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陳茂波:齊抗疫 穩經濟
展望未來,今年的經濟前景必定是艱難的。無論是企業或個人,都適宜及早做好準備,包括業務運作或個人財務方面的應變與部署,以準備應付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逆境。與此同時,我們也需保持信心,思考在取得有效疫苗前,如何能夠在保障市民健康和支持經濟民生之間取得適當平衡,而這也是全球各地都必須面對的共同挑戰。
文|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 陳茂波

2月26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政府總部舉行2020至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記者會(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環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
今年初開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迅速蔓延,並發展成為全球大流行。疫情除了威脅全球各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外,更對全球經濟造成前所未見、近乎全方位的嚴峻衝擊。環球經濟已陷入深度衰退,持續多久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這次新冠病毒疫情,對香港經濟的衝擊遠較2003年“沙士”嚴峻。這主要由於今次病毒的傳播力更強,加上有許多不顯現病徵的“隱形病人”,令防控工作倍加困難。為了有效阻隔疫情蔓延,全球多國均採取了非常嚴厲的限制措施,大幅壓縮人們在境內及跨境之間的流動,以至限制人與人之間的日常社交活動。
然而,這些措施也有嚴重的“副作用”,就是使全球經濟活動幾近停頓,消費、貿易、供應鏈,以至資金鏈,均受到嚴重干擾。今次的經濟動盪肯定超越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有分析甚至將之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相提並論。
香港經濟遭遇兩面夾擊
本港方面,疫情下香港經濟所受到的壓力,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為了盡快控制疫情,特區政府過去實施了一連串非常嚴格的防疫措施,包括禁止在公眾地方4人以上的聚集,限制食肆客人數量,及關閉娛樂設施等。雖說防疫抗疫是經濟盡快復蘇的關鍵要素,但在短期內各行各業所承受的“陣痛”卻是極為巨大。另一方面,由於歐美經濟受到疫情重挫,也連帶打擊了亞洲地區以至香港的出口。不少香港公司面對歐美客戶突然欠數、拒絕提貨,甚至取消訂單,資金周轉瞬間變得異常緊絀。
香港許多公共設施和空間張貼有抗疫告示(圖:新華社)
本地消費、外貿和投資三大經濟引擎被緊急煞停,令本港企業受到兩面夾擊,面對生意冰封、資金鏈斷裂的危機。打工仔則被減薪或需要放無薪假而令收入減少,甚至被裁員。本港最新公布的失業率已上升至4.2%,為超過9年來的高位,稍後公布的本港第一季經濟數據,也毫無疑問將出現較大幅度收縮。
保就業保企業是首要目標
面對岌岌可危的經濟環境,我們必須盡力避免出現大規模失業,否則會進一步削弱需求,引發經濟和就業出現“螺旋式下滑”。政府在4月初推出了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措施涉及總額1,375億元(港幣,下同),力求在最大範圍保住就業、也保住企業,從而穩住經濟和信心。
新一輪措施其中一個最主要目標是保就業,當中800億元是用作推出“保就業”計劃,包括向合資格的僱主提供工資補貼,希望提供誘因促使企業在目前艱難的環境下盡可能不裁員,相信能讓100多萬名打工仔受惠。防疫抗疫基金亦會動用100多億元支援包括飲食、建造、交通運輸業及旅遊等行業合共約80萬名員工和逾21萬名有供強積金的自僱人士。此外,政府會動用60億元、在未來兩年在公私營界別創造約3萬個職位。
事實上,本港有390萬勞動人口,失業率每升一個百分點,就意味失業人數會增加數萬人。每一位打工仔的背後都有一個家庭,生活所需的負擔不少。因此,保就業並不單是經濟問題,也同時是保民生的重要一環。
新一輪措施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是保企業。針對很多企業因生意大幅下跌而面對巨大的資金周轉壓力,我們把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作了大幅調整。就貸款上限而言,八成信貸擔保的貸款上限由1,500萬元增加到1,800萬元;九成信貸擔保的上限則由600萬元增加到800萬元,並放寬了申請資格,讓更多受疫情影響的企業,包括上市公司也可申請。至於百分百擔保的上限會由200萬元增加到400萬元,政府的承擔額增加至500億元,讓更多中小企受惠。就息率而言,八成及九成信貸擔保計劃將增設為期一年、不超過3厘的利息補貼,以紓緩企業的利息開支。此外,前文的“保就業”計劃,也有助緩解企業部份的營運成本,讓企業在目前的困難時刻都能對未來抱持多一點的信心。
“撐企業”之所以重要,在於企業既提供就業,也是供應鏈中的一環。因此,保企業既能保住經濟活動暢順運作,也有助同時保住就業。再者,若然大量企業因資金周轉問題而出現倒閉潮,也可能引發連環信貸風險,影響本港的金融穩定。
有見及此,我在考慮各種紓困措施時,盡可能是考慮涵蓋面較廣,能夠覆蓋不同界別及不同服務層面的措施。而且政府資源始終有限,我們應盡可能槓桿市場的力量及資源,以發揮更大的效果。以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為例,我們槓桿了銀行體系的資金,讓不同行業的企業申請使用,政府即使承擔信貸擔保風險,但相對於獲批貸款企業可以使用的資金,政府須動用的資金仍相對較少。
此外,金融管理局已推出多方面的措施,力求讓市場有更充裕的資金環境。這包括在一個月內先後下調了逆周期緩衝資本﹙CCyB﹚要求和將監管儲備減半,合共釋放了7,000至8,000億元的額外貸款空間。此外,金管局今個月(4月)將逐步減發外匯基金票據,增加銀行同業市場整體港元流動性約200億元。局方並另與美國聯儲局安排了回購協議,為本港市場提供額外的美元流動性,亦有助緩減資金的成本。
赤字規模龐大 財儲仍然穩健
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規模達1,375億元,估計對本地生產總值提供2個百分點的緩衝,連同第一輪基金的措施及財政預算案逾1,200億元的紓困措施,合共涉及約2,900億元,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近10%,力度與其他主要市場相近。經濟不景將影響今年的稅收和賣地收入,加上這些措施,今年度的財政赤字將會大幅增加至2,800億元以上。
儘管這個赤字規模龐大,但仍屬政府可以承擔的範圍。這主要因為有關措施都是在特殊環境下的一次過特殊措施,雖然令本港的財政儲備由11,000多億元水平降到8,000至9,000億元左右,相等於14至15個月的政府開支,仍相當穩健。可以說,我們過往逐步建立的儲備,現在是發揮作用的時候。它讓我們有能力在環境困難時,推出大規模的逆周期支援措施,緩解經濟下行對市民就業和生活的影響。
善用財政力量,適度桿槓市場資源,盡力保就業、保企業是刻下政府在經濟方面的首要目標。不過,未來最關鍵的還是防控疫情的工作及成效。防疫抗疫工作必須堅持、努力地做好,才可為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經濟活動創造條件。
展望未來,今年的經濟前景必定是艱難的。無論是企業或個人,都適宜及早做好準備,包括業務運作或個人財務方面的應變與部署,以準備應付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逆境。與此同時,我們也需保持信心,思考在取得有效疫苗前,如何能夠在保障巿民健康和支持經濟民生之間取得適當平衡,而這也是全球各地都必須面對的共同挑戰。
(小標題係編者所加)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5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莫潔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