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快訊 探究新冠病毒源頭是個科學問題 2020 年 4 月 8 日 3月19日,有記者拍到美國總統特朗普新聞講稿中的“新冠病毒”,被手寫改成“中國病毒”。美國總統堅持不用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科學命名,不禁讓人懷疑其別有用心。一則政治八卦,也讓關於新冠病毒到底從哪裡來的討論備受各界關注。目前,對病毒來源尚無科學定論,唯一確定的一點,是世衛組織已再三呼籲避免使用不準確或被污名化的名稱。我們探尋新冠病毒的源頭,不是為追究責任,更不是為了煽動歧視,而是為了更多地了解病毒,從而更好地應對疫情,儘早擊敗這一人類共同敵人。 文|本刊記者 趙珊 新冠病毒源頭說法不一, 尚無科學定論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截至4月8日早,全球確診個案已超過140萬宗。伴隨著疫情的發展,關於新冠病毒到底從哪裡來的疑問也更加引人關注。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3月11日說,美國存在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被誤認為是流感死亡病例的情況。這是3月9日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左二)出席記者會的資料照片(圖:新華社) 起初,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首先發現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最早通報給世衛組織的確診病例來自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武漢就是新冠肺炎的源頭。3月11日,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在美國眾議院親口承認,去年9月開始在美國爆發的大流感中,一些看似死於流感的人,實際上死於新冠肺炎。而這比武漢發現第一個病例早了三個月。雷德菲爾德的這番說明,瞬間引發了全球媒體熱議。 隨著新冠肺炎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被發現,相關研究也更為深入,人們對新冠病毒源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2月20日,日本川崎生物數據公司的研究人員發表有關新冠病毒侵入途徑的論文,研究者通過對比新冠病毒基因,建立繁殖變異結構,結果顯示:當前世界其他國家流行的COVID–19病毒不是在武漢發現的直系後代。雖然論文作者的措辭很謹慎,但似乎在揭示一個事實:武漢並不一定是新冠肺炎病毒發源地。 這個觀點與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根據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研究,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疫情發源地,只是對疫情起了“推波助瀾”作用。該研究分析了現有數據庫中93個病毒樣本中的58種單倍型,了解了不同病毒樣本的演化關係,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在2月12日前發生過2次明顯種群擴張,一次是在2019年12月8日,另一次是在2020年1月6日,第一次種群擴張的時間意味著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初甚至11月下旬就已經開始人際傳播。 無獨有偶,美國喬治城大學傳染病專家也在《科學》雜誌上撰文表示,如果數據真實準確,那麼人類首次感染新冠病毒肯定發生在2019年11月,這就意味著,12月初才發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華南海鮮市場並非病毒發源地。 隨著更多證據浮現,有人提出,新冠病毒可能起源於美國。2019年秋季開始橫掃美國的流感致2,600萬人感染,死亡人數高達1.4萬。香港文匯網刊發的一篇報導指出這或許是流感和新冠肺炎的混合疫情。另有媒體報道,一對日本老年夫婦去夏威夷旅遊染上新冠肺炎,經查與中國無關。意大利有關媒體也報導稱,導致該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的“零號病人”已經找到,查明發現,他是去夏威夷度假時感染的。2020年2月27日,CNN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現首例未知原因的確診感染者。3月11日在美國眾議院,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親口承認,在美國,確實有一些“流感”死者實際感染的可能是新冠肺炎。 甚至有人開始懷疑,新冠病毒的原始來源是美軍的生物實驗室,新冠病毒是美國發起的一場生化戰。據伊朗法爾斯通訊社3月5日報導,伊朗革命衛隊總司令侯賽因·薩拉米發表講話稱,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爆發,可能是美國發起的生物攻擊的結果。“今天,我們被捲入了一場生物戰爭中……首先影響到中國和伊朗,然後是其他地區”。加拿大全球研究部專欄作家羅曼諾夫也曾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的唯一可能來源是美國。”他提出,只有在美國才有冠狀病毒進化樹的所有分支,位於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的美軍生物實驗室就是新冠病毒的原始來源:美國去年關閉了德特里克堡的生物實驗室,隨後便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無法解釋的“流感”。 新冠病毒模型(圖: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 文匯網上的一篇文章詳細描述了這個實驗室關閉的過程。2019年7月,德特里克堡因自然災害原因發生設備故障,之後機構改進了機械設備。由於病毒在管理過程中出現疏忽,8月初德特里克堡被緊急關閉,基地內所有的研究項目全部停止。9月初,一場“流感”就開始在美國傳播。雖然並沒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爆出,但由於美國相對於武漢而言還是地廣人稀的,再加上美國對新冠病毒的檢測能力不足,新冠肺炎患者和流感患者症狀、發病過程又相似,CT影像也大同小異,因此不排除被混淆的可能。10月17日至27日,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在武漢舉行,美國也有軍人因此曾到武漢。文章認為,種種跡象表明,新冠病毒的來源很可能就是德特里克堡的生物試驗室。 不過,也有科學家通過研究認為,新冠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產物,不是由實驗室合成的。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圖蘭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者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近日在《自然·醫學》期刊發表文章說,科研證據顯示導致這一疾病的新冠病毒是自然進化的產物。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介紹,團隊對中國研究人員提供的新冠病毒基因組測序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並據此探討病毒的可能起源。他們發現,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人體細胞的結合效率之高,通過基因工程無法達到,只有自然選擇才能實現。該團隊的結論與此前多國學者聯合在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的聲明相吻合。聲明認為,科研工作者對引發這一疾病的病原體進行了全基因組分析,結果壓倒性地證明,新冠病毒和其他很多新發病原一樣,來源於野生動物。 病毒溯源是個科學問題, 須以科學態度對待 是實驗室合成也好、是自然進化也罷,如今人類對新冠病毒的來源還沒有形成公認的科學定論。我們目前能確定的是兩件事: 第一,“首先發現”與“發源”是不能等同的。“新冠肺炎發生在武漢,不等於源頭在武漢,這是科學問題。在搞清楚以前,隨便下結論是不負責任的。”正如此次疫情防控中的關鍵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所說,從科研角度看,只有對新冠病毒進行溯源,有了結果,才可能回答這個問題。 第二,病毒溯源,應該是個科學問題,以科學的精神、用科學的方法去獲取真相,而不是個政治問題,更不是誰的聲音大誰就能決定真相。對美國一些政客堅持使用“武漢病毒”“中國病毒”等刻意加入地域元素的表述,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已公開表態:“中國病毒”的說法是錯誤的、沒有道理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3月11日,美國舊金山灣區奧克蘭的一家大型超市,貨架上限購的飲用水幾乎被搬空(圖:新華社) 病毒溯源是個科學問題,是個相當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進行大量科學研究、聽取更多專業意見,不能輕率下結論。全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傳染病爆發後,尋找源頭一般需要分子生物學領域專家通過對病毒的序列分析和動物實驗得出,疫源地則要分析初始感染群體的共性再進行排查,耗時很長,有的傳染病甚至根本無法確定疫源地。 對於確定病毒發源地的具體方式,鍾南山院士也提出過科學的假設,他建議世界衛生組織協調相關工作,研究世界各地原因不明的新冠病毒是否為同一類型,以基因序列上的區別來追蹤疫情真正的發源地。但能不能啟動實實在在的跨國科學調查和研究論証,也是現存的一大難題。 病毒命名不宜與地域掛鉤, 要避免使用不準確或污名化名稱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提出了對新發現傳染性疾病命名的指導原則,提倡使用中性、一般的術語代替人物、地點、動物、食物和職業的名稱來命名,以儘量減少疾病名稱對貿易、旅遊業、動物福利的不必要負面影響,避免對任何文化、社會、國家、地區、專業或民族群體造成侵犯。 根據這一原則,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給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疾病的正式命名為COVID-19——CO代表corona(冠狀),VI代表virus(病毒),D代表disease(疾病),19代表年份,中文意思為“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 此次疫情發生後,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強調,病毒命名很重要,要避免使用不準確或是污名化的名稱。人類的歷史中,經歷過數次大大小小的疫情,對病毒命名的變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體現。 早年間,傳染病的名稱常與其發現地有關。比如“西班牙大流感”,儘管人們後來發現流感病毒其實並非起源於西班牙,西班牙也已無辜“背鍋”。又如2012年起流行的另一種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由於疾病名稱中含有“中東”這個地理名稱,曾一度引發爭議,認為容易導致歧視,亦有污名化之嫌。 不管新冠病毒起源何處,它都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需要全球攜手共同抗疫。圖為3月21日,在意大利帕維亞,援意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與意大利帕維亞醫院醫生交流(圖:新華社) 在同一種思路下,病毒名稱有時也和動物有關。比如2009年的“豬流感”,人們逐漸發現“豬流感”這個名字讓一些國家“談豬色變”,甚至限制豬肉貿易、下令屠宰生豬,無助於抗疫卻給生產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於是世衛組織後來正式定名時,選用了不包括動物和地域的“甲型H1N1流感”。 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曾對媒體說:“一直以來我們傳遞的信息都很清晰,病毒沒有國界,不區分種族、膚色和財富。我們在語言使用上要小心避免把病毒同個人聯繫在一起。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是始於北美,我們也沒把它稱作‘北美流感’。”此時,美國一些政客還一再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武漢病毒”,刻意抹黑中國,這些政客的行為不禁讓人心生懷疑:這種充滿政治意味的含沙射影,除去為了轉移美國民眾的不滿情緒、甩脫自己防範疫情不力的責任外,是否也是意圖掩蓋事實的真相? 病毒溯源是為更好抗疫, 對生化戰仍須加以防範 人們探尋、爭論病毒的來源,也不是為了責怪,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病毒,以更快阻斷病毒傳播。3月1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求是》雜誌上刊文指出,要統籌病毒溯源及其傳播途徑研究,搞清楚病源從哪裡來、向哪裡去。目前,國際社會對新冠肺炎這種全新疾病的認識仍非常有限,找到傳播源頭,不僅可以幫助摸清病毒初始傳播途途徑,還能通過從源頭病原體分離的病毒毒株,進行疫苗的研發。這些都能為加速扼制疫情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也是確定病毒來源的應有之義。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並沒有確鑿證據可以排除新冠病毒是“人類製造出來的生化武器”這一懷疑。這也警醒我們,不管新冠病毒來源究竟為何,人類防範生物戰的意識都不能鬆懈。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安全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任何國家都要對現代生化戰爭提起警惕並加以防範。正如中國國防大學大校李夜雨所說,儘管許多國家已經簽署了《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和儲存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但落實情況並不好,美國僅僅銷毀了46%的生化武器,俄羅斯只毀了22%。此外,一些恐怖組織和集團也掌握一些生化武器。對此,要強化提高國家打贏未來生化戰爭能力的意識,絕不可寄望敵人不會率先動用生化武器。 疫情沒有國界,環球同此冷暖。不管新冠病毒起源何處,它都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需要全球攜手共同抗疫。“關於任何疾病的來源,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冠狀病毒在全世界都存在,它在某個地方出現,是自然史上的不幸事件。”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如是說到。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面臨嚴峻挑戰之時,中國在做好本國防疫的同時,已分別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國派出醫療隊,開展不同形式的國際合作,馳援全世界。 就像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耿爽3月11日在記者會上說的那樣:探究病毒源頭是個科學的問題,藉此對其他國家污名化,不利於國際社會齊心抗疫。每一個負責任的國家,都應該為解決這一科學問題保證疫情公開,為研究提供便利。對於學術界、科學界廣泛討論的,可能為病毒發源地的重點地區,世衛組織應保留證據並進一步進行探究,以求更好的維護地區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4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趙珊 編輯:李博揚、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