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訪】蔡冠深:香港配合推動立法沒有任何妥協餘地


5月21日至28日,在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重重考驗之後,全國兩會終於在北京勝利召開。今年兩會期間,本刊記者圍繞香港國家安全立法以及香港應如何擺脫社會紛擾和政治陰霾重迎新生等話題,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創會主席、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香港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

| 本刊記者   魏東升 
【紫荊專訪】蔡冠深:香港配合推動立法沒有任何妥協餘地
【紫荊專訪】蔡冠深:香港配合推動立法沒有任何妥協餘地
2019年10月1日,蔡冠深(右一)與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左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天安門城樓合影

香港不能再繼續亂下去

記者:您如何評價全國人大對香港國家安全的立法決定?如何看待這部法律接下來在香港的推動實施?

蔡冠深:這是非常必要的重大舉措,我十分支持全國人大推動相關工作。香港回歸23年來,的確有很多不足,包括經濟上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沒有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去妥善解決。而在涉及國家安全的問題上,基本法第23條遲遲不能立法,一直到這些年的非法“佔中”、“反國教”事件、“修例風波”,到發生暴力事件、本土恐怖主義猖獗,外國反華勢力以及“台獨"對香港毫不掩飾地插手干預破壞,已經直接挑戰國家對香港的管治,突顯了國家安全的漏洞,成為國家安全的突出風險。這一系列漏洞,真到了需要重點填補的刻不容緩的關頭。

就是在遭受到如此挑戰衝擊之下,中央在訂立香港國安法的問題上,還是經過了長時期的科學評估後才作出了慎重決定。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央對香港的關愛,對“一國兩制”和港人福祉的全力維護。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社會安寧才有人民的安居樂業,因此香港不能再繼續亂下去。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施的是“一國”之下的“兩制”,因此必須履行憲制責任,配合推動國家安全立法。此外香港還必須及早為基本法第23條立法,才能與全國同胞一起,構建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

記者:在您看來,這項立法將對香港的政治、法治、經濟和社會民生產生哪些影響?

蔡冠深:國家安全立法針對的是顛覆國家等嚴重罪行,不會影響港資以至任何外資在香港的正常商業營運,更不會影響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權、言論自由;反而將長遠有利於香港構建更穩定、更安全的營商環境,還會為工商企業和社會民生的正常運作提供保障。

香港正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挑戰,只有儘快恢復社會秩序,經濟和民生才能得到真正改善。

【紫荊專訪】蔡冠深:香港配合推動立法沒有任何妥協餘地

香港一定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記者:受去年“修例風波"及今年疫情的影響,您認為香港應該如何突破當下的經濟發展困局? 

蔡冠深:香港目前的確處在一個困難時期,一是去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香港受到了影響;二是去年六月以來香港暴發的一系列社會事件,對香港經濟以及和諧法治的生活環境造成巨大衝擊;三是農曆新年前夕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令香港經濟雪上加霜。今年第一季度GDP為-8.9%,失業率為4.2%,這些都是香港歷史上很少出現的局面。特區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紓困力度很大,動用了2,000多億港元財政儲備,接近香港GDP的10%。

疫情平復後,經濟如何復蘇才是香港面對的更大難題。我認為,香港一定要抓住國家發展的大局。香港只是一個700多萬人的城市,如果不融入國家的經濟巨流,發展難以為繼。

在具體部署上,我認為首要做好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經濟的融合,並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積極發揮香港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去年底中央出台粵港澳大灣區16條便利措施,包括文化、醫療、律師業、會計師業等方面,這些都是香港的商機。粵港澳大灣區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香港的高度國際化、專業服務等強項,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都可以發揮出引領作用。

其次,除了大灣區,我們國家在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都有很多發展機遇,怎麼能夠融入其中,需要香港企業家去積極探索發掘。

此外,香港一定要產業多元,創新科技是重要一環。雖然香港的研發水準還不錯,但缺少市場和製造業支撐。我們還要抓好創新科技在多元產業中的提升、引領作用,例如對創新金融業、航運業、貿易等方面的鼓勵和推動。

記者:您剛剛提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性,我們都知道您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做了很多工作。您對大灣區下一步的發展還有哪些建議?

蔡冠深:一直以來我都在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更擔任了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的創會主席。對於大灣區下一步的發展,我比較關注的是科技方面,因為創新科技是我們國家的未來,也是香港的未來。

當前國內外的嚴峻形勢,尤其是香港形勢,使加快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有了更加迫切的需要。同時,灣區內以香港為首的一流學研群與以深圳、廣州為首的產業群互動已十分頻繁緊密,需要解放思想、特事特辦,加快體制機制上的突破。要把香港的研發產品推廣到內地以至世界市場,必須要讓香港與深圳乃至整個廣東在科創領域深度結合,發揮合力。

如何能夠將大灣區三地科技業和科技界的互聯互通、互利多贏做得更好?我建議設立一個聚集三地政府和民間力量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委員會”,起到統籌帶領的作用。此外,我認為在落馬洲河套地區也可以成立一個深港兩地都參與的科技創新管理局,以改變目前深圳河兩岸科研布局各行一套、分割管理的格局。

另外,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高度重視民間團體作用。大灣區五大定位第一條,就是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然而大灣區內十一個城市離這個“群”字的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兩種制度、三類法系、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現狀,以及在准入門檻、產業對接、資訊安全以至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差異,形成區際壁壘,成為灣區建設中最大的短板。克服這些阻隔,需要大膽解放思想,積極運用現有條件,從下而上,積累變量。而發揮好民間組織和社團作用,溝通三地,突破局限,正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向。

【紫荊專訪】蔡冠深:香港配合推動立法沒有任何妥協餘地
2019年8月,蔡冠深主席(右四)率領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部分負責人拜訪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李小林(左四)

放眼西南,香港可尋廣闊利好

記者:除了大灣區,我們注意到您今年的政協提案中,有一項關於雲南引入滇港深度合作示範區的建議,另一項提案是推動香港加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您有什麼考慮?

蔡冠深:雲南有3,000多公里的邊界線,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接壤。國家把雲南定位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並在去年吸收我和其他委員的提案,批准在雲南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今年,我認為香港可以在助力整個大西南開放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所以提出在雲南自貿區內成立“滇港合作示範區”。這樣不但可以把香港的企業帶到雲南,更可以把香港的一些國際通行的法規、先進的社會管理模式、資金和人才都帶到雲南,以此進一步推動西南地區的對外開放。

RCEP有望在今年內簽署,意味著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市場即將誕生。東盟已取代美國成為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香港與東盟一直保持緊密的經貿合作,是中國與東盟國家深化合作的重要紐帶。香港新華匯富集團聯同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國通和中信國際資產,先後合資成立絲路復興和新華國際,也正在為東盟以及中國內地、香港的互利多贏積極工作。

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首選的合作對象就是東盟十國。因為東盟十國是海外華人最集中的區域,而東盟各國中華總商會的發起人都是僑領。香港中華總商會歷年都會訪問東盟“走親戚”,與華商華人一起推動互利合作。所以我們希望積極推動香港加入RCEP,這對粵港澳有利,當然也對東盟和整個“一帶一路”建設有利。【紫荊專訪】蔡冠深:香港配合推動立法沒有任何妥協餘地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6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林知懷、邸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