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立法後“反獨促統”新布局
今年七一,是香港回歸23周年紀念日,最大的變化是國家就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立法並即時實施執行。也許,這可比作“香港二次回歸”,因為這彌補23年來香港在就基本法23條立法上的主要憲制缺失,堵塞各種反華勢力在香港興風作浪的漏洞,將不可辯駁地維護香港的安定繁榮,為香港再起飛提供了基礎保證,並必然有利香港實現尚未完成的“人心回歸”的歷史任務。值得指出的是,港區國安立法,斬斷“台獨”伸向香港企圖實現“台獨”“港獨”合流的黑手。在此之後,國家將更加騰出手來進行“反獨促統”的新布局,必然根據國內外大環境和小氣候的變化,以我為主,展現國家綜合實力,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各個領域精準施策。


美國華人華僑團體上街表示“反獨促統”決心
由於港區國安立法,直接觸動了國際反華勢力以及一些西方大國的利益。他們聯手直接干預,可是中國中央政府絲毫不為所動,不論是G7“聯合聲明”,還是美國的制裁威脅也好,都阻擋不住我國的堅定步伐。值得強調的是,就是這個反華大合唱之下,中央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可謂全方位同時出擊,毫不手軟。第一,在全球大抗疫中,和世衛組織及絕大多數國家團結合作,互通病情和治療資訊,大力提供醫療物資,而對於那些“甩鍋”毫不手軟積極反擊。第二,在南線,對於在疫情之下,美軍艦在南沙的挑釁,解放軍第一時間派出軍艦跟監、逐離。第三,在東線,至截稿時計,今年以來,中國公務船已在釣魚島海域連續航行69天;今年頭5月,在釣魚島毗連區出現中國船隻為495艘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8%,並不管日方是否動議該島改名。第四,在西線,印軍犯我阿克賽欽地區,毫不猶豫給予痛擊。第五,在台海地區,解放軍軍機軍艦繞島和貼島航行常態化,僅6月9日至18日就有六次。
筆者的外國朋友說,北京如此全面出擊,兩個拳頭打人,似乎不太具策略。其實,國家可以同時在周邊各個方向的挑戰和危機處理都應對自如,恰恰證明了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事實上,這些方向的事端也並非孤立的,不時可以隱約感到一隻黑手在操弄。中國的應對也必然是全方位的。也許在過去能力不足時只能隱忍先穩住局勢,例如釣魚島日方曾單方面控制,美軍機在南海抵近偵察,但那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還要強調的是,中美經貿角力還沒有全完,但是中美兩國在抗疫及疫後復蘇的能力對比全球有目共睹。這些都是我們觀察中央政府頂住壓力、當機立斷進行港區國安立法,並且必將展開“反獨促統”新布局的國際視野。

2019年10月13日,海峽兩岸炎帝陵祭祀大典在湖南省炎陵縣炎帝凌舉行,海峽兩岸共5,000餘人參加(圖:新華社)
台灣蔡英文的可笑,就是她不但看不到這個世界大變局的大趨勢,而且被當棋子耍了還自以為得計。當全國人大關於港區國安立法的決定公布後,她竟不自量力在網誌上稱要廢除台灣的“港澳條例”,之後“陸委會”又公布援助香港“黑衣人”辦法。有分析指這種主動向北京挑戰的做法,似乎不合她過去的兩岸事務行事作風,大概是受了美國的壓力。不管怎樣,她錯判了形勢是事實。美國白宮前安全顧問博爾頓的新書指,特朗普聽了華爾街大亨在中國大陸發財的事情後,把台灣比喻為筆尖,中國大陸則是他使用的大辦公桌。筆者相信特朗普這種判斷,非常符合他這位曾在中國大陸有利益的商人認知。
相信,讓蔡當局再如雷轟頂的是,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夏威夷會晤後,美方重申堅持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國確立的對華政策。也就是說,特朗普政府當下的兩岸政策是清晰的,為了連任他必須打“反中牌”、“台灣牌”,利用台灣制衡大陸;但他也不能放棄在中國大陸的龐大利益,不能撿“小筆尖”丟了“大桌子”。特朗普的兩岸政策對台海格局的影響其實也是清晰的。
需要正視的是,台灣島內的局勢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國民黨新發表的兩岸政策中,曾經是國民黨政策綱領的堅決反對“台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見了。過去馬英九曾提出“三不”——“不統不獨不武”,現在“不統”、“ 不武”還有,就少了“不獨”。故此,有認定當下的國民黨已蛻變為“拒統不反獨”的政黨。反“台獨”作為國共最大公約數的合作基礎沒有了。值得指出的是,國民黨的蛻變,是蔡英文操弄“反中亂港”贏得連任之後發生的,這說明島內的“台獨”勢力更加抬頭。同時,由於台灣的地理環境易於“封島”抗疫,在兩岸三通停滯的情況下島內經濟並沒出現大幅度下滑,這讓蔡英文當局產生了另一個誤判,那就是以為台灣真的可以“脫中(大陸)”生存,幻想“台獨”真的可以實現。於是,這也成了蔡當局敢於跳出來反港區國安立法的一個基礎。蔡英文在“哥本哈根民主”視訊會演說時,還謀求洽簽台灣歐盟投資協定,吸引歐洲商人到台灣投資,建立所謂的“民主產業鏈”。這也是新形勢下,“台獨”迫切謀求的經濟基礎。
擺清了國際大勢和島內小氣候,可以看到“反獨促統”的形勢既存在有利的趨勢,也有嚴峻的挑戰,而必然應對的新布局也躍然紙上。筆者相信,中央在完成港區國安立法,必然騰出手來加大“反獨促統”的工作力度。而實際上,也有一些事情擺上桌面,例如,在軍事上,海峽的所謂“中線”是否徹底廢止?又例如,在經濟上,兩岸ECFA的問題,十年期已到,繼續還是終止?筆者認為,一些大原則當可以肯定,第一,“以我為主”。14億中華兒女要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意志不可違,國民黨“不反獨”的蛻變,與民進黨的“反中”“ 脫中”,儘管相當程度逆轉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態勢,但始終是螳臂擋車,反而更加堅定14億人民展現“反獨促統”力量的決心。第二,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全方位施策。第三,強調精準打擊,講究實效。
解放軍軍機軍艦繞島航行,貼島航行,以及越過所謂的“台海中線”,向常態化發展,將改變既有的台海軍事格局,壓縮“台獨”活動的空間。解放軍發言人強調,“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軍隊戰備巡航完全正當合法”,意味深長。筆者理解,這既是強調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容“台獨”分子搞分裂,亦是強調台灣周邊以至本島,解放軍有權實施戰備巡航,完全正當合法。當下,解放軍實力完全碾壓台軍,解放軍艦船軍機也完全有能力越過“台海中線”,軍機也完全有能力飛越台灣本島上空。但是,大陸方面過去本著推進兩岸和平發展,以和為貴。尤其在馬英九執政年代,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合作,台海現狀得到尊重,可是如今蔡英文越發囂張,解放軍藉此營造“大軍壓境”的態勢再正常不過。

ECFA十年期已到,島內懂經濟但不會說“脱中”,反而要求不要刺激大陸,唯恐ECFA生變。圖為當年ECFA通過時台灣團體上街表示支持(圖:中新社)
不過,“武統”始終是最後的不得已手段,當下的軍事鬥爭只是對“台獨”阻嚇,兩岸統“獨”之戰實際上在經濟層面,從某種意義上講,“反獨促統”的決戰在芯片。
蔡英文其實不太懂經濟,她的特長是操弄民意。不過她知道要走“獨立”的路,除了政治上“反中”,文化上“去中”,經濟上還要“脫中”。在疫情中,台灣經濟下滑相對較小,偏偏這也是在台灣“封島”與大陸交往基本停頓之下發生,故此她產生誤判,在政治上繼續操弄“反中亂港”,攻擊港區國安法,包庇黑暴分子,在經濟上加大“脫中”力度。
可是,台灣最新經貿統計數字並非如她所願。台灣今年5月對大陸與香港出口額121.2億美元,年增10.3%,為歷年同月新高,佔總出口比重高達44.9%。如果累計今年前5個月,台灣出口到大陸與香港佔比達41.5%,是近10年最高。反觀今年5月台灣出口至東盟的表現,卻呈現近4年半來最大的衰退,大減17.9%,出口額僅38.2億美元。如果累計今年前5個月,台灣出口到東盟的比重為15.9%,創近10年新低。檢視歷年官方資料,台灣對東盟出口佔比,反而以2013年馬英九時期的19%為最高。
在微觀經濟看,全台最大茶葉產區南投縣種植面積達6,518公頃,茶葉主要銷往大陸和港澳,但受疫情影響外銷受阻,加上兩岸關係惡化大陸市場萎縮,已預估今年產值砍半,損失新台幣50億以上。台灣其他的農漁業也情況差不多。至於旅遊業及所帶動的餐飲、交通、旅館等早就死火。所以,島內懂經濟的不但不說“脫中”,反而要求不要刺激大陸,唯恐ECFA生變。
事實上,經貿交往已在兩岸關係上賦予了政治兩重性,一方面是兩岸同胞利益和感情的載體和紐帶,另一方面也是遏制打擊“台獨”促進統一進程的利器。筆者相信,在未來新布局中,中央政府必定會更加精準施策。第一,ECFA可能並不是焦點,兩岸貿易不平衡可能更被關注。ECFA台灣獲利多於大陸,每年台灣從大陸及香港獲取七八百億美元順差,如果“脫中”,台灣的外貿則變成逆差。第二,兩岸經貿關係的重頭不是低端的旅遊、農漁業,而是高科技的半導體產業。華為一年向台積電訂貨使其獲利超過200億美元。但是,當下大陸芯片還須依賴台積電,而台積電則有可能因美國要求而斷供。顯而易見,芯片之戰在兩岸關係已經賦予了關鍵角色,一旦大陸在數年內自主製造高端芯片,“反獨促統”必然展開全新的局面。
(作者係香港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小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