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李夜雨:台軍實力大掃描

自民進黨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上台以來,為應對兩岸軍事實力對比日漸懸殊之勢,台灣當局在軍事戰略調整、台軍改革、備戰訓練、對外軍購等方面動作頻頻,目的即為增加武力對抗大陸的籌碼。借助中美博弈的大背景,台灣蔡英文當局挾洋自重、依美圖存,以武拒統、以武護“獨”的意圖昭然若揭。那麼,台灣軍事力量究竟如何呢?
北京    李夜雨
【紫荊專稿】李夜雨:台軍實力大掃描
【紫荊專稿】李夜雨:台軍實力大掃描
美國軍方一項對台灣建軍及用兵能力長達十年的專項評估,認為台灣約230萬的後備部隊是“虛有其表”,對其戰力“不能苟同”,批評其為“無效戰力”
陸軍基本實現
“立體化、機動化、自動化”
 
調整陸軍編制體制,陸軍實現聯軍旅級裝甲化、自動化。台當局認為,要在抗登陸作戰中獲勝,必須依靠強大的具有快速機動、攻擊能力的快速反應部隊,關鍵時刻能予以“適時反擊”。對此,台陸軍不斷調整部隊編制體制,將現役師改編為聯軍旅,實行旅—營制,並採取一切手段加速聯軍旅裝備的更新換代,研製和生產新型裝甲戰鬥車,逐步取代老式裝備。
 
目前,台軍地面部隊共裝備各型坦克1,700多輛、各型裝甲車約1,560餘輛。主戰坦克以M48H、M48A5和M60A3型坦克為主,輔之以部分M41D輕型坦克。M48H型坦克是台與美合作研製的一種新型坦克,精密射控系統,具夜戰能力,現主要裝備台軍獨立裝甲旅;M48A5型坦克是由M48A3型坦克改裝而成,現部分裝備機械化步兵師;M60A3型坦克是台陸軍向美採購的中型坦克,具夜戰能力,可在核生化條件下作戰,現主要裝備機械化步兵師和戰車群;M41D型坦克,係改良自M41型的輕型坦克,屬第三代坦克服役前的過渡型。
 
導彈和直升機裝備。導彈主要裝備包括自製的“天弓-Ⅰ、Ⅱ、III”(型)地對空導彈,射程100~200公里;美制“鷹式”防空導彈,射程40公里;美制射程160公里的“愛國者”防空導彈,係現主要防空武器;美制地對空式“桷樹”野戰防空導彈,攔截低空戰鬥機;射程3,750米的“拖”式反裝甲導彈。42架美制“貝爾”AH-IW超級眼鏡蛇攻擊直升機,配屬陸軍“空中騎兵旅”,係陸軍快速打擊主力;29架“貝爾”OH-58D“基奧瓦勇士”戰鬥搜索直升機,有較強的攻擊、偵蒐、機動能力;美制CH-47SD中型運輸直升機,屬美軍現役機型。
 
在中美貿易戰仍在進行的大背景下,2019年7月9日,美國國務院批准一項價值約22.2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這些武器裝備包括美國生產的價值20億美元的108輛M1A2“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及配套支持系統和大量彈藥,以及價值2.23億美元的250枚FIM-92F“毒刺”防空導彈及配套支援系統。2019年11月,得到美國國會批准。台軍採購的M1A2T是最新的SEP V3改良版本,號稱是美軍“史上最強”主戰坦克。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裝備美國陸軍,該坦克參加了多次戰爭和武裝衝突,並得到不斷改良和升級。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軍摧毀數百輛伊拉克的俄制坦克,M1只有23輛中彈受損,其中21輛均可修復,乘員全部生還。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期間,在與伊拉克陸軍的俄制T-72坦克對戰時,M1系列再度大佔上風。目前,M1A2 SEP型仍然是美國軍隊的主力坦克。M1A2T是美國“專門”為向台灣出售而設計的型號,與美軍裝甲部隊最新的M1A2 SEP V3型類似,台灣此次購買108輛M1A2的目的是更新其現役坦克。台陸軍高調宣稱,M1系列主戰坦克使用的發動機是功率達到1,500馬力的AGT-1500燃氣輪機,是台軍現役的M48H與M60坦克引擎功率的兩倍。
 
為了昭顯武力,台陸軍還推出所謂的“抗登陸神器”——“雷霆2000”火箭炮,並宣稱該火箭炮有“絕密功能”。2019年5月,在其“漢光35號”演習上,台軍各種壓箱底的精銳武器盡出,其中就包括“雷霆2000”火箭炮。該火箭炮部署在金門馬祖地區,射程達45公里。“雷霆2000”火箭炮目前配有兩種彈藥,一種是“鋼珠子母彈”,打出去之後會釋放出2.5萬顆鋼珠;第二個是“子母彈”,一個母彈打出去,會分散出約518顆子彈,宣稱“能同時攻擊518個目標”。台灣媒體還爆出一個“驚天大料”,即“雷霆2000”火箭炮“絕對可以打神經毒氣彈”。
 
台陸軍在“延宕20年後”開始進行合成化改革。2019年9月5日,台“國防部”宣布“可持戰力專案”,台軍計劃將目前7個機械化打擊旅全部改成合成部隊,包括542旅、564旅、584旅、586旅4個裝甲旅,269旅、234旅、333旅3個機步旅和“關渡指揮部”,都將以“聯合兵種營”方式重新調整編組。“聯合兵種營”簡稱是“聯兵營”,在改革以後,台軍打擊旅額定編制將削減15個步兵連、三個戰車連,共近三千人的兵力,試圖解決常年缺編的問題。台軍“聯兵營”編制方法與大陸解放軍兩年前改革後的“合成旅”類似,由步兵、坦克、炮兵、反坦克導彈兵和海陸空上級力量聯絡官組成。台灣陸軍586旅聯合兵種營編成是台軍第一個“聯合兵種營”部隊。台軍原定在2020年“漢光軍演”期間檢驗合成化改編成果,並計劃演習後全面推行“合成旅”改革。但由於軍演推遲,台軍將不得不暫緩後續合成旅改編工作。
 
此前,台軍還於2018年調整了軍事部署,將部署於中南部的“愛國者-3”導彈調整到台東、花蓮機場附近,將“霍克”防空導彈部署綠島、蘭嶼等東部離島,以補齊東南部的防空缺角。新成軍的29架“阿帕奇”直升機全數駐紮在台北附近的陸軍601空騎旅,台軍設想其擔當“捍衛中樞”的重任。12架P-3C反潛機由屏東基地分散到桃園、花蓮和屏東三個基地,試圖分散被攻擊的風險。
 
海軍基本實現“艦艇現代化、
指揮管制自動化、反潛作戰立體化”
 
台灣海軍主戰裝備普遍老舊,以四艘“吉德”艦為主,配合“拉法耶”“成功”艦等約30艘主力艦隻,老舊和妥善率過低。蔡英文當局上台後,強力提升海軍軍力,圖謀實現“以武拒統”。海軍即有“潛艦國造”及“國艦國造”兩大方案,後者以籌建下一代巡防艦(有媒體稱此為“小神盾艦”)最受外界矚目,其中導彈發射垂直化是台軍方極欲突破的關鍵之一。此外,台海軍還制定了所謂“光華計劃”,用以建造海軍先進的武器裝備。
 
海軍“光華一號”計劃建造8艘“佩里”級導彈巡防艦,以替代現有的24艘老舊的“陽字號”驅逐艦,並將與向法國採購的6艘“拉法耶”級導彈護衛艦、向美國租借的6艘“諾克斯”級導彈巡防艦,一同構成未來台海軍艦艇的主力。“光華三號”計劃建造12艘500噸級的近海導彈巡防艦,以替代現有的10艘“山字號”巡防艦。其“雄風-II”型反艦導彈已成功進行岸射、艦射和空射,並完成了戰備部署。裝備包括“中和級”坦克登陸艦,載重大、耐波力強、速度快、兩棲能力強,執行運輸補給、兩棲反登陸作戰任務;“安克拉級”船塢登陸艦,除取代“中正”“鎮海”艦現有任務外,配合“中和級”艦執行兩棲突襲、反登陸及快速反應作戰任務;“濟陽級”導彈巡防艦,係向美租借,配有最新式的聲納、反潛魚雷及反潛直升機;“劍龍級”潛水艇,荷蘭制的有“海龍”“海虎”兩艘;“達觀”海洋觀測艦,負責海洋資料蒐集;此外,未來還將配備8艘柴油動力潛水艇以及具指揮平台能力的“吉德”艦。
 
【紫荊專稿】李夜雨:台軍實力大掃描
1月2日,台灣軍方一架美國引進的UH-60M黑鷹直升機墜毀烏來山區,造成包括“參謀總長”沈一鳴等8人死亡,5人受傷
 
台軍開始量產“沱江”艦。2019年5月24日,台“迅海計劃”的首艘(量產型)自行研製的高速隱形導彈護衛艦“沱江”號開工,預計2026年左右全部服役。“沱江”艦是台海軍首艘隱形高速導彈護衛艦,可利用隱形和快速性能迅速接近目標,宣稱讓對方艦艇措手不及,號稱“艦艇殺手”。量產型“沱江”艦的防空火力是以“海劍-2”防空導彈搭配美制“密集陣”近防系統,而其反艦火力則主要由“雄風-2”和“雄風-3”反艦導彈構成。“沱江”艦航速超過30節,搭載8枚“雄風-2”導彈、4枚“雄風-3”導彈和16枚“海劍-2”導彈。據台海軍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雄風3”飛行速度2馬赫,最大射程150公里。
 
台軍主力戰艦的防空能力普遍較弱。台灣兩款主力巡防艦分別是“成功”級艦(台“中船”公司仿製美“佩里級”艦承建)與“康定”級艦(法制“拉法耶”艦)。前者系統、裝備更先進,但只配有一具Mk 13單臂發射器,導彈發射後需8秒完成再裝填,加上只有兩具照明雷達,最多只能在飽和攻擊中連射4枚導彈攻擊2個目標,其餘得靠方陣快炮與電戰系統進行終端硬/軟殺;後者具抗核生化攻擊能力,但防空力量十分薄弱。“基隆”級驅逐艦是目前台海軍防空能力最強的軍艦,其在美軍服役時曾進行過“新威脅升級”(NTU)工程提升抗飽和能力,提升雷達與射控系統的同時接戰數目,但受限於導彈只能從兩具Mk 26雙臂發射器發射,連射速度雖提升為“成功”級的4倍,但仍不如前後安裝兩座垂直發射系統的神盾艦。
 
台海軍現役水面艦均缺乏垂直發射系統,在對抗飽和攻擊戰術上出現戰力空隙。為此,台軍籌劃為軍艦研發導彈垂發射系統,用以彌補這一空隙。2020年2月26日,台海軍在“高雄”號登陸艦海上導彈測試平台,首次完成由Mk 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海弓-3”防空導彈的飛行導控測試,迅聯戰鬥系統中防空導彈的第一階段測試完成,後續台海軍還將進行多次作戰測評。未來台海軍若能將此垂直發射系統整合到下一代戰艦上,將大幅提升水面艦隊的作戰能力,尤其提升對抗飽和戰術的能力。
 
除“海弓-3”外,台“防務”主管部門也下令“中山科學研究院”就其研製的“海劍-2”導彈及“海劍羚”導彈系統在2020年內登上“高雄”艦進行“全系統初期作戰評測”。“海劍-2”導彈在2017年6月測試中曾出現導彈點火後訊號異常、無法脫離發射架、導彈中途導引訊號受干擾等未達預期的問題,2018年底宣稱找出解決方法,並於2019年在“高雄”艦的Mk 41垂直發射系統首次進行海上全系統初期作戰評測。另外,據台海軍公布的資訊顯示,“海劍羚”導彈系統係全自動化艦載近程防空、反導彈系統,可連續發射多枚導彈,攔截不同方向來襲的大量目標,包括導彈、直升機、戰機及無人機等。
 
空軍基本實現
“戰管自動化、制空權整體化”
 
多年來,台空軍的主力戰機主要包括F-16、“幻影”2000-5、IDF等型第三代戰機和F-5E第二代戰機,並使用“雄風-Ⅰ、Ⅱ”型、“天劍-Ⅱ”以及“小牛”型等導彈。“天劍-Ⅱ”射程為60公里,最大速度為4馬赫,增程型“天劍Ⅱ”型導彈的各項驗證也已完成,射程可達100公里,最大射速也提升為6馬赫。台 空軍對防空基本要求是:“幻影”2000-5戰鬥機主要負責防空;F-16戰鬥機主要負責第二道空防;本地製造的戰鬥機主要提供第三道支援。
 
為提高“空中指揮能力”,台空軍還引進美制E-2K預警機。台空軍還從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採購20架C-130H大力神中型運輸機,用以加強機動作戰能力。此外,台空軍還先後向美國採購了9套“勝利女神”導彈、20套“鷹式”導彈、33具“樅樹”地空導彈、35枚“魚叉”導彈,以及“響尾蛇”空空導彈、“毒刺”地空導彈等各種機載、艦載、車載、岸射型導彈,向法國採購550套“西北風”肩射型防空導彈。
 
完成反潛機升級換代。2017年12月,在屏東空軍基地舉行了P-3C型反潛機成軍典禮,服役超過40年的S-2T型反潛機則同日退役,這意味著台島內的反潛戰力正式完成了升級換代。P-3C蒐集的反潛信息,與“佩里”艦的SQQ-89綜合反潛系統一樣,都可以快速傳送到美軍的數據庫資訊鏈上。台軍12架P-3C駐紮屏東,將大大強化對南海區域的反潛能力。以P-3C的作戰半徑估算,台軍未來在太平島海域將擁有超過6小時的反潛作戰能力。
 
“鳳展專案”升級F-16A/B計劃。2012年,台耗費38億美元巨資,通過代號為“鳳展專案”的升級計劃,將現役的142架F-16A/B Block 20戰機升級為F-16V,並通過“鳳展專案”計劃增購66架新型的F-16C/D Block 70戰機。台軍有15架F-16A/B戰機留在美國擔任訓練任務,實際在台的有127架(現為125架),分別服役於嘉義的第四聯隊和花蓮的第五聯隊。本次升級計劃中,前兩架由F-16原廠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美國改造,剩下的均由漢翔公司在台灣執行。2018年台灣漢翔公司按計劃將4架升級過的F-16戰機交付給了台空軍。F-16V戰機作為F-16家族最新成員,最顯著標誌是採用了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這是第四代戰鬥力的標配。另外,F-16V戰機的火控系統計算機進行了升級,戰機座艙資訊化程度有所提高,發動機也有改進,這些技術升級讓F-16V很多方面接近四代戰機的水準。
 
【紫荊專稿】李夜雨:台軍實力大掃描
圖為台灣海軍“基隆”級艦左營艦
 
2019年5月28日,台軍“漢光35號”軍演進入第二天,上演的重頭戲是“彰化戰備道起降”。台軍1架F-16V雙座型戰機參加了在彰化戰備跑道的起降演練任務。這款6811號F-16V戰機是台灣“本土組裝”的首批4架先導型F-16V之一,號稱台軍性能最強的新型戰機,首次公開亮相就進行了公路起降。這架隸屬於台軍嘉義基地第四聯隊21作戰/換裝訓練隊的F-16V戰機,在起降階段還掛上了“魚叉”訓練彈。除了F-16V戰機以外,台軍幻影2000、IDF戰鬥機及E-2K預警機也在彰化戰備跑道進行了起降、加油補彈演練。當年8月,美國國務院宣布了8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包括66架F-16V型戰鬥機、配套設備和彈藥。
 
啟動“聯翔操演”例行性季度演訓。2020年5月20日,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開啟第二任期。24日清晨,台“防務部門”就啟動俗稱“聯翔操演”的“聯合防空作戰訓練”,採取“實兵不實彈”的模式,模擬所謂的“敵人”攻擊台重要陣地。此次演練最引人注意的是,剛完成升級的F-16V戰鬥機參與了攔截假想敵的訓練課目。駐守於花蓮空軍基地的八架F-16戰鬥機於24日清晨五點半左右接獲命令,隨即緊急起飛。另外,台海軍也出動各型軍艦在各海域部署,演練軍艦包括“吉德”級、“成功”級和“康定”級;台陸軍各作戰區則配合台空軍基地外圍,出動了35MM高射砲、AIM- 7F“麻雀”導彈等防空火力。
 
台軍新成立的“資通電軍”
 
台軍認為,“未來台海戰爭對資訊電子的依賴程度,將遠遠超過地面、海上、空中之作戰,奪取資電優勢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基礎。”為提升資訊作戰能力,確保資訊安全,2017年6月29日,台軍正式成立“資通電軍指揮部”,直屬“國防部”參謀本部,首任指揮官由馬英漢擔任。蔡英文宣稱,“資通電軍指揮部的成軍,代表台軍軍力將全面性地進入資訊作戰的時代”,雖有誇大之處,但對未來海峽兩岸走向無疑會產生很大影響。
 
為加強對海岸的偵察、預警,台軍把提高偵察能力作為裝備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台軍習慣用“資訊、通訊、網路、數位元”來表示“資訊、通信、網絡和數字”,因此“資通電軍”即為“資訊、通訊、電子戰軍”,是台軍實施聯合資電作戰的專業力量。該力量以前分散在參謀本部資電作戰指揮部、電訊發展室和各軍種當中,這次為了強化網絡戰力量而獨立成軍,體現出台軍建設的鮮明動向。近年來,一批如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脈衝多普勒雷達、光電瞄準儀、指揮儀和彈道計算機等先進的偵察設備先後裝備部隊,防空作戰指揮管制系統實現電子化、自動化,空軍作戰中心可通過自動化指揮系統,直接對飛機、導彈、高炮進行指揮和控制,海軍主要作戰艦隻裝備的射控系統、地面炮兵部隊裝備的鐳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等先進的火控系統,使各種導彈、火炮對目標的反應時間大為縮短,射擊精度明顯提高。為加強對空、海岸的防禦能力,台軍通過外購、仿製和自行研製等各種途徑積極發展制導武器,至今已裝備了16種20餘個型號的導彈,實現了防空、反艦和反裝甲武器的導彈化,並不斷陸續引進和研製一批新型導彈,已基本建成了以台島為中心,由飛機、地空導彈和高炮組成的聯合防空體系。
 
台軍己接近完成新一代戰力提升
 
特朗普上台以來,將中國列為美國最大競爭對手,中美關係進入“大國競爭時代”。與此同時,美國在對華戰略和政策上大打台灣牌,圖謀把台灣這枚棋子用到“極致”,為此全面加大“支持”台灣的力度,美台關係特別是美台軍事合作出現了重大變化。
 
美國通過對台軍售,己接近完成台軍新一代戰力提升。近年來,特朗普政府展開了新一輪密集的對台軍售:除了幫助台灣升級1992年老布什時期售台的150架(現僅剩142架)F-16戰機,特朗普又於2019年宣布售台66架F-16V戰機,預計2023年開始交付,2026年交付完成,屆時台灣的F-16V戰機將達到200餘架。之前,美國批准售台108輛號稱“地表最強戰車”的M1A2坦克。台海軍方面,早前美國售台的4艘“佩里”護衛艦經美國升級後,己於2018年年中成軍。另外,針對台灣所謂“國艦國造”中的潛艇計劃,美國己批准向台出售“紅區”設備。可以看出,通過軍售美國正在幫助台灣實現新一輪的戰力提升,這也正是蔡英文當局上台以來所謂的新“國防”戰略、叫囂“以武拒統”的“底氣”。
 
對台軍售步步升級。特朗普執政以來已經批准了5次對台軍售案,總價約125億美元,數量上超過了奧巴馬八年執政時期的4次,總價上已接近奧巴馬政府約142億美元的軍售。其中,2019年就通過了三次。無論是數量還是在軍售內容上都創下新高,且呈現出以往不同的新特點。目前的五次軍售中,前三次主要是與後勤服務有關,近兩次則以坦克和戰鬥機為主。特別是最近一次出售的F-16V戰機是自1992年以來,美國首次向台灣出售的大型戰鬥機。同時,特朗普政府通過的涉台法案中,幾乎每個法案都會提到要加強對台軍售,甚至要求對台軍售常態化,形成以法案促進對台軍售的模式。
 
2020年5月20日當天,美國政府批准向台灣出口18枚Mk-48 Mod 6 AT重型魚雷。美國選在這個特殊時間點宣布軍售,政治挑釁的意味暴露無遺,在型號選擇上非常耐人尋味。Mk-48是威力巨大的武器,用台灣海軍的海龍、海虎兩艘潛艇來發射,將對解放軍水面艦艇產生一定的威脅。
 
雖然台軍己接近完成新一代戰力提升,但台灣軍力與大陸軍力相差懸殊的事實人盡皆知。最近十多年來,大陸解放軍的軍力已經得到突飛猛進,而台灣卻幾乎全部仰賴美國的軍售以提高其軍力,還不能買到美軍頂尖的新型武器,因此兩岸軍隊的實力和戰力對比一目了然。【紫荊專稿】李夜雨:台軍實力大掃描
 
(作者係國防大學教授)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7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林知懷、邸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