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記國際知名計量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
他是16歲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神童”,是“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第一個深度參與中國改革的經濟學家”,他曾親身參與並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他是劉遵義。半個多世紀來,劉遵義教授不知作了多少次對世界及中國經濟問題的預測,每一次均“神機妙算”般言中了,他所提的建設性方案,幫助政府在關鍵之時闖過難關、化險為夷。
文|香港 陳恆
劉遵義在2017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說
國際知名計量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在年少時就有“神童”之美名。1961年,年僅16歲的他獲香港會考狀元,跳級入讀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開始修讀的是工程學,後改為物理學,不久發覺物理學要研究看不見的微小粒子,過於抽象,進而改修能直接有助於人的、經世濟民的經濟學。即使這樣頻繁地換專業,他還是於1964年提早一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物理學和經濟學兩個學位,真是妥妥的學霸。
1966年,21歲的他尚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讀經濟學博士,便已獲聘斯坦福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從此在斯坦福任教長達40年,其間,32歲晉升教授,長時間擔任斯坦福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國際、政府機構和商業界擔任過許多職務,曾是美國能源部、美國聯邦儲備局、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蘭德(RAND)公司、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美國花旗銀行、中國銀行和其它大量公共和私人機構的顧問。2004年,他返回香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六任校長,2010年離任後出任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至2014年離任。2008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2010年獲增補為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現係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劉遵義教授治學嚴謹,貢獻超凡,聲望崇高。他涉獵經濟學的大部分研究領域,精擅於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研究。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在1966年即設計出“第一個中國經濟計量模型”,並持續修訂更新運用至今,在世界經濟學術界佔據重要地位。這一模型可應用於經濟結構分析、經濟預測、政策評價、檢驗與發展經濟理論。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劉遵義教授作為美國經濟學會代表團成員,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訪華的10位美國經濟學家之一,回到他於2歲時離開的祖國,與中央最高經濟決策者交流。他當時敏銳地發現,儘管街頭所有人都穿著一樣顏色的藍布外衣,然而,已經掩藏不住藍外套裡面自己做的漂亮衣服了,他預測中國經濟將會得到持續穩定地增長。他列舉了生產、國民生產總值、勞動力、投資、積累、外貿等方面的6個板塊,綜合概括了中國的經濟模型,為預測中國經濟前景提供了一個基準參照。從此他成為中央最高決策層所倚重的智囊,親身參與並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學界認為,劉遵義教授作為“第一個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第一個深度參與中國改革的經濟學家”,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熱門人選。
劉遵義與夫人劉麥嘉軒
我是經濟學的門外漢,但聽劉遵義教授分析經濟問題時,總能感到撥雲見日、如沐春風。有一次,我向劉教授的夫人劉麥嘉軒女士提及,希望她幫助推薦一部非專業人士也能讀懂的著作。令我十分感動的是,三天後即收到劉遵義教授親筆簽名的兩部新著及一些論文。其中,一部是劉遵義教授與日本池田大作先生對談實錄《塑造嶄新的國際社會——探索二十一世紀的和平、經濟與教育》(2015年版),另一部是《天塌不下來——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2019年版)。前一部是熱點話題透視兼史詩式的人生歷程回顧,後一部是全球矚目的中美貿易戰的理性剖析。這兩部著作儘管有不少學術術語,但也易讀易懂,不知不覺已經讀完。開卷有益,掩卷細品,最令人回味的是劉遵義教授精確的預測與務實的建言。回望這半個多世紀來,劉遵義教授不知作了多少次對世界及中國經濟問題的預測,每一次均“神機妙算”般言中了,他所提的建設性方案,幫助政府在關鍵之時闖過難關、化險為夷。
精確的預測
劉遵義教授善於在紛繁蕪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洞察大勢,以科學嚴謹的學理剖析問題的主要矛盾,以一絲不苟的態度歸納和演繹,精準預測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態勢及潛藏危機,能果斷作出預警並提供解決方案,為決策者所倚重,也贏得世人敬佩。
早在1979年,劉遵義教授基於自己建立的“第一個中國計量經濟模型”,結合實地考察,對中國內地的經濟增長率作出過一個預測:只要我國處於長期穩定的國際政治環境中,並堅定不移地執行經濟改革政策,到2020年會長期保持在8%左右的增長率。他的理想預測已被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完美驗證了——1978年到2018年,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是9.5%。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和《東亞是否會有一個新的墨西哥》等論文中,首先提出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中的缺陷,如經濟增長主要依賴高投入、缺乏技術進步等問題,及對亞洲經濟的可能影響,他的一些假說在後來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到了證實。他在1995年就預測到亞洲金融危機將出現,並作出警告將影響到韓國、泰國等經濟體。香港回歸祖國之前,他是當時少數預測香港能在1997年平穩過渡的經濟學家之一。
2007年初,劉遵義教授預測到市場錯誤評估了垃圾債券的風險,導致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有限公司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2010年,他預測到東亞經濟體對彼此貨幣無信心,惟對人民幣信心逐漸加強,故未來該經濟體貿易將逐步以人民幣作為報價單位,他預測人民幣趨向國際化,“人民幣自由兌換或需時五年”。2014年,他預測現時香港仍擁有資本自由流動及貨幣自由兌換的優勢,但這優勢可能會在2020年之前消失。
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後,劉遵義教授準確預告中美將達成首階段協議,他認為中美貿易戰雙方談判最好的結果是轉為長期戰,拖下去也沒關係。據他的研究估算,高關稅對中國內地2019年GDP年增率的最大衝擊是1.2個百分點,縱使內地對美國的出口全部停擺,約莫會發生2.4個百分點的衝擊。對此,“中國官方只要把沒做的事,拿出來做”,“天塌不下來”。

劉遵義教授還預測中國內地經濟的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將會在2030年前後與美國看齊,但從人均水平來說仍會遠遠落後,恐怕直至21世紀末才能真正與美國並駕齊驅。我曾請教劉遵義教授,中美對峙態勢大致會於什麼時間結束。他預計要在中國GDP總量超過美國的十年後,美國居於老二的地位,並沒有感到有來自中國的威脅,才會打消顧慮,停止對峙。
不僅在經濟領域,在社會公共衛生領域,劉遵義教授也實現多次精準預測。2003年3月,他根據2002年12月廣東首例SARS被發現以後新確診病例的數量,以及考慮當時所採取的隔離和檢疫措施,他成功預測疫情將在2003年6月份結束。2020年2月初,他成功預測內地新冠肺炎疫情最遲3月底基本結束,實際上武漢於3月18日全市新增病例變0,新增疑似病例清0,實現雙清零。當前,全球正暴發疫情,劉遵義教授說,“目前沒有人需要更多麻煩”,預計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戰不會惡化下去,疫情過後,雙方也不會重燃戰火。因此,中美未來對抗的焦點不會是貿易,而是科技領域。他認為,未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應該把注意力從應用轉移到基礎研究上。
務實的建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