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荷”的三重境界——觀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後感


饒公說,他寫畫與做學問一樣,做學問向來不講人家講過的話,寫畫不照人家走過的路走。他寫畫寫古人,但也是寫自己,是借古人的軀殼表達自己的精神。

香港      陳恒

“饒荷”的三重境界——觀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後感


“饒荷”的三重境界——觀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後感
香遠益清 111×80cm 2013年

2017年的一個冬日,我恰好在北京出差,十分榮幸獲邀出席“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北京站開幕禮。百歲饒公神情靜穆、目含慈光,親自主禮書畫展開幕。是日也,中國國家美術館人頭攢動,大家一方面滿足於親眼目睹一代宗師百歲饒公的風采與境界,另一方面親炙“饒荷”別樣的清新與愉悅。

饒公在世的最後二十個月,巡回舉辦十二場“饒荷”主題展覽,堪稱藝界盛事,已成文壇佳話。該展覽自2016年6月於哈爾濱首站開幕,之後分別在潮州、寧波、杭州、武漢、濟南、深圳、廣州、法國巴黎、澳門、香港,再到2017年12月18日最後一站北京,畫上圓滿句號。饒公以舉辦巡回展覽的方式向這個世界壯別,以“饒荷”特有的詩意向世人傳遞衷情。這是饒公饋贈給時代的一份厚禮。2017年6月27日,百歲饒公不遠萬里前往法國巴黎,出席“饒荷”展開幕式,並與兩位老學生:90歲的法國漢學泰斗汪德邁、91歲的德國漢學泰斗侯思孟會面。這是何等的勝概!

饒公愛香港,香港也愛饒公。為了能讓饒公順利出席北京站展覽開幕禮,據說香港的航空公司特地改裝了一個特別的公務艙,讓饒公安全舒適飛抵北京,體現香港業界對饒公特有的敬重。

饒公在北京受到極高禮遇,中央領導專程赴賓館向饒公致意,全國政協領導及多位部委主要負責人親自陪同出席開幕禮。饒公說,他把最後一站安排在祖國首都北京,並把10件(套)珍貴的家藏作品捐贈給中國國家美術館,是他此生夙願。49天後,即2018年2月6日凌晨,饒公於香港安詳謝世,圓滿走過101個人間春秋。《人民日報》公眾號於當天中午刊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一文,以崇高規格紀念饒公。饒公出身世家,但兩歲喪母、十六歲喪父,全憑超凡毅力與天資,自學精通六國語言,精涉十三個學科門類,著作六十餘部凡三千萬字,集學術與藝術於一身,是國際公認的一代鴻儒、南派文化宗師。金庸先生曾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饒荷”的三重境界——觀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後感
其心如蓮 35×139cm 2015年

間芳菲無數,饒公鍾愛荷花。饒公說,喜歡繪寫荷花是有一定的因由,他的父親為他取名“宗頤”,就是要他宗法宋代理學大師周敦頤。周敦頤一生喜愛荷花,他的《愛蓮說》是自古以來稱頌荷花的傑出佳作。饒公喜愛繪寫荷花,其意在讓心境澄澈,意境高雅,與一無塵俗氣的名士人格精神同構,慕的是“高人洗桐樹,君子愛蓮花”的品質。饒公滿世界辦展覽,正是希望把荷花的精神氣質帶給這個世界,以“新天下之耳目”。

“饒荷”有多美?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說,荷風清香、文意浩蕩,人藝俱老、詩情洋溢。我整半天都在“饒荷”展廳流連忘返,歎為觀止。但坦率地說,真正有點明白畫中意蘊是後來的事。或許是欣賞中國繪畫的美,需要從畫外求之,也就是說要透過意象聯繫到創作者的人品、學養、性格,甚至世界觀。饒公說,他寫畫與做學問一樣,做學問向來不講人家講過的話,寫畫不照人家走過的路走。他寫畫寫古人,但也是寫自己,是借古人的軀殼表達自己的精神。饒公的人格、學問、胸襟、氣魄如何澆灌在“饒荷”上,或許可以借用饒公自己為人修學推崇的“三境界”來揣摩。

饒公的第一重境界:“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此境界意為“在孤獨裡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獨自一人,漫步於芳菲勝景間,沉心於欣賞,得無盡歡樂。饒公說,他這個人很孤獨,自己有自己的天地,他認為沒有孤獨不能做學問。然而,“一個人在世上,如何正確地安頓自己,這是十分要緊的”。“饒荷”是安頓他生命的。正如饒公說,寫畫時人完全進入一個最美的世界,它打破了古今的界限,讓心境愉悅。“蓮蓮吉慶”展的主題畫作,大紅灑金宣,淋漓通透的綠葉綠幹,金粉勾勒的花蕊,直接把人帶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無邊勝景中,讓人觀後渾不知這世間還有什麼煩惱。“饒荷”獨具自信、自足、圓融與和諧的特征,亭亭玉立,生生不息,一塵不染,真花中君子。饒公還在畫上題跋“平安多樂,一生歡喜,福德長年,長樂安寧,大吉祥、樂未央,壽而康”等等,也給人以更多歡喜感。

“饒荷”的三重境界——觀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後感
荷花四幅 50 × 35 cm×4 2013年

饒公的第二重境界:“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日愈西下,則其影愈大,光芒稍淡,卻見人間凡意。饒公認為,這是一般人不願進入的一重境界,因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經不起孤獨寂寞,又不肯讓光彩受掩蓋,只是注重外面的風光,而不注重內在修養,他們看不見林隙間的“綠”。“饒荷”只了了數筆,氣息空靈,熔深厚功力與氣質才情於一體,疏簡凝重,淳淳入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躍然紙上,氣質非凡。潑墨點染的“饒荷”,有香遠益清,有亭亭靜植,有藕花香雨,有露下禪意,氣象萬千般,一荷一如來,久視戒定靜慧生。

饒公的第三重境界:“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饒公認為,做人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自主人生,自成境界。人事有滄桑變動也很平常,但未來是無限可能與美好的,好比“花枯香猶在,來年春又發”。“饒荷”上承古風,下啟源流,好比饒公做的學問:“為故國繼絕學、為後人開新路”。“饒荷”中題《道德經》四幅:“上善若水”“見素抱樸”“仁者生福”;四色敦煌荷花四幅:“具見菩提”“清淨光明”“見者歡喜”“無上清涼”;以其特有氣質,寄古調今情,托美意延年。

“饒荷”的三重境界——觀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後感
蓮蓮吉慶  138×34cm×4 2012年

我們感謝饒公在生命最後時光裡,把他一生積蓄的歡喜、求索的大美、澄悟的境界,托付“饒荷”饋贈給我們。眼下香港,正遭“修例風波”和疫情雙重打擊,社會經濟跌到了谷底。我們回頭看看“蓮蓮吉慶”的“饒荷”,從中汲取饒公“三境界”的智慧,相信只要今日“紅蔫尚佇”,定“有浩蕩光風相候”。“饒荷”的三重境界——觀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後感

(作者係中央政府機構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5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莫潔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