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來論 王治國:“台北法案” 恐讓台灣未來之路更險 2020 年 4 月 5 日 蔡英文民進黨上台執政以來,大力奉行“倚美抗中(大陸)”政策,一直將美國作為其對抗大陸的最大底氣和後盾。而隨著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逐步增大對華遏制力度,不斷加大介入台灣問題,炮製各種涉台議案,更給了蔡英文當局及民進黨借機大做文章的空間。蔡當局不僅主動充當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的戰略棋子,極力謀求加入美“印太戰略”,而且全力配合美對華打“經貿牌”、“香港牌”等,變本加厲地屢次衝撞大陸,致使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台海風險持續升高。3月初美國眾議院高票通過“台北法案”,表面上將提供台灣更多支持,但實際上恐將使台灣未來的路更加險峻。 文|北京 王治國 當地時間3月4日,美國眾議院高票通過“台北法案” 美國與台灣的又一幕群魔亂舞 美國自2018年以來頻頻出台涉台法案,包括“與台灣交往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年度“國防授權法”等法案,或是專法或是夾帶大量涉台內容,其宗旨就是要強化美台實質關係。而新出台的所謂“2019年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案”(Taiwan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 of 2019,簡稱“台北法案”),其重點內容主要包括支持台灣維持與現有“邦交國”的關係、以會員或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活動、推動美台開展經貿協議談判等。同時,法案還要求美國行政部門運用國家影響力,對調整與台灣關係的國家,增加或減少美國與其相互交往的程度。這些內容嚴重違背了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嚴重違反了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 然而,恰恰也正是因此使得國際反華勢力對該法案的通過異常興奮,民進黨等島內“台獨”勢力更是氣焰囂張。美國當地時間3月4日下午,美國眾議院通過“台北法案”後,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稱“台灣是美國在亞洲地區的關鍵盟友,也是重要的民主夥伴”,美國借著通過“台北法案”,“重申對台灣的堅實支持,並告訴世界美國與台灣站在一起”,“接下來美國迫切要做的是鼓勵我們的盟友及夥伴加強與台北的‘外交關係’,以及確保台灣在國際決策場域有一席之地,包括聯合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則稱,美國將“加倍努力”確保台灣“踏上國際舞台”。蔡英文當局則欣喜若狂,趕緊“感激謝恩”。蔡英文本人在3月5日會見莫健時表示,感謝美國眾議院通過“台北法案”,“台美不僅是雙邊夥伴關係,還是全球合作夥伴”,“台灣會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促進國防自主作為印太區域、民主堅實的盟友”。台“副總統”當選人賴清德稱,美國眾議院通過“台北法案”,“除了展現民主、自由是台美雙方共享價值外,也是對台灣防疫的肯定”。台“外交部”稱,美國國會不分黨派協助台“鞏固邦交”並支持台參與國際社會,充分反映台美關係緊密友好,“盼繼續以務實態度與美方攜手合作,爭取台灣更寬廣的國際空間”。民進黨籍“急獨”分子、新“立法院長”游錫堃更大肆宣揚所謂“推動台美建交”。 台灣未來之路恐將更窄更險 “台北法案”的通過看似台灣將得到美國更多的支持和保證,但實際上只是“美國又灌了台灣一劑‘迷魂湯’”,對台灣未來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蔡英文當局對“台北法案”通過欣喜若狂,對美趕緊“感激謝恩”。圖為蔡英文與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左) 美國作勢“挺台”是在謀求高額收益。美國雖然想不斷加大力度遏制中國發展,但由於其綜合實力不斷衰弱,呈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況,其遏制中國的主要做法更多地是自己躲在幕後,反而將所謂“盟友”推上前線與中國進行戰略資源消耗。在此過程中,台灣鑒於自身特殊地位以及在政治安全上對美國的高度依賴,更是被美國視為遏制中國大陸“最好用”“最聽話”“最便宜”的棋子,極力壓榨台灣的利用價值,製造兩岸關係緊張對抗。對此,島內媒體評論稱,台灣已經被綁上美國戰車,但要趨吉避凶,絕非持續一面倒向美國可以做到。 另一方面,美國近年來炮製出一系列涉台法案,高調宣示“挺台”並不是向台灣提供免費午餐,而是要收取天價保護費。近幾年,美國不僅不斷加大對台軍售金額,要台灣花費大量預算購買美國淘汰的“破銅爛鐵”,而且不顧台灣島內民眾的生命健康和相關產業,不斷施壓蔡當局開放美豬美牛進口。此次,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赴台會見蔡英文共賀“台北法案”通過之際,也沒有忘了再次施壓蔡英文鄭重考慮進口美豬美牛。 台灣能得到的所謂“支持”非常有限。一是美國通過的涉台法案無法撼動國際社會一中格局。無論是美國已經通過的“台北法案”、“與台灣交往法”、“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年度“國防授權法”等,還是進入美國會審議程序的“台灣保證法”、“台灣使節法案”、“台灣主權象徵法案”等,都是美國企圖以國內立法的方式,逐步虛化其既有的“一個中國政策”。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一個中國原則已經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的事實,世界上已有180個國家同中國建交,越來越多的國家承認和接受台灣問題作為中國內政,不會因為美國國內法而改變既有的對華政策。二是“台北法案”對台灣提供的支持有限。一方面,美國此次通過的“台北法案”,不僅與之前通過的諸多涉台法案一樣,強調要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並維持一定數量的“邦交國”,而且還加碼要懲罰那些“嚴重不利台灣安全或繁榮的國家”,但另一方面該法案又在法律文本中增加了“方式應適當並符合美國利益”“符合美國的外交政策”“視情況而定”等用語,大大降低該法案的約束力。而從當前美國行政部門的執行情況看,更存在較大的模糊空間,真正能落實的並不多。 蔡英文當局嚴控口罩輸出大陸,卻表示要每周向美國提供10萬個口罩。圖為有關視頻新聞截圖 台灣所謂“國際空間”恐將更加萎縮。一是“台北法案”恐加劇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困境。過去數十年的事實一再證明,台灣能否順利參與國際組織活動,關鍵在於兩岸關係能否改善。然而美國頻頻拋出“挺台”法案,讓蔡英文當局陷入“真的有人撐腰”的幻覺中,不斷變本加厲地衝撞大陸,升高兩岸關係的對立對抗。特別是在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蔡英文當局在口罩管制、湖北台胞返台、大陸台胞健保費等問題上極力操弄“反中仇中”意識,甚至在嚴控口罩輸出大陸的同時,卻表示台灣要每周向美國提供10萬個口罩……種種做法幾無下限。島內輿論認為,蔡當局的所作所為不僅不利於拓展台灣國際空間,反而可能加劇台灣困境,使得台灣“國際空間”更加萎縮。島內部分媒體和學者甚至明確表示擔心,稱“不排除大陸懲罰台灣,以儆效尤”。二是惡化島內民意氛圍。美國頻頻通過涉台法案,擺出高調“挺台”的姿態,客觀上將強化島內社會的“台灣主體意識”和“反中拒統”的民粹情緒。這不僅將加劇島內民粹激進化傾向,升高兩岸民意衝突的風險,而且恐將讓蔡當局作繭自縛,進一步反噬其兩岸政策的回旋餘地。對此,蔡英文連任就職講話將是未來重要的觀察點。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政治室副主任)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4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莫潔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