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法治護航作用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隨著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態勢持續向好,各地陸續按下復工復產的“快進”鍵,然而不少企業面臨著因疫情造成的各類矛盾糾紛頻發的情況。對此,中國各地司法行政系統充分發揮司法行政職能作用,多措並舉,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廣大律師積極參與開展公益法律服務活動,為企業提供精準法律服務,降低疫情帶來的不良影響,為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保駕護航。

|本刊記者       莊蕾

發揮法治護航作用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發揮法治護航作用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4月10日,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總工會、區司法局組織法律援助中心律師和熱心法律工作者到某食品企業為農民工進行公益法律維權服務(圖:中新社)


為企業開展法律政策宣講提供“法治體檢”

“在疫情防控期間如何降低合同履行風險?”“如何妥善處理勞動糾紛?”“如何依法有序推進復工復產?”……隨著各地企業逐漸復工復產,這一系列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開始湧現。

為了讓更多企業在短期內依法有序復工復產,司法部印發了《企業復工復產律師公益法律服務指南》,充分發揮律師職能作用,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優質高效的公益法律服務。該指南提出要加強法律論證和政策解讀,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同工商聯等部門,開展企業復工復產“法治體檢”專項公益法律服務行動,通過遠程服務、網絡問診等方式,幫助企業解決法律問題。

對此,各部門積極響應,各地紛紛組建起律師專業服務團、公益法律服務團等,為政府依法防控提供法律意見,組織編寫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法律法規匯編和法律知識問答,參與公共法律服務網絡、熱線平台值班,提供法律諮詢和公益法律服務,協助地方黨委政府加強決策合法性審查、助力上下游產業鏈復工復產。

湖南省律師協會聯合省工商聯等部門發起“戰疫律企聯”公益行動,律師主動對接園區、企業,指導解決復工復產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和法律風險。湖南省各地律師事務所也積極行動起來,為企業提供合同管理、勞動人事、物資採購、稅收減免等法律諮詢。

四川省德陽市司法局經開區分局組織兩名業務骨幹與5名律師建立法律服務工作組,目前已為轄區企業開展“法治體檢”158次。

天津市東麗區組織開展專項法治宣傳行動,相關部門編制手冊詳解勞務用工、合同簽約、惠企政策,指導企業平穩有序復工復產。一些律所也撰寫指引講解減費降稅、社會保險延期繳納等政策措施,回應企業關切。
 
化解矛盾糾紛 幫助企業脫困

各地律師紛紛行動起來,幫助企業依法履行疫情防控義務和妥善處理合同、勞務糾紛,協助破產企業依法處置防疫物資和恢復生產經營,幫助中小微企業防範融資風險和化解矛盾糾紛,引導企業採用在線調解等方式,及時化解疫情引發的矛盾糾紛,助力企業和社會公眾依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有序復工復產。

深圳市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光通信供應商,在武漢設有子公司。疫情影響了公司復工,造成大量海外訂單堆積。重慶沁山律師事務所組建專門工作小組,根據國家和廣東省相關法律政策,採取遠程辦公和多點協作方式,協助公司建立疫情防控管理體系,制定分級復工方案,依法採取穩崗舉措。

江蘇鹽城經濟開發區某汽車配件公司是韓國獨資企業,承租江蘇某置業公司廠房。此前配件公司出現經營困難,受疫情影響,財務狀況更加惡化。此時,出租方將配件公司訴至法院,要求支付拖欠的租金並承擔滯納金。在配件公司請求下,江蘇匯建律師事務所姜軍榮律師協助企業成功化解租賃合同糾紛。目前公司已全面復工復產。

北京組建了由53家律師事務所、148名專業律師組成的抗擊疫情法律志願服務團,針對企業復工復產中遇到的用工困難和法律糾紛等問題,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服務。

山東濟南105家律師事務所成立中小微企業專項法律服務團,參與律師1,058人,依託各律師事務所調解工作室開展涉疫情糾紛調解工作,提供無償法律幫助。

浙江杭州江干、西湖、蕭山等地結合工作實際,聯合工商聯等部門,成立本地企業復工復產律師公益服務團,積極幫助企業及時依法解決復工復產中遇到的糾紛矛盾。

廣州市海珠區組建疫情防控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法律服務團,為因疫情引起的勞動爭議提供調解服務。

發揮法治護航作用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司法局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工業園區企業開展企業復工復產公益法律服務活動,促進企業平穩有序復工復產(圖:中新社)

 
開通綠色通道 提供高品質公共法律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量企業的經營因此受到較大影響。為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公證、司法鑒定、仲裁以及公共法律服務平台職能作用,更好服務依法防控疫情,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司法部印發了《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指引》,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

對此,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匯集優質公共法律服務力量,廣大法律援助、公證、司法鑒定、仲裁等公共法律服務工作者積極主動履行職責,創新工作方式精準對接需求,對困難群眾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為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困難提供公證服務,充分利用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實體、熱線平台提供法律諮詢等,最大限度地為企業復工復產提供方便快捷、精準高效的法律服務。

受疫情影響,一些中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問題。河北省秦皇島市某公司急需一筆500萬元的貸款購買原材料,但銀行要在貸款合同公證並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後才能發放貸款。河北省秦皇島第一公證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採用“微信確認+現場簽字”的辦證模式,通過微信指導企業和銀行對合同條款進行了完善。微信審查完成後,相關人員按照約定的時間依次錯時來到公證處,對通過微信審查完的相關資料進行現場簽字確認。公證處當天出具了公證書,銀行隨即發放了貸款。

在法律和仲裁規則的框架下,為企業當事人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務保障,儘快協助其復工復產,是仲裁機構的使命所在。某民營企業與某知名建工國企因材料款給付問題產生糾紛,案件原定於2月5日開庭。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包括仲裁庭、雙方當事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被隔離在異地,無法按照計劃前往上海。上海仲裁委員會秘書處主動與仲裁庭對接,設計了“上海仲裁委員會微仲裁”的小程序,運用最新的人臉識別技術,在微信註冊中添加了人臉識別模塊,並實現所有案卷材料電子化處理。三位仲裁員和雙方當事人的代理人分別在各自家中或者辦公室參與並順利完成了整個庭審,三位仲裁員還進行了線上評議。

司法鑒定管理難一直是困擾司法機關和社會的難題。1月15日,廣州市司法局、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州市人民檢察院、廣州市公安局聯合發出通告,廣州在全國率先建成“公法鏈”,全市鑒定機構統一接入,在全國推出電子司法鑒定意見書對外存、取證服務和管理新模式。通過這一創新模式辦理了公安機關偵破酒駕、毒品、交通事故類案件,行政執法機關追查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等各類司法鑒定案件4,000多件。

疫情無情,法援有愛。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某科技公司員工余某在春節復工後不幸受傷,經醫院治療無效死亡。太湖縣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承辦人員積極收集證據,證明本案構成工傷的事實,成功說服公司按工傷程序處理此案,使受援人獲得利益最大化,有效維護了農民工合法權益。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司法行政系統充分發揮公共法律服務平台的優勢,創新工作方式,暢通“綠色通道”,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為助力復工復產貢獻法治力量。發揮法治護航作用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5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李博揚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