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濃縮密集會期和引入視頻會議等新形勢下,我們更見國家的靈活性、智能化和高效率。疫情下的兩會安排和氣氛跟往昔大不同,但香港代表團對兩會工作一如以往地認真投入。
文| 香港 陳勇

全國人大代表陳勇與陳曼琪在討論交流
每年春天,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都會雲集北京,召開年度政治盛會,惟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單令全國經濟社會活動近乎停擺,更打破了全國兩會慣例,需要順延兩個月才能舉行。在濃縮密集會期和引入視頻會議等新形勢下,我們更見國家的靈活性、智能化和高效率。此外,中央在是次會期果斷“出手”,由全國人大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訂立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及執行機制,更猶如平地一聲雷,充分展現了中央全面掌握香港形勢,以及維護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堅定意志。
兩會開幕,縱然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眼見英美等地疫情尚未受控,加上有專家稱疫情或有反復,故香港代表團從出發開始已打醒十二分精神。我們一行200多人在香港灣仔會展中心集合,乘坐旅遊大巴出發,先到深圳進行病毒檢測,翌日再乘搭飛機前往北京。一路上,代表團需要提交健康申報表,並要反復通過深喉檢測及量體溫等程序,足見兩會的防疫措施十分嚴謹。
回到香港代表團熟悉的北京飯店,但基於疫情下的新安排,感覺跟往昔截然不同。過往兩會期間,代表們定與內地朋友交流互訪,氣氛熱鬧。不過,今年為了加強防疫工作,兩會採取封閉管理,活動範圍限於入駐酒店和會場,人人都要保持安全距離。莫說是飯局茶聚了,即使代表團成員共處一室用餐,也獲安排單人單座,確保食得安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合影
除了防疫工作做到足,今年兩會會期壓縮,開會相應也更為頻密。雖然代表們辛苦一些,但整體效率提高,或可作為將來兩會舉辦形勢的重要參考。事實上,現時全國各省市都在維護好不容易取得的抗疫成果,不少人大代表都是地方領導級人物,大家能夠儘快開完會,展開經濟民生的恢復工作,也體現了急民所急之情。
在疫情下的兩會安排和氣氛跟往昔大不同,但香港代表團對兩會工作一如以往地認真投入。今年我本人共領銜提了11項建議,而民建聯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研究部,通過地區和界別工作收集了香港各界意見,再經過研究提煉出23 項兩會建議和提案。其中4 項重點建議包括:國家成立專責機構,加強各界認識中國歷史及國情;在粵港澳大灣區兩地選址,包括珠海桂山島、港珠澳大橋珠海段南側指定水域,建造香港城;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能力;支持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讀書。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陳勇在接受病毒檢測
經過去年“黑暴”衝擊香港事件,我本人對於強化香港新一代愛國教育的工作尤其著緊。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我已多次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建議在香港籌建永久性的“中國香港抗戰歴史紀念館”,期望中央相關部門加強與特區政府溝通,並促進特區政府加強與香港民間團體的合作,以幫助香港在推動愛國愛港歴史教育方面打下更堅實基礎。
歷史是過去的沉澱,也是未來的導向,只有重視國家歷史才能提升國民意識。目前,中國歷史科是香港初中必修課程,我建議特區政府資助長期從事抗戰歷史研究的專家學者,與對香港抗戰史有認識的民間團體合作,編寫教育課程,配以動畫、微電影等現代科技輔助教材,提升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此外,我亦建議內地駐港機構應多舉辦公開講座,邀請內地學者到香港講解國策、國情、歷史等內容。我也希望有關單位可以製作相關節目,透過互聯網、電視等多元渠道,更好地向年輕人介紹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及國情資訊。
我常常說了解才是愛的開始,但光講道義吃不飽飯也不行,因此我們也需要讓香港年青人看到融入內地發展的必要性,看到大灣區給香港未來提供的大量機會。我建議國家長遠可以為香港市民提供內地身份證,讓港人有一種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同時,考慮將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經調整後,可作為內地身份證明文件,與內地身份證有同等效用,為港人在內地生活創造便利。
當然,愛國教育工作長路漫漫,當務之急是先堵塞國安漏洞,免得“黑暴”及煽獨勢力在疫情後死灰復燃。中央在是次會期果斷“出手”,由全國人大授權全國人大常委會訂立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及執行機制,消息一出,主流意見都對此表示理解和支持。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在兩會期間就餐
香港回歸23年來,究竟我們錯失了多少次根據基本法23條自行本地立法的時機?去年以“反修例”為名的“黑暴”運動,赤裸裸揭示了“港獨攬炒派”與西方勢力千絲萬縷的關係,嚴重威脅香港以致國家安全。既然香港無法抵抗外來破壞力量及本地恐怖主義,無法自行立法自我保護,全國人大從國家層面進行國安立法工作是在所難免,也是天公地道,否則任由攬炒派、縱暴派繼續蓄意禍港,香港只會繼續沉淪,甚至牽連到國家發展。
今年上半年,中國在抗疫戰上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在今次兩會期間,也向全球展現了應對新冠疫情,以致未來主攻經濟戰方面的審慎部署和全面布局。總言之,我深信香港的命運從來跟祖國緊密相連,祖國永遠是我們戰勝任何風險挑戰的堅實後盾,只要我們繼續嚴格按照憲法及基本法辦事,回歸法治核心價值,“一國兩制”和香港700萬市民的根本利益定能得到更好保障,香港定能重回安居樂業的正軌。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6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林知懷、邸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