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恒:創科之橋 促進經濟 改善民生


我十分榮幸獲行政長官提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創新及科技局局長。上任之時,我提出以協作、溝通、人才三個重要元素,構建“創科之橋”,推動創科發展。重點工作是促進研發成果商品化,協助更多創科產品、更多技術推出市場,從而促進經濟,改善民生。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薛永恒 

薛永恒:創科之橋 促進經濟 改善民生

薛永恒:創科之橋 促進經濟 改善民生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

未來重要工作:
協助創科企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

現屆政府重視推動創科發展,投放過千億元支持有關措施,由鼓勵研發、匯聚人才、創科基建、支援科技初創企業、科技普及、推動“再工業化”等,成效初見。初創企業數目、僱用人數、融資金額,近年升幅倍增。香港事實上有一群非常投入及有能力的創科人才,然而創科成功與否,還有很多配合需要去做。創新及科技局未來的重要工作正是協助創科企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由研發、產品確認、產品商品化的過程,需要整個產業鏈及市場配合。我希望做好這方面的協作。

推動研發是發展創科關鍵要素。我們希望透過發展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將香港打造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匯聚全球各地頂尖科研人員在香港進行世界級及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我們已預留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建設首兩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分別為專注醫療科技的Health@InnoHK和專注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的AIR@InnoHK,預計首批研發實驗室可於今年開始陸續啟用。我們正探討建設第三個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進一步推動在香港進行環球科研合作。

薛永恒:創科之橋 促進經濟 改善民生

創新及科技局未來的重要工作是協助創科企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圖為2019年12月初在港舉辦的創智營商博覽。該博覽吸引來自30個國家及地區逾400個參展商參與,供中小企探索創新方案的平台,從而提升生產及競爭力(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推動“再工業化”有助推動本港經濟多元化,為經濟注入新動力。基建方面,在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分別於今年上半年和2022年落成。資金方面,我們快將推出20億元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政府與企業1:2的配對形式,資助生產商在香港設立新的智能生產線。微電子是開發新產品的重要元素,並廣泛應用於5G通訊產品、先進醫療、新能源技術等領域。有見及此,我們會斥資20億元,在2021年將元朗工業邨內一座舊廠房改建成“微電子中心”,支援微電子工業,推動相關高增值行業的研發和科技應用。

創科要成功,當然要官產學研同行及社會各界支持,讓市民感受得到創科帶來的好處。《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涵蓋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和智慧經濟六個範疇,70多項措施均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正進行相關的檢視及更新工作,今年內公布《藍圖2.0》,匯報各項現行措施的進展,並提出新建議。

我一直認為,要好好利用市場力量,推動公私營協作,加速政府數碼轉型。我在任機電工程署署長時,成立了機電創科網上平台E&M InnoPortal,協助政府部門物色與機電有關的新科技及產品,在聯繫本地初創及中小企業外,更開放場景,讓產品有機會在現實環境作測試。機電創科網上平台與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的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一脈相承,解決部門痛點及提升公共服務的同時,更為本地初創及中小企業創造更多商機,利民利商。

薛永恒:創科之橋 促進經濟 改善民生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參觀香港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

疫後重建要善用科技,更成為推動科技更普及應用的契機。我們推出為數5億元的遙距營商計劃,向各行各業的企業提供最高30萬元總額資助,鼓勵應用與遙距營商有關的資訊科技方案,助力企業加速數碼轉型。科技抗疫方面,有不少本地科研成果大派用場,例如應用於家居檢疫的電子手環和居安抗疫流動應用程式、供應醫院管理局的納米智能口罩、通風管道抗菌防塵水性納米塗層,以至近日公布的“銅芯抗疫口罩+™”。我期望能協助這些本地科研成果“走出去”,開拓市場,實現科研成果商品化。

 

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發展創科必須的土壤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的重點發展戰略,香港在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工作中,擔當重要角色。重中之重是香港與深圳攜手合作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吸引國內外的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建立重點科研合作基地。特區政府會繼續推動科研要素流通,積極配合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工作,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環境。

薛永恒:創科之橋 促進經濟 改善民生

推動研發是發展創科關鍵要素。創新及科技局希望透過發展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將香港打造成為環球科研合作中心,匯聚全球各地頂尖科研人員在香港進行世界級及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圖為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利用5G網絡測試自動駕駛車,推動此車普及化(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香港是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擁有世界級科研能力、5間世界100強大學、健全司法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以及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我們會充分善用“一國”之本、“兩制”之利的獨特優勢,匯聚科技人才與資源,營造有利創科發展的生態環境,令香港創科發展邁步向前。

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發展創科必須的土壤。但過往一年,社會的動盪與不安,令這土壤受到不少影響。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香港特區須履行的憲制責任、應有之義。香港國安法正正是要堵塞法律漏洞,針對危害國家安全的極少數違法犯罪行為,不會影響絕大部份守法的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外國投資者在香港的利益一如以往得到依法保護。更安全、更穩定的香港,有利於營商信心,助力創科事業發展。薛永恒:創科之橋 促進經濟 改善民生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6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邸倩、林知懷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