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快訊 紫荊雜誌、知識雜誌舉辦“香港學校中史教育問題探究及建議”交流研討會 2020 年 5 月 18 日 5月14日,紫荊雜誌、知識雜誌舉辦紫荊雜誌創刊30周年教育論壇之“香港學校中史教育問題探究及建議”交流研討會。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等多名香港教育行家,以及辦學團體董事、文化機構創辦人、智庫召集人、青年學生參加論壇,大家就香港學校中史教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交流,並提出諸多寶貴意見建議。 香港教育界人士與青年學生在會上暢所欲言 何漢權校長充分肯定了本次論壇的主題,他提出,國民教育的根本在於國史教育,國史教育的載體在於中國歷史課,只有在國家歷史長河的發展裡面,才有國學可談。香港的中學教育應當將國史、國學、國情三者相結合,把握好教育的良心。 何漢權校長在論壇發言 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香港普通話研習社科技創意小學校監、《知識》雜誌學術顧問梁兆棠校長在論壇中分享觀點:學習中史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成為更優秀和明理的人。“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通過學習歷史文化,學生能明辨是非善惡,提高對生活的判斷能力,並以發展的眼光實現一代傳承。梁校長認為,對於香港的青少年學生,為了考試而去讀歷史的方法是不行的。 梁兆棠校長分享觀點 香港教育行政學會會長、香港初等教育研究學會主席、《知識》雜誌學術顧問李少鶴校長在交流中強調,中國歷史教育的宗旨是認識歷史、了解事實。教材和教師在中史教育中至關重要。他表示,政府應當對歷史科的教材編排和教師資質嚴格把關,如果教材的編排有誤,或者老師對鴉片戰爭本身就有錯誤的看法,在教學過程中會直接給學生帶來誤導。 李少鶴校長強調中史教育的宗旨 青松觀董事局執行董事葉長清道長提出,目前香港歷史科的課時從中三到中六都非常緊縮,課時編排需要合理化的改善。他同時也肯定了教師對歷史教育的重要影響,希望特區政府對歷史科教師的培養要下大功夫。教與學是相互的,新一代教師對國家和民族有認同感、對社會有責任感,才能負責任地教育學生受眾,不會將學生當作政治工具來洗腦。 葉長清道長會上發言 城市智庫召集人、觀塘區議會副主席(2016-2019)洪錦鉉對近期香港頻頻爆出的一連串歷史教育問題,發出了一針見血的提問,從教材、到教育工作者、再到教育官員,出現的一連串問題到底是有心還是無意?為何接二連三地有教育界人士在大是大非的立場上出現模糊的兩面化態度,是必須深刻反思的問題。洪錦鉉認為在課堂上必須要基於事實、基於史觀、基於常識,對於顛覆歷史觀的別有用心者絕不能輕描淡寫過去,必須加以監管。 洪錦鉉先生提出教育現實問題 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文舞匯教育中心校監張曉慶認為,歷史是需要從小學、幼稚園就要開始培養的,中史教育需要充分調動青少年學生的興趣。她呼籲紫荊傳媒、知識雜誌和社會各界共同協作打造網絡教育,線上以圖文、音頻、視頻、直播、講座等形式打造趣味歷史課程,線下結合學校開展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文化活動,線上線下循環滾動、良性發展,輔助學生以趣味的方式正確了解歷史,或可成為香港社會的新趨勢。 張曉慶副會長在論壇上分享經驗 中港文化交流促進會主席及創辦人、騁志發展基金創辦人及主席、香港城市大學榮譽院士葉少康先生在論壇中分析了在歷史教育中青年學生需要擁有判斷、辨證思維的重要性。他強調判斷、辨證的思維需要長時間訓練,歷史是事實,但不同老師可能會有不同演釋方式,同學應有一個基本的判斷,而不是一味地信服。教與學過程可以重新作一個引導,讓學生在引導的過程中學習思辨。 葉少康主席引導學生“思辨” 隨後,現場的青年學生亦有感而發,結合自身在香港和海外學習經歷抒發自己對香港中史教育現狀的看法,並與現場嘉賓熱烈地探討教學管理體系和教師專業素養在中史教育中發揮的作用。其中,多名校長和嘉賓還對當日DSE歷史科考試中出現淡化日本侵華歷史考題及相關涉事人員予以譴責,對類似考題傷害國民感情,可能誤導學生表示擔憂。 青年學生與嘉賓交流 青年學生積極發言 此次教育論壇共持續近三個小時,青年學生積極表達觀點,踴躍發言。嘉賓分享真知灼見,直擊香港中史教育之問題。整個論壇交流內容豐富,高潮迭起,展現了論壇嘉賓對香港之教育和未來的極度重視。 香港學校中史教育論壇嘉賓合照(王伊萌 攝) 編輯&攝影:莫潔瑩文:王伊萌 點一個“在看” 小編工資漲2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