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觀展”“雲演出” 送上“抗疫”精神食糧——中國線上文化綻放耀目光彩

每年新春,本是各大文博機構和演藝劇場分外火爆的檔期。“博物館裡過大年”“音樂廳裡冶情操”,已成為近年來中國老百姓放松休閑、假日團聚的新風尚。然而,庚子鼠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迫使這些正準備“開門迎客”的文化場所不得不“閉門待客”。與此同時,受疫情影響的廣大居民也只能改變計劃,宅家不出。

不過,疫情期間內地的文博機構和演出劇場雖然閉館,卻未“打烊”。它們採用多種現代化的展示和傳播技術、通過網絡平台為大家送上了豐富多彩的“抗疫”精神食糧,創造出鮮活的線上文化氛圍。

本刊記者      馮琳
“雲觀展”“雲演出” 送上“抗疫”精神食糧——中國線上文化綻放耀目光彩

“雲觀展”“雲演出” 送上“抗疫”精神食糧——中國線上文化綻放耀目光彩
31日,布達拉宮加入了“雲春遊”隊伍,首次開放網絡直播參觀,展示了從未開放過的金頂群、館藏經書等重磅文物。1小時,就有100多萬人湧入直播間。圖為當天布達拉宮講解員次仁卓嘎(左)在進行直播(圖:新華社)

全景遊、3D遊、直播遊:
“雲觀展”形式多

平日裡,觀眾遊覽博物館最美妙的體驗之一就是親臨現場的沉浸感,那種與歷史碰面、與文明牽手的感覺著實令人難忘。難怪愛讀歷史小說的文藝青年們總說,“一定要去故宮看一場雪”。

今年1月,故宮博物院雖因疫情閉館,但依然滿足了人們到故宮看雪的願望。只需在網上搜索“全景故宮”,點擊進入,即能如親臨其境般360度全方位一覽紫禁城的全貌——金瓦紅牆、雕龍刻鳳,而且自帶“賞雪”場景、搭配悠揚樂曲。

這種引入了VR、動畫、多媒體技術的全景式線上遊覽方式,令觀眾體驗的角度更加多樣:不僅可以正看、轉看,還可以俯瞰,或在各個宮院之間隨意切換著看。而且,線上的故宮沒有熙攘的人群,令網絡遊客有種偌大的宮殿只歸一人所有的感受,甚至只需動動鼠標,就可以擁有獨自踏在龍紋石雕御路上、徑直邁向太和殿的體驗。要知道,這段石階在明清兩朝只有帝王才能行走,如今也已被圍欄嚴格保護起來了。

根據國家文物局數據庫的統計,除了故宮博物院,這次疫情期間還有80多家博物館推出了全景式展覽服務。其中,觀眾相對更加喜愛文物古蹟類博物館。

逛園子、品珍寶,是觀眾平日遊覽博物館的必備流程。博物館之“博物”,往往體現在其所藏之珍寶器物。在博物館裡看珍寶,多是隔著玻璃罩、在微暗的燈光下觀看,有時為了看清楚多個角度,還得“人工”圍著玻璃罩轉動欣賞。現在,線上博物館不僅讓你全景看建築,而且讓你能細微觀摩各個珍寶。這對細節控和文玩鑒賞者來說,可謂極其珍貴的考究資源。

中國國家博物館近期就在官網上線了“三維珍品”欄目,鷹形陶鼎、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中國大寧”神獸紋鏡等六件文物率先3D式亮相。不同於以往的2D圖片,3D模型可以全方位展示文物多角度的樣貌。觀眾只需在電腦上拖拽鼠標或在手機上滑動手指,就能放大文物局部細節、旋轉文物角度。這也讓平時即使在展廳裡也難以得見的文物背部、底面和內部,都能夠清晰地呈現在觀眾眼前。這些3D文物還單獨配有權威文字詳解。據悉,國家博物館目前已完成了1,000餘件文物的複製級別三維數據採集,將陸續在網絡上展示。

“雲觀展”“雲演出” 送上“抗疫”精神食糧——中國線上文化綻放耀目光彩
受疫情影響,春節以來,各大劇場和演出機構也受到了巨大沖擊。許多演藝機構“雲”中生智,在網絡上投放專屬版權的演出視頻供網友欣賞,更有一些劇場和演出機構單獨錄播或直播“雲演出”。圖為33日,豫劇常派弟子李金玲在鄭州文化館通過直播形式帶妝表演豫劇《花木蘭》選段(圖:新華社)

還有一種“雲觀展”形式也在疫情期間收獲了大量關注,那就是連接時間與空間、打造現場共享感的直播“雲遊”。

2月20日,抖音聯合九家博物館,推出“在家雲遊博物館”直播活動。2月23日,淘寶直播與八大博物館聯手,為宅在家中的“遊客”組織了一場博物館“雲春遊”,號稱一個小時看到五千年中國文明史的國寶級精華文物。

3月1日,布達拉宮也加入了“雲春遊”隊伍,首次開放網絡直播參觀,展示了此前未開放過的金頂群、館藏經書等重磅文物。僅1小時,就有100多萬人湧入淘寶直播間,幾乎相當於布達拉宮全年的客流量。由於大量網友關注,3月9日,布達拉宮二次返場直播,將平日很少對外展出的館藏珍貴文物與精美文創產品等進行了在線展示。

在這些直播“雲遊”中,各博物館推出的都是館藏精品和主打展覽,並派出強大的講解員隊伍,同時邀請跨界嘉賓參與,結合在線互動、科普講座等多種形式。直播過程中,網友們可以在線投票去哪個展廳參觀,想看什麼寶貝就看什麼寶貝。

網友們紛紛在直播平台留言,“疫情過後我一定去現場”“有講解就變得很生動”“策展人不容易”“感謝直播解救宅家抑鬱”……直播“雲遊”博物館活動就像一場網友的互動大聯歡。

線上歌劇、話劇、音樂節:
“雲演出”花樣多

受本次疫情影響,春節以來,各大劇場和演出機構也受到了巨大沖擊。早在去年,業內人士就根據市場情況提前預估2020年將是演出“大年”,很多重頭項目也都早早預定在2020年開演。本已鉚足了勁、蓄勢待發的整個演藝行業,卻在新年一開局就被疫情按下了“暫停鍵”。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1、2月份的演出相繼取消,3月成為取消和延期的第二波高峰。據不完全統計,3月份全國20餘省市、近8,000場次演出(包含劇場和大型演出)被取消或延期,直接票房損失超過10億元人民幣。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演藝機構“雲”中生智,在網絡上投放專屬版權的精彩演出視頻,供網友們免費欣賞,更有一些劇場和演出機構還單獨錄播或直播“雲演出”。

“國家大劇院線上藝術公益.藝術放映廳”專區,匯集了10部經典舞台藝術影像,包括中國原創歌劇《長征》《駱駝祥子》、京劇《赤壁》、世界經典歌劇《阿依達》《費加羅的婚禮》、音樂戲劇《美麗的藍色多瑙河》、舞劇《天路》等等。本次公益展播也是國家大劇院自2013年制作歌劇電影以來,第一次線上放映。為了讓網友更好地認識和了解這些作品,展播期間還邀請知名藝術家、樂評人開設藝術直播課,跟觀眾分享劇目創作演出的台前幕後,普及藝術小知識。

3月11日,國家大劇院攜旗下唱片廠牌NCPAClassics聯合五大國內外唱片公司,共同發布以抗擊疫情為主題的線上公益系列作品“音樂的力量”。數十位中外藝術家帶來諸多大眾耳熟能詳、能夠帶給人希望與力量的經典名曲。

保利劇院攜手保利票務推出了“保利雲劇院”,目前每周更新一次,內容包括戲劇、音樂會、大師課、文藝戰疫四大板塊。上線節目中,不乏賴聲川導演的話劇《北京人》《海鷗》,女高音歌手安瑞娜.德姆斯金音樂會等保利熱門演出視頻。“保利雲劇院”每個分類下的劇目首選在演出期間大獲好評的經典劇目或知名演員作品,其中不乏一些絕版高清演出視頻。“這些演出平時很難搶到票,而且票價很高,看一場都‘心疼’。現在居然可以一次免費看過癮,真是太贊了!”戲劇發燒友“童心未泯”很是滿足。

在內地備受年輕人追捧的草莓音樂節,原本計劃今年在20多個城市舉辦。2月22日至28日,草莓音樂節變身“宅草莓”,開創為期7天的直播音樂節,只要網友打開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在線看到各組藝人現場,還可以看到音樂人宅在家裡接地氣的一面。

“雲觀展”“雲演出” 送上“抗疫”精神食糧——中國線上文化綻放耀目光彩
314日晚,上海交響樂團以網絡直播的方式舉行了一場以“愛的致意”為主題的室內樂音樂會。4名演奏家面對空曠的觀眾席,帶來了復工後的首場演出(圖:新華社)

線上短視頻平台、K歌軟件、音樂APP等不斷把線下的音樂活動搬到線上進行。初步統計,僅2月份就有13個平台推出了將近20個“雲音樂”項目。

正如國家大劇院音樂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呂嘉所說:“我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一起度過疫情的難關,相信春天馬上就會到來,我們在國家大劇院等你。”
 
線上線下相輔相成
激發中國文化持久活力

在這個特殊時期,“雲觀展”、“雲演出”等“雲展示”方式滿足了不能邁出家門百姓的相當一部分娛樂需求,其背後,實質上總體反映出的是近幾年來政府努力推進公共文化場館信息技術建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積極推動博物館信息公開,在政府網站公開了346.13萬件全國博物館館藏文物信息,將館藏文物和陳列展覽的數字化資源在線發布。北京、吉林、山東、江西等省份也先後發布了省級藏品數據庫,以高清圖片、環拍圖片和三維模型等形式進行展示文物資源。

疫情發生後,為了豐富廣大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產品在傳播知識、解讀文化、弘揚精神方面的積極作用,國家文物局及時作出了“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的部署安排,並聯合全國各地文博單位共同參與,在國家文物局政府網站“博物館網上展覽平台”緊急擴增了一批在線展覽內容,收錄包括“瑞鼠吐寶——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展”“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等一系列全國性主題性展覽,還通過鏈接形式增加了吉林、山東、陝西等地方文物部門建設的在線展覽(數字博物館)平台。

截至3月中旬,“博物館網上展覽平台”共收錄的展覽數量達423個。此外,據初步統計,已有1,300餘家博物館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等開放線上展覽2,000餘項。這些蘊藏古今中外、科技人文的多彩展覽為大眾的“宅”生活提供了多元化娛樂選擇。

另一方面,從業內反饋來看,這次緊急“雲展示”的特殊經歷也令他們對自身數字化發展有了新的觀想和思考。其一,通過此次嘗試,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博物館走近了大眾視野,它們開始學會怎麼直播打光、怎麼和網友“接地氣”式互動、怎樣在新媒體時代打造自身品牌價值。其二,在線下,每一場展覽和演出都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向觀眾展示的時間和內容十分有限;如今,人工智能、虛擬漫遊、多媒體等新技術,以及5G和雲計算的高速率傳輸,成功打通了線上線下共融的傳播體系。其三,這些“雲”內容可供觀眾隨時隨地細微觀賞,不受時空和場景的限制,創造一種嶄新的與人文藝術親密接觸的“零距離”感。業界普遍認為,疫情之後,“雲展示”的形式仍將持續,並且還會不斷創新。

“線上美術館沒有圍牆,任何人都可以來到這裡遇見美好。線上辦館,不僅考驗美術館對線下展覽的轉化,更考驗其對網絡、收藏、研究等資源的優化。”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告訴記者。

線上和線下兩個渠道,可以使同一場展覽或演出取得信息發布更廣、內容傳遞更深、互動形式更多、影響力更持久的傳播效果。加之線上演出展覽與線下的活動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和用戶群體,未來兩者將形成相輔相成的發展態勢,共同激發中國文化的持久活力。

保利劇院負責人認為,對於之前沒有形成劇場觀演習慣的文藝演出愛好者來講,“雲劇院”會培養和吸引新的觀眾日後走進劇場觀看現場演出。“雲觀展”“雲演出” 送上“抗疫”精神食糧——中國線上文化綻放耀目光彩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4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莫潔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