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快訊 【紫荊專稿】湯家驊:疫情的啟示 2020 年 5 月 1 日 一場病毒瘟疫改變了一切,也刻畫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不少人把這次疫情與2003年的沙士疫情相提並論。沒錯,兩者也涉及一次經濟倒退、一場社會運動,以及一場駭人聽聞的奪命瘟疫;但相同之處僅此而已。2003年之前的金融風暴在瘟疫後很快便煙消雲散;一場社會運動縱是人多,卻仍是和平有序、井井有條;至於那場沙士病疫,確是來勢洶洶,但也可說是走得比較快、比較“徹底”。但今天我們面對的可惜並非如此。 文|香港 湯家驊 也許這場疫情是我們需要的當頭棒喝,是喚醒我們的警號。但願我們自己知道香港這條路應如何走下去(圖:中新社) 先是一場社會運動演變成充滿著暴力的黑暗時代,帶出了無限仇恨的階層鬥爭,更改變了香港的整體形象,令我們一向依賴為繁榮基礎的旅遊事業一蹶不振。再來是這場瘟疫不但驅之不去,更蔓延到全世界。根據截至4月18日之數字顯示,全球各地共有超過220萬宗確診個案,死亡人數更高達15萬人。接踵而來的,更是全球經濟大衰退。這回世界整體經濟深受打擊,相信無論你身在何方恐怕也難以置身事外。 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瘟疫?疫情是恐怖的,但卻可能遠不及因此而顯露得巨細無遺之險惡人心。短短幾個月,我們看盡了一些難以忘掉的醜惡嘴臉。霎時間,我們清楚了解到誰人是你身邊真正的朋友、誰最深愛香港、誰真正願意為社會付出。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認識到誰最自私自利、誰無論怎樣狡辯也只是一些政治機會主義者、誰要對香港落井下石,繼續盡情破壞。有人說每個社會也有害群之馬,但我們不禁自問,為何我們心愛的香港卻特別多牛鬼蛇神? 同時間,我們的視野也很自然地從個人延伸至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我們與其他人一樣,有一套自然心態:熟悉的不會是最好的(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這是鄰家米飯特別香、西方明月特別圓之平常人心態。一場全球疫情,卻令我們對自己的政府另眼相看。我們不是喜歡罵自己的政府嗎?不是認為自己的政府無能、沒有事情能做得好嗎?轉眼間,發覺世界衛生組織與所有傳統西方傳媒卻全都異口同聲稱讚香港在全力抗疫與保全市民日常生活取得適當平衡。這還不算,忽然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的香港人,特別是香港學生也嚷著要回來。不是很多人崇尚美國、英國、歐洲的生活嗎?不是認為這些西方國家的制度是世界典範嗎?不是實在難以接受特區政府的“高壓”管治而要逃往他國尋找自由美好生活嗎?不是沒自由、毋寧死嗎?為什麼又要爭先恐後地回到這彈丸之地,忍受這“無能政府”的“高壓”管治? 另一方面,如果你放下政治有色眼鏡,你也會對國家處理疫情的措施刮目相看。無論你是否相信特朗普的誇張指責、接受他那種諉過於人的政治道德,也難以否定只有不足中國四分之一人口的美國確診個案和死亡人數竟然高於中國7倍之多。更何況事實是國家在毫無先兆下要即時應對疫情爆發於突然,而這些西方國家雖然單是從新聞報導已有近兩個月的預先警號,在處理疫情上卻仍然遠差於中國內地及特區。這是命運使然,是病毒擇人而噬,是領導階層過於自滿,還是制度出了問題? 然而,他人的失誤和無知解決不了我們眼前面對的困局。特區面對的黑色暴力、恐怖主義的抬頭、挑戰國家主權的思想和立法會的破壞力量不會因此而減退。毋庸置疑,我們在疫情過後仍需面對這些政治上的難題,但經濟上的難題關乎整體香港人的生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場疫情把整體世界經濟推向通縮的深淵;國家自1992年有數據以來首次錄得第一季負增長。雖然不少專家均說國家有強大的復蘇力量,但短期的經濟困擾肯定是難以逆轉的。特區也不例外,自2003年以來,特區一直錄得不少的收入盈餘,但去年因為修例風波和周期逆轉而首次錄得赤字,而今年這赤字肯定更會繼續倍增。我們多年來儲蓄所得的11,000億港元,轉眼間因各種與疫情相關的援助計劃已花費了近3,000億,加上預期的收入虧損,令這一年將會成為特區歷史上經濟損失最重大的一年。 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香港特區的衛生防疫機構在許多公共設施和空間張貼告示,提醒公眾“同心抗疫,請勿聚集”(圖:新華社) 這還不是最令人擔心的情況。香港的經濟一向維繫於我們的貿易夥伴。在這方面,國家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佔整體數字的55.3%(約24,000億港元)。這是排行第二、只有7.3%的貿易比率(約3,002億港元)的美國實在難以相比的。因此,國家經濟收縮對特區的經濟復蘇肯定影響最大。加上一場黑色暴動,令所有內地遊客卻步,可說是雪上加霜。2003年以後,我們有賴自由行協助經濟復蘇,但今天連自由行也沒有了,我們如何爬出這自掘的深坑? 另一令人憂慮的發展,當然是中美冷戰的開始。美國與中國的政治敵對情況日漸嚴重,美國圍堵中國的外交政策更日見緊張,不但美國正醞釀集體於中國撤資,更開始游說受其影響最大的中國周邊國家,同樣把他們的工業生產鏈撤離中國。沒錯,假若這些生產鏈真的轉到最大受益者如人口與中國一樣眾多、工資卻更形偏低的國家如印度或其他東南亞國家,香港仍有與這些國家擴大貿易的空間,但這些開拓市場的工作猶如重頭做起,實難與以國家作為特區的經濟後盾輕易相比。 整體而言,我們的經濟前景實如嚴冬將至。幸好我們的經濟根基穩妥強健,令人相信,只要我們能放下政治成見,同甘共苦,我們是絕對能挺過去的。但若任何人假想我們的經濟可如2003年後重新起飛,實是癡人說夢,不切實際了。 也許這場世紀疫情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的。無論你有多大自信、如何權傾世界、富可敵國、制度完善,你也敵不過大自然的力量。冥冥中,人始終是渺小的,生命始終是脆弱的,我們面對的挑戰是難有間斷的。我們不可以再依賴國家的無止支持、內地訪港旅客帶來的經濟成果、中美貿易帶來的中間利潤。我們急需開拓新的市場、新的貿易夥伴、新的經濟思維、新的自我評價、塑造新的經濟上和政治上的願景。也許這場疫情是我們需要的當頭棒喝,是喚醒我們的警號。但願我們自己知道香港這條路應如何走下去。 (作者係資深大律師、香港行政會議成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5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李博揚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