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快訊 【香港再出發】陳智思:抗疫當下 香港如何重回正軌 2020 年 4 月 30 日 病毒面前,人類非常渺小,似乎不堪一擊。但團結一致,卻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讓人變得強大。 文|香港 陳智思 4月8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聯同相關司局長在政府總部就抗疫措施舉行記者會(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 沒有任何預兆,新冠肺炎忽然出現,一下子成為當前全球共同面對的最大挑戰。截止4月中,全球確診人數已超過200萬,逾十萬人死亡。哪怕是多麼富裕、先進的地方,疫症來襲時各地都顯得措手不及,香港也不例外。 由1月下旬至今,香港已做了3個月的防疫措施。我們由確診數目上升、漸見平穩,到3月中隨著在外港人陸續回來又出現第二波的疫情。疫情嚴峻下,市民紛紛避免外出聚餐及消費,保持社交距離,街上人流比以往疏落,不少店舖因此門面冷清,尤其是食肆,顧客不多,有些店主更選擇暫停營業甚至無奈結業,街上出現不少“吉鋪”(空舖)。 雖然今年農曆新年在1月底,理應對零售業有所刺激,但政府統計處3月初發表的零售業銷貨額數字顯示,當月的零售業銷售繼續錄得顯著跌幅,1月份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78億港元,較去年同月下跌超過20%。 各行各業大受打擊,其中旅遊業及相關的航空、交通及酒店等行業更是叫苦連天,不少從業員要放無薪假期,甚或失業。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大受影響,人心惶惶。尤其在疫症初期,市民要四出撲口罩等防疫用品,之後到搶購廁紙、大米等日用品,疲於奔命。 期間社會就是否須要及如何實施邊境管制、隔離檢疫,以至學校停課、居家工作等以限制人流、避免人群聚集以減少病毒傳播,展開爭辯。有批評指政府應更快地行動,但官員們都面對實際和行政上的困難,也要考慮到不同方案的經濟成本。當然若要從人命和醫療體系的負荷,與經濟就業之間作取捨,答案顯然易見,這點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在2003年“沙士”疫情時,港人們都上了沉重的一課,大家這次多少有點經驗,也很自覺,不用政府或專家們多費唇舌,大多數人都自動地戴上口罩、勤洗手、加強清潔、減少外出,配合防疫工作。很多企業都實施在家工作安排或彈性上班,以減少人群聚集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市面雖然短暫性出現恐慌性搶購廁紙和消毒用品的“經典”場面,但經過政府及供應商的努力,沒多久貨架上的供應已回復正常。 沒有經歷過“沙士”疫症的西方國家,或許難以明白及反應。在1月時,西方國家已知道中國爆發疫情,也看到亞洲地方如香港的人們紛紛戴上口罩、有隔離安排等嚴陣以待,因此這些地方一般都能把疫情控制。但似乎西方人們卻不太認同,甚至掉以輕心,以為只是小感冒。今天,外國不少地方情況失控,甚至要實施比香港更嚴格的封城措施。 4月15日,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到訪香港大會堂的家居檢疫控制中心,圖為非官守召集人陳智思(左)聽取情況介紹(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政府強硬措施有助控制疫情 近期香港的確診個案正在減少,但我們絕不能鬆懈。美國和歐洲疫情嚴峻時,不少身處外地的港人選擇回來香港,我們便爆發了第二波疫情,確診個案回升。 有聲音要求我們應進一步加強邊境管制,政府亦有聽取意見加強管制措施,禁止來自海外國家或地區的非本港居民入境。事實上,非本港居民來港的只有極少數,絕大部分抵港人士也是香港居民,而我們總不能連自己居民也禁止入關吧。 隨著疫情發展,政府採取了更強硬的措施,進一步加強邊境管制,也規管人群聚集,限制餐飲業部分營運措施,禁止多於4人在公眾地方聚集。戲院、健身室、美容院等場所需要關閉,違例者最高可被罰款及監禁,說到底目的是要減低社區感染和提高市民的意識。 未來數星期或有更多本港居民由外地回港,當中的一些人或是帶菌者。視乎疫情發展,我們有空間去採取更多措施,例如限制食店只可做外賣,甚至加強封鎖措施,非必要企業暫停營業,那麼大多數人在未來數星期只能居家生活。這些當然會增加經濟成本,亦增加了人們的不便及恐懼。但如果不這麼做,疫情卻有可能會惡化。 疫情在國際間尚未受控,無人知曉全球何時才會康復起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將可能面臨20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經濟衰退,更預計香港將受到嚴重衝擊。今年經濟增長率為負4.8%,收縮幅度大過去年的1.2%,失業率預計升至4.5%。 社會衝突令香港元氣大傷 香港自去年中開始,經過一連串的社會抗議事件,當中更涉及一些暴力破壞行為,個別示威者用極端手段,抱著“攬炒”心態,瘋狂地破壞個別店舖,甚至公共設施如交通燈、車站、街上垃圾桶等,又或癱瘓交通甚至機場,更甚者直接襲擊意見不同人士。眾多的暴力刑毁行為、衝突場面已嚇怕不少旅客和投資者。當時不少人士已經預計香港未來的發展不會理想,大家或要面對經濟寒冬。 社會衝突令香港元氣大傷。破壞容易,重建艱難,無人可以獨善其身。事實上,任何對香港的破壞也是不智的。如今人算不如天算,疫情進一步使我們雪上加霜。 政府已宣布會實施不少抗疫及支援措施,措施或許未能巨細無遺地包含所有行業,但期望可為一些企業和僱員提供“及時雨”,一起撐住、渡過這難關。可以預計當疫情稍為舒緩時,全球各地便會儘快恢復經濟生產。全球起步之時,我們絕對不能拖慢步伐,但更重要是各方能放下成見、停止內耗,齊心一致團結抗疫、重建信心和經濟、保就業,創造將來。 應該放下分歧同心同德 17年前的“沙士”令香港受到嚴重衝擊,但市民團結,大家一起走過低谷。17年後疫情再現,不少機構及團體也即時自發動員身邊的人力及物力,全球搜購防疫用品,送予基層市民,到後期甚至自己生產以保供應,守望相助,共渡難關。而一些政府官員及企業老闆也主動減薪捐款,幫助弱勢社群。 在這次疫情中,不少國家都出現政治學家口中的“聚旗效應”,即是每逢危機或戰爭,領袖的支持率就會上升,這並不一定代表該國的領袖或政府在處理疫情上做得特別好,而是大家理解到唯有團結一起抗疫才能戰勝疫情。的確,疫症當前,應該放下分歧,不分政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守護香港,保護生命。全世界也在今次疫情當中付出了生命及血汗,上了艱苦一課,同時也再次喚醒大家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共生才有希望,未來的路也將如此。 (作者係香港特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 全國人大代表。小標題係編者所加)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5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莫潔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