國家經過充分溝通協調,在共建“一帶一路”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並深入對接各自戰略構想和發展規劃。圖為2019年9月30日,在印尼雅萬高鐵首榀箱樑架設現場,幾名印尼嘉賓與“復興號”動車模型合影(圖:新華社)

在經貿和金融合作領域,自2009年以來,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8年成為繼歐盟、美國之後的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在中國的前七大貿易夥伴中,東盟與中國的貿易增長最快。2018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高達5,878.7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增速超過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速。2019年1月1日全面實施《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升級版》後,中國與東盟貿易再創新高,2019年1—11月貿易額達5,778.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5%。在相互投資合作方面也不斷取得新進展。2018年,中國對東盟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達99.5億美元,東盟對華投資流量達57.2億美元。截止2018年底,中國對東盟累計投資額達890.1億美元,東盟對華累計投資額達1,167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15年間增長22倍。東盟成為繼中國香港之後的中國第二大對外投資目的地。同時,東盟也僅次於中國香港和歐盟,位列中國第三大投資來源地。在金融合作方面也不斷探索和開闢新路徑,共同推進金融合作務實升級,維護了本區域金融穩定。中國財政部與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財政部核准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多邊金融合作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在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領域,中國交通部門與東盟國家制定了《大湄公河次區域交通戰略2030》《中國—東盟交通合作戰略規劃》等戰略規劃,簽署了關於對接合作倡議、運輸協定等方面的合作文件。《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實施取得積極進展。以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等合作項目為重點的鐵路項目合作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越國際道路直達運輸試運行活動成功舉辦。中越北侖河公路二橋建成通車。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家擴大了航權安排。中緬油氣管道全線貫通。中緬跨境光纜信息通道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在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領域,中國與東盟國家互辦藝術節、電影節、音樂節、文物展、圖書展等活動,共同舉辦文化年,與印度尼西亞、緬甸、新加坡等國家簽訂了文化遺產合作文件。在教育合作方面,設立“中國—東盟海上絲綢之路獎學金”,建立了一批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雙方互派留學生人數超20萬人。在旅遊合作方面,東盟十國均已成為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目的地,雙方互為主要旅遊客源對象。2018年雙方人員往來超過5,700萬人次,每周往來航班近4,500架次。衛生健康、救災、援助、扶貧等領域的合作也快速推進。中國與瀾滄江—湄公河國家開展艾滋病、瘧疾、登革熱、流感、結核病等疾病防控合作。中國先後派出多支眼科醫療隊赴柬埔寨、緬甸、老撾等國開展“光明行”活動。中國向老撾等國提供地震監測儀器設備,提高防震減災能力。中國在緬甸、柬埔寨開展扶貧等合作,助力改善民生。

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保持本地區和平穩定是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共同心願,也是共同的責任。2016年,《湄公河行動》影片上映,該片根據“10.5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改編,講述了一支行動小組為解開中國商船船員遇難所隱藏的陰謀,努力揪出運毒案件幕後黑手的故事。圖為《湄公河行動》影片劇照

在產能合作方面,中國與東盟國家合作,積極推動形成普惠發展、共享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與東盟國家分享中國通過建設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實現經濟增長的經驗和做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東盟國家加快發展提供了新動能。目前中國企業已在東盟國家設立了27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入區企業超過600家,引進投資130多億美元。中國與老撾共同建立了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與緬甸、越南合作共建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
 
近期從三方面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重點

中國高度重視與東盟的合作。自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特別是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以來,雙方始終與時俱進,攜手前行,為進一步深化合作、提升合作層次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儘管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但只要雙方以《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為指導,攜手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努力維護多邊主義,繼續引領區域合作,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一定可以將中國—東盟關係推上新階段,為各國、本地區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近期,要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還需要在以下三方面深化合作。

一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深化各領域合作。2019年4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要“聚焦重點、深耕細作,共同繪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習近平主席還進一步提出,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多邊主義;要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要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消除貧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讓共建“一帶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為新階段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指明了方向。

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中國與東盟在衛生健康、救災、援助、扶貧等領域的合作快速推進。2月14日,泰國大城府一所學校的師生組織活動聲援中國抗擊疫情,為武漢加油。圖為該校師生在聲援活動中參加巡遊(圖:新華社)

二是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堅持多邊主義符合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共同利益。雙方要繼續倡導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理念,共同反對各種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行為。要全面實施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議定書,攜手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簽署和落實,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

三是共同構建地區規則,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保持本地區和平穩定是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共同心願,也是共同的責任。未來雙方要繼續完善高層會晤機制,共同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進程,進一步拓展執法、軍事、安全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應對本地區面臨的各種安全挑戰。
 
中國與東盟須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毋庸諱言,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和壯大,東盟、東盟國家和部分民眾對中國的發展還存有一些誤解和疑慮,需要雙方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增進互信,為深化合作營造良好環境。特別是雙方需要共同處理好與域外大國的關係,協調好諸多區域合作機制,慎重對待地區安全問題,切實維護好地區和平穩定,才能確保中國—東盟合作行穩致遠,達至更高的目標。

對中國而言,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已成為國家信仰。未來,中國將繼續堅持走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開放市場和多邊主義,積極為世界提供大規模、高質量投資環境。而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自身擴大開放的需要,也符合世界潮流。中國不走歷史上西方國家“國強必霸”的老路,而是希望通過自身發展讓東盟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和便車,促進共同發展。

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1月14日,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緬甸外交部、中國外文局、中國駐緬甸使館聯合主辦的“當代中國與世界——中緬智庫對話會”在緬甸仰光舉行,此次對話會主題為“賦能新時代中緬關係”,中緬兩國政要、專家學者150多人出席。圖為嘉賓參加論壇分議題討論


“一帶一路”為更加密切中國與東盟雙方的合作提供了重大機遇。中國願與東盟及其成員國一道,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合作邁上新台階,為改善本地區民生、共建命運共同體作貢獻。這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擔當。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入新階段,中國將更加關注本地區各國人民的關切,更加注重利益分享和應對共同挑戰。對於東盟國家來說,推進與中國的合作,將為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巨大的市場、資金、技術等條件,從而打開快速繁榮發展的通道與空間,同時還能夠提升應對各種內外風險和挑戰的能力和信心。

在東盟與大國關係方面,中國堅定秉持開放合作的精神,對任何國家參與區域合作都持歡迎態度,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不要求東盟在處理與大國關係時“選邊站”。東盟和中國在支持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和區域合作方面有共識。在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的今天,這些共識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於東盟來說,充分利用與中國的合作,與中國一道繼續致力於維護開放的地區主義和多邊主義的原則,有利於促進地區實現和平、繁榮和發展,有利於促進形成良性競爭,也有利於維護和加強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在協調諸多區域合作機制方面,中國堅定支持自由貿易、多邊主義和區域合作,支持東盟擴大區域的努力。在推進多邊合作的同時,中國也在推進與東盟國家的雙邊合作以及次區域合作,如瀾湄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這些合作更為貼近相關國家和次區域的發展實際,有利於提升相關國家參與合作的舒適性,有利於循序漸進地深化區域合作的層次和水平,也是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支撐。雙方應加強溝通協調,讓諸多多邊、雙邊合作機制發揮協同效應,共同促進區域繁榮發展。

在地區安全方面,雙方應切實維護好地區和平穩定,要防止外部干擾使熱點問題升溫導致雙方共同的發展利益受損。“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取得的進展充分說明,只要中國和東盟雙方展現誠意,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夠最終達成一份符合國際法、符合地區實際需要、具有實質內涵和效力的高質量“準則”。
展望未來,基於地緣、人緣、商緣以及巨大的經濟互補性等優勢,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必將展現出良好前景,並在合作中促進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成為世界區域合作的典範。深化中國—東盟合作需要共同應對各種挑戰

(作者分別係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緬甸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3月號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