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快訊 【紫荊專訪】范迪安:用美術為新時代的中國造像立傳 2020 年 6 月 14 日 中國美術源遠流長、傳統深厚,是中華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中國誕生之時就成立的中國美術家協會,是聯繫美術界的橋樑和紐帶,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接受了本刊記者的採訪。范迪安長期從事中國美術研究、當代藝術批評與展覽策劃、藝術博物館學研究,被譽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在採訪中,范迪安鞭辟入裡地闡釋描繪了中國美術的時代特徵,並對香港美術事業的發展給出了積極建議。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范迪安 中國美術呈現出多元多樣的發展 記者:作為中國美協主席,您曾提出,中國美術界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新時代下,中國美術界是如何具體貫徹落實這一創作要求的? 范迪安:中國美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美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到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美術更是十分活躍。美術是眼睛看的藝術,可以直接地以圖像方式反映所感所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術界的活躍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美術家非常關注社會發展,特別是巨大的社會變革。在這樣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美術家們積極描繪社會發展的新面貌和新景象;另一方面,由於全球文化和信息的交流共享日益擴大,中國美術又積極面向世界,學習借鑒世界藝術的優長,在交流共融中實現創造,呈現出多元多樣的發展態勢,藝術形式十分豐富。 豐富多元的中國美術,具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表達中國主題、彰顯中國精神。這也是新時代以來,中國美術界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努力走出中國美術新時代之路的實踐。 社會在發展的同時也為每個人的人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怎麼反映我們所處的時代?這是一個新的課題。任何的美術形式,不管是花鳥畫還是山水畫,都有一份時代情懷在裡面。作為一位藝術家,不僅僅是運用形式技巧在創作,更重要的是一動筆就是一種創造。這種創造反映的是藝術家的思想情感,特別是對身處時代的文化關切。在新時代,廣大中國美術家特別注重反映這個時代發生的變化,反映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反映時代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它和具體的描繪對象是相結合的。這些年來,中國美術家特別注重深入生活、貼近人民,走到今天豐富的現實生活中去,更多地和人民群眾在一起,表達反映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為人民造像、為時代造像成為美術創作的主旋律。 在這方面,我舉一個例子。2019年是中國美術界每五年舉辦一次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年。這個展覽是按照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不同的門類進行分展區展示的,展示的是過去5年來中國美術界的成果,特別是新的創作成果。在這次展覽的籌辦過程中,包括香港、澳門的全國美術家和海外的美術家,都積極踴躍地提供自己的作品,形成一個規模浩大的展覽,最後評選出的優秀作品匯集在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展出。從這次全國美展可以看出,近年中國美術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反映了我們的時代進步、社會發展、人民形象和中國精神。 范迪安抗疫主題作品 油畫 《挺立風雲》 100x120cm 2020年 記者: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美術界又是如何以藝術實踐來記錄展現這一特殊時期呢? 范迪安:今年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在抗疫前線救死扶傷的感人英雄事跡。美術家們都坐不住了。從今年春天開始,整個中國美術界掀起了一股以抗疫為主題的美術創作熱潮,湧現了大量反映抗疫鬥爭的藝術作品。這些抗疫主題的美術作品有三大特點:一是刻畫塑造那些不畏艱險、英勇奮戰在抗疫前線的白衣天使和醫務工作者,特別是以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抗疫英雄。二是反映我們全國軍民日夜兼程、馳援武漢、緊急集結的場景,以及醫院裡各種救治的場面,以此來表現白衣天使捨生忘死、向死而行的英雄事跡。三是描繪許多在疫情群防群控過程中湧現出的感人故事。畫家們雖宅在家中,但猶如置身抗疫現場,描繪各行各業默默奉獻的人們。這次“以藝戰疫”主題的美術創作,體現了中國美術家心繫天下、關切現實,積極反映社會和時代的創作精神。 中國藝術的國際交流規模世界第一 記者:請問您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美術事業的國際水平和影響力?如何推動中國美術藝術加快“走出去”步伐? 范迪安:中國藝術在當代世界藝壇上佔有重要位置。首先是因為中國越來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們與世界的交往交流已經有寬闊平台。所以,中國美術在世界上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和豐富。我舉一兩個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這些年在各國舉辦了很多主題鮮明的展覽。這些展覽有個總的主題叫“中國美術世界行”,就是說中國美術的方方面面都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今天中國美術的發展,更通過美術作品了解中國的發展。此外,我們的畫院、美術館特別是美術學院的國際交流也是非常豐富的。我曾在中國美術館擔任了多年的館長,我們與世界上許多重要的藝術博物館、現當代美術館、藝術創作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聯繫。不管是歐洲的,還是北美的,或是我們亞洲的,對於世界上這些重要的博物館,只要它有豐富的藏品,我們就盡力把它引進來展示,讓老百姓身在國內就能夠欣賞到世界的優秀美術。同時,我們積極“走出去”,舉辦國家美術藏品的展覽,舉辦當代新的美術創作展示。總而言之,中國美術的世界交往和交流是多層次的,既有作品的交流,還有美術家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沒有其它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這麼多的美術家寬闊地走向世界,一方面到歐洲、美國這些藝術水平比較發達的國家去參觀博物館,去學習、研究和交流;一方面也進入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大展等高層次展示平台。在藝術家的國際交流方面,中國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我們更加了解別人的優長,並堅持自己的創新,體現我們的文化自信。 范迪安抗疫主題作品 油畫 《激浪》 90x120cm 2020年 共同促進香港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 記者:您如何評價香港美術事業的發展以及與內地美術界的交流情況? 范迪安:香港美術的文化理念、藝術主流觀念始終與中華優秀文化的傳統文脈相承,始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同向相行。許多藝術同仁注重傳承創新,不斷湧現新的成果,體現出活躍的發展態勢。 香港在美術事業上有兩個非常突出的優勢。一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商貿口岸,同時也是一個國際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在香港舉辦的大量藝術展覽、藝術品拍賣會和博覽會,構成世界藝術匯集的大平台,所以在香港可以欣賞到很多很好的國際藝術。二是香港已經培育出比較成熟的藝術市場,既是香港本地的藝術市場,也是由香港集散到世界的藝術市場。在香港舉辦的很多藝術活動,既是展示活動,也是藝術品的消費活動、經濟活動,對於香港美術事業的發展是很好的支持條件。 內地美術界和香港美術界交流密切,而且有很好的傳統。遠的不說,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香港回歸以後,兩地美術界之間建立了緊密交流。更重要的是,兩地美術交流是建立在一種文化的認同、文化的共識和共同的美術的價值觀念上的交流。也就是說,香港有很多優秀的中國畫家、水墨畫家,他們樂於跟內地的畫壇交流,內地的畫家也很高興到香港舉辦展覽。兩地美術界的交流,除了公立機構的交流活動外,比如特區政府支持舉辦的各種重要展覽,香港的博物館等文化機構舉辦的展覽,更多的是屬於民間文化機構特別是畫廊界的交流。在設計類藝術上,香港設計界具有前沿優勢,這些年粵港、深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交流更是頻繁和活躍。 但是,內地和香港的美術交流比較充分,不等於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個人看來,兩地的美術交流在總量上還不夠。一方面,按照香港這樣一個獨特地區的藝術需求,以及今天內地這麼豐富的美術資源,兩地美術界交流的渠道應該更加寬闊通暢,交流的平台應該做得更大。比如,香港目前還沒有大型的、長期的美術藝術展示空間。我知道西九龍的文化區正在建設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展示空間,還有如M+這樣主打當代藝術綜合藝術展覽的美術館,但是香港仍然需要培育更多文化場所,使更多空間能夠用於藝術特別是美術的展覽展示,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多欣賞美術的機會。 另一方面,兩地美術交流的深度也還不夠。我覺得香港社會,特別是年輕一代,要更多地了解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更多地了解中國藝術名家的創作,這方面成體系的項目不是很夠。不少香港年輕的畫家朋友,一有新的作品都會發給我看。我每次都很高興,但同時也深深感到內地的美術家組織和美術院校應該在香港更多地開展學術活動。至少有兩個方面我認為是需要加強的。第一,在香港的大學中,藝術的教育也就是我們講的美育,還是停留在自發性狀態,我建議香港的大學應該多開設有關美育的、藝術的學術知識報告、小型展覽、學者講座等,把美育貫穿到香港的教育中去。香港社會處於一個很繁忙的狀態,人們都在繁忙地討生活、拼經濟,往往會忽視了美育發展。第二,香港有很多喜歡美術的年輕人,應該給他們創造更多條件。據我了解,這幾年特區政府比較注重支持青少年在藝術上的發展。我認為這是很好的,但是還需要繼續加強。讓青少年通過學習美術來養成更美好的心智,他們今後能夠成為香港社會發展、文化建設的新生力量。在這方面,我們也願意提供更多的學術幫助或合作,共同促進香港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由此推動香港整體的繁榮穩定和發展。 范迪安抗疫主題書法作品 記者:中國美協在吸納香港美術家為會員時有哪些條件? 范迪安:香港的美術家都了解中國美協在會員申請上的條件。申請入會也很便捷,中國美協已經建立了一套很便捷的網上申報入會辦法。我們在對香港美術的發展上也有更多的考慮。總之,中國美協積極支持香港的美術同行們和我們一起加強交流,也支持更多年輕香港美術家加入進來。 記者:您近期與香港美術界有過哪些交流活動?未來有哪些合作計劃嗎? 范迪安:前年,我們中央美術學院與紫荊雜誌社在香港聯合舉辦了“徐悲鴻和他的時代”大型館藏精品展。隨後,在中聯辦、特區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和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香港美術家協會組織舉辦了“香港牽動我的心——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美術創作展”,這是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家和香港美術家交流合作的最新成果,共有超過百位內地及香港的知名畫家參與,是通過寫生和專門創作構成的以表現香港為主題的空前規模的大型展覽。展覽得到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的關注,她專門出席了展覽開幕式,並在致辭時表示重視和支持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她還特別指出特區政府將以更多舉措培養香港青少年藝術人才。 由於疫情影響,今年春天以來,一些原定的交流活動暫時不能實施,但我依然和香港的美術家朋友們保持聯繫,通過微信、媒體了解他們的創作和活動。在此,我也希望通過紫荊雜誌社向香港的美術界朋友們致以問候!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6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林知懷、邸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