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於去年社會暴亂引發經濟下滑,及後疫情令經濟雪上加霜,企業斷崖式無生意、無收入,紛紛裁員、減薪、放無薪假,甚至倒閉結業。本港紡織及製衣業同樣處於水深火熱,陷入“現金流”危機。當下最急需解決的是企業經營困難問題,從而保障就業。

香港紡織及製衣陷“現金流”危機。圖為香港企業設於東南亞的製衣廠房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執筆之時,全球確診數字超過二百萬人,死亡個案逾十萬。數以億計的民眾無法外出,工商業經歷數以月計的“大停頓”。各行各業均承受著海嘯式的衝擊,全球經濟已步入衰退,並可能面臨大蕭條。
面對疫情,國家以人民的健康安全為第一,團結一心,全國醫護人員、人民響應國家抗疫號召。經過3個月的艱苦攻堅,武漢在4月8日解封,全國本地新確診數字明顯大減,基本阻斷武漢為主戰場的本地傳播,疫情控制取得重大成果。目前全球疫情大流行形勢下,我們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控制零星和局部爆發疫症風險。
疫情防控戰下半場,焦點轉移至恢復經濟。國家已連續出台實施了一系列財政、貨幣、就業等宏觀政策,對維護疫情下的經濟正常運轉發揮了重要作用,最新數字顯示中央企業復工復產已達99.4%。筆者對國家恢復經濟的能力十分有信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有同樣的預計。IMF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1.2%,但料明年急速反彈至9.2%;今年美國和歐元區經濟將分別收縮5.9%和7.5%,明年同樣回復增長至4.7%。中國幾乎跑贏其他受疫情打擊的國家。
香港的情況較為獨特,去年黑色暴力肆虐引發經濟下滑,及後疫情令經濟雪上加霜,企業斷崖式無生意、無收入,紛紛裁員、減薪、放無薪假,甚至倒閉結業。本港紡織及製衣業同樣處於水深火熱,陷入“現金流”危機。當下最急需解決的是企業經營困難問題,從而保障就業。
本港紡織及製衣業現時約有4萬多間相關企業,不少在香港設總部,廠房則設於內地或東盟等國家,業務與本地批發零售、金融、物流等行業環環相扣。
由於年初內地停產停工,加上原材料供應斷裂,令東南亞的廠房也沒法生產,很多廠房停工或半停工狀態。3月,雖然國家疫情基本受控,部份廠房能夠復工,但疫情蔓延至所有主要消費國家,全球消費市場疲弱乏力。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下跌15.8%;美國零售額下跌8.7%,是自1992年以來的最大跌幅,其中服裝和服飾商店銷售額驚人地暴降了50.5%。
對業界最大的衝擊的是歐美客戶大量取消訂單,甚至對已付運或開工的訂單,取消、延期付款、要求扣減貨款,以至拒絕對已採購的原料及輔料負責等等,以上情況可謂“做生意幾十年來,前所未見”。不少廠家向筆者訴苦“這是整個行業的災難”。
面對前所未有的資金周轉困難,即使平日穩健經營的企業,亦不能倖免,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一旦資金鏈斷裂,或個別銀行催收還款,將引發骨牌式倒塌,包括大企業在內的倒閉潮,失業率勢必飇升。
筆者多番強調“保住企業等於保住就業”,這不限於紡織及製衣業或個別行業,而是全港經濟整體的難題,一旦企業大規模崩盤,就算疫情過去經濟亦不容易復原。筆者代表業界與特區政府會面,提出一系列由特區政府、金管局與銀行界互相配合的財經及稅務政策,支援整個業界對流動資金的需求;而疫情之下,大中小企業同樣面對生死存活的困境,相關支援及融資措施亦有必要擴展至規模較大的企業。我亦建議參考外國,直接向企業資助員工薪金,這種“目標性的派錢”將錢準確地用於合適之處,可幫助企業避免結業,讓員工保住飯碗。待疫情過後,企業即可回復正常運作,更有利經濟復蘇。
目前,特區政府已採納多項意見,推出1,300多億港元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協助企業支付員工薪水。合資格企業將獲得每名僱員以9,000港元為上限、為期6個月的工資津貼,惠及大中小企業,能穩定民心,是香港整體經濟的“及時雨”。政府亦優化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提出增加八成、九成及百分百信貸擔保額,當中放寬上市公司申請,對規模較大的企業起了提振的作用。相關銀行在首日已收到數以千計的查詢,反應十分踴躍。對此,筆者希望儘量調低特惠利率不超過百分之三。加之金融管理局已推出多項措施,包括銀行業的“預先批核還息不還本”計劃,有助紓解企業短期資金流的壓力。
筆者促請特區政府適時評估經濟環境,根據實際情況考慮推出第三輪的支援措施。建議寬限所有香港公司延遲繳納2018/19年度的所得稅稅款,寬限期由三個月改至一年,以及暫停僱主及僱員的強積金供款3至6個月,加強支援力度。
疫情令紡織及製衣業界的生產鏈幾乎熔斷,極需要廠家、政府、客戶多方努力,才能重回穩定健康的發展,客戶持續的支持和落訂單,尤其重要。香港紡織業聯會早前發表了公開信,希望客戶與業界攜手合作,不要取消製造中或已完成的貨品的訂單、亦不要對這些訂單延遲付貨款或要求折扣。另外,聯會參與由美國服裝和鞋履協會﹙AAFA﹚倡議的聯署,爭取全球政府共同協助業界渡過難關,倡議已得到超過50個世界各地的業界持份者簽署。同時,我參與了一段由各生產國家合力拍攝的視頻,呼籲客戶共同拯救生產鏈,發言者包括印度紡織部部長及印尼經濟統籌部部長。
另一個業界難題是“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工廠急需有工開,然而近日客戶取消訂單、延期付款、要求扣減貨款的慘痛經歷,加上不少歐美零售商或有破產危機,行家接單都思前想後,進退維谷。故此,我早前向特區政府提出加大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的承保額,特區政府亦已從善如流落實政策,惟遠遠不夠現實所需。引入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國信保﹚可發揮積極作用,亦是不少行家期盼的。
我認識中國信保始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訪廣東省調研廠家的經營情況,我是發言代表之一,反映廠家急需加大出口信用保險的支持。中國信保即時回應,高效快速批核了此類申請,令全個行業受惠。
中國信保的行業優勢十分突出,擁有覆蓋全球700餘萬家企業及1.1萬家銀行的數據庫,兼擁有200個海外資信調查和理賠追償渠道,追償網絡覆蓋全球。事實上,中國信保進駐香港已有一定基礎。2019年4月,香港金融管理局與中國信保已簽署諒解備忘錄,透過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IFFO)平台建立策略性合作框架以促進基建項目投融資。建議引進中國信保來港設立分支機構發展業務,積極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並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供重點支持服務,做到應保盡保。
疫情發生以來,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多次提及出口信用保險的重要作用及措施,包括降低保費的費率,允許合理緩交保費,並擴大保單融資的規模,幫助企業獲得更多的銀行資金支持等。筆者更希望把相關扶助政策伸延至香港企業,為港企打一枝強心針。
因去年黑暴肆虐,香港不少行業早已五癆七傷,飲食、酒店、零售業首當其衝,加上疫情全球流行,各行各業現時是艱苦經營,大中小企業均受到巨大衝擊,奄奄一息。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支援措施宜以保住企業,守住打工仔的飯碗為重要目標,做好、快做、盡做,才能保存經濟元氣,為將來經濟復蘇贏得先機。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5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