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記國際知名計量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


他是16歲考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神童”,是“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第一個深度參與中國改革的經濟學家”,他曾親身參與並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他是劉遵義。半個多世紀來,劉遵義教授不知作了多少次對世界及中國經濟問題的預測,每一次均“神機妙算”般言中了,他所提的建設性方案,幫助政府在關鍵之時闖過難關、化險為夷。

|香港 陳恆

【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劉遵義在2017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說


國際知名計量經濟學家劉遵義教授在年少時就有“神童”之美名。1961年,年僅16歲的他獲香港會考狀元,跳級入讀美國斯坦福大學,一開始修讀的是工程學,後改為物理學,不久發覺物理學要研究看不見的微小粒子,過於抽象,進而改修能直接有助於人的、經世濟民的經濟學。即使這樣頻繁地換專業,他還是於1964年提早一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物理學和經濟學兩個學位,真是妥妥的學霸。


1966年,21歲的他尚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讀經濟學博士,便已獲聘斯坦福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從此在斯坦福任教長達40年,其間,32歲晉升教授,長時間擔任斯坦福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國際、政府機構和商業界擔任過許多職務,曾是美國能源部、美國聯邦儲備局、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蘭德(RAND)公司、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美國花旗銀行、中國銀行和其它大量公共和私人機構的顧問。2004年,他返回香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六任校長,2010年離任後出任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至2014年離任。2008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2010年獲增補為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現係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劉遵義教授治學嚴謹,貢獻超凡,聲望崇高。他涉獵經濟學的大部分研究領域,精擅於經濟發展、經濟增長,以及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研究。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在1966年即設計出“第一個中國經濟計量模型”,並持續修訂更新運用至今,在世界經濟學術界佔據重要地位。這一模型可應用於經濟結構分析、經濟預測、政策評價、檢驗與發展經濟理論。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劉遵義教授作為美國經濟學會代表團成員,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訪華的10位美國經濟學家之一,回到他於2歲時離開的祖國,與中央最高經濟決策者交流。他當時敏銳地發現,儘管街頭所有人都穿著一樣顏色的藍布外衣,然而,已經掩藏不住藍外套裡面自己做的漂亮衣服了,他預測中國經濟將會得到持續穩定地增長。他列舉了生產、國民生產總值、勞動力、投資、積累、外貿等方面的6個板塊,綜合概括了中國的經濟模型,為預測中國經濟前景提供了一個基準參照。從此他成為中央最高決策層所倚重的智囊,親身參與並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學界認為,劉遵義教授作為“第一個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第一個深度參與中國改革的經濟學家”,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熱門人選。


【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劉遵義與夫人劉麥嘉軒


我是經濟學的門外漢,但聽劉遵義教授分析經濟問題時,總能感到撥雲見日、如沐春風。有一次,我向劉教授的夫人劉麥嘉軒女士提及,希望她幫助推薦一部非專業人士也能讀懂的著作。令我十分感動的是,三天後即收到劉遵義教授親筆簽名的兩部新著及一些論文。其中,一部是劉遵義教授與日本池田大作先生對談實錄《塑造嶄新的國際社會——探索二十一世紀的和平、經濟與教育》(2015年版),另一部是《天塌不下來——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2019年版)。前一部是熱點話題透視兼史詩式的人生歷程回顧,後一部是全球矚目的中美貿易戰的理性剖析。這兩部著作儘管有不少學術術語,但也易讀易懂,不知不覺已經讀完。開卷有益,掩卷細品,最令人回味的是劉遵義教授精確的預測與務實的建言。回望這半個多世紀來,劉遵義教授不知作了多少次對世界及中國經濟問題的預測,每一次均“神機妙算”般言中了,他所提的建設性方案,幫助政府在關鍵之時闖過難關、化險為夷。

 

精確的預測


劉遵義教授善於在紛繁蕪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洞察大勢,以科學嚴謹的學理剖析問題的主要矛盾,以一絲不苟的態度歸納和演繹,精準預測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態勢及潛藏危機,能果斷作出預警並提供解決方案,為決策者所倚重,也贏得世人敬佩。


早在1979年,劉遵義教授基於自己建立的“第一個中國計量經濟模型”,結合實地考察,對中國內地的經濟增長率作出過一個預測:只要我國處於長期穩定的國際政治環境中,並堅定不移地執行經濟改革政策,到2020年會長期保持在8%左右的增長率。他的理想預測已被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完美驗證了——1978年到2018年,中國的GDP年均增長率是9.5%。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和《東亞是否會有一個新的墨西哥》等論文中,首先提出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中的缺陷,如經濟增長主要依賴高投入、缺乏技術進步等問題,及對亞洲經濟的可能影響,他的一些假說在後來的亞洲金融危機中得到了證實。他在1995年就預測到亞洲金融危機將出現,並作出警告將影響到韓國、泰國等經濟體。香港回歸祖國之前,他是當時少數預測香港能在1997年平穩過渡的經濟學家之一。


2007年初,劉遵義教授預測到市場錯誤評估了垃圾債券的風險,導致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有限公司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2010年,他預測到東亞經濟體對彼此貨幣無信心,惟對人民幣信心逐漸加強,故未來該經濟體貿易將逐步以人民幣作為報價單位,他預測人民幣趨向國際化,“人民幣自由兌換或需時五年”。2014年,他預測現時香港仍擁有資本自由流動及貨幣自由兌換的優勢,但這優勢可能會在2020年之前消失。


2018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後,劉遵義教授準確預告中美將達成首階段協議,他認為中美貿易戰雙方談判最好的結果是轉為長期戰,拖下去也沒關係。據他的研究估算,高關稅對中國內地2019年GDP年增率的最大衝擊是1.2個百分點,縱使內地對美國的出口全部停擺,約莫會發生2.4個百分點的衝擊。對此,“中國官方只要把沒做的事,拿出來做”,“天塌不下來”。


【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2019年7月10日,“中美經貿關係:現狀與前景”國際論壇在香港舉行。香港中文大學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會主席劉遵義(右二),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左二),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左一)及中美交流基金會總幹事黃德蔭(右一)於論壇結束後與傳媒見面(圖:中新社)


劉遵義教授還預測中國內地經濟的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將會在2030年前後與美國看齊,但從人均水平來說仍會遠遠落後,恐怕直至21世紀末才能真正與美國並駕齊驅。我曾請教劉遵義教授,中美對峙態勢大致會於什麼時間結束。他預計要在中國GDP總量超過美國的十年後,美國居於老二的地位,並沒有感到有來自中國的威脅,才會打消顧慮,停止對峙。


不僅在經濟領域,在社會公共衛生領域,劉遵義教授也實現多次精準預測。2003年3月,他根據2002年12月廣東首例SARS被發現以後新確診病例的數量,以及考慮當時所採取的隔離和檢疫措施,他成功預測疫情將在2003年6月份結束。2020年2月初,他成功預測內地新冠肺炎疫情最遲3月底基本結束,實際上武漢於3月18日全市新增病例變0,新增疑似病例清0,實現雙清零。當前,全球正暴發疫情,劉遵義教授說,“目前沒有人需要更多麻煩”,預計中國和美國的貿易戰不會惡化下去,疫情過後,雙方也不會重燃戰火。因此,中美未來對抗的焦點不會是貿易,而是科技領域。他認為,未來中國的科技發展應該把注意力從應用轉移到基礎研究上。

 

務實的建言


劉遵義教授認為亞洲的經濟問題要靠亞洲人自己解決。他在對東南亞和中國經濟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了很多令人信服的研究結論,並提出了許多極為可行的政策性建議,在國際經濟學界贏得了崇高的尊重。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劉遵義教授多次向中央決策最高層就宏觀政策、貨幣政策、社保計劃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議。1988年,突然合併價格引起了通貨膨脹,情況危急,他建議推行保值儲蓄存款政策,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負責人採納他的建議,化解了搶購與銀行擠兌危機。1993年,他向時任副總理朱鎔基提出央行利用外匯儲備實行外匯調節市場操作的建議,並向時任中國銀行副行長的周小川建議在外匯並軌時實行強制結匯,為中國應對後來的貨幣危機打下基礎。1994年初,他應周小川和時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的樓繼偉的財稅體制改革課題組的邀請,研究中國的經濟形勢和改革措施與步驟,他建議以提高銀行存款利率、制定指數化的利率機制來從根本上控制通貨膨脹。後來,中央政府逐步提高了銀行存貸利率,減少了貨幣供應,3年之後終於安全度過了那次危機。1997年,東亞貨幣危機爆發,他建議人民幣維持穩定,不必貶值,均被中央政府所採納。
2000年,劉遵義教授就中國加入WTO後面對的問題發表了務實、新銳的看法,認為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對中國企業基本沒有壞處,只要嚴禁他們搞壟斷。即使不加入WTO,中國企業也會形成激烈的淘汰,不要把這筆賬單獨地算在WTO或外國公司身上。2005年,他就中國經濟增長源泉指出“在傳統的發展方式中,‘流汗多於用腦’;而在新形勢下,應加大‘用腦’的比重”,建議從增加科研經費、打造品牌效應等方面出發,通過技術層面來增加產品的價值。2011年,他認為中國不能也不需要再依賴對歐美的出口,建議“中國要大幅降低關稅增加進口,以抑制通脹”。2019年,他認為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整體是可控的,對於中國而言,一個很大的風險是被世界孤立、被世界排除在外、被包括投資和貿易在內的多邊秩序排除在外,他建議“不管有沒有貿易戰,中國應該進一步開放”。

面對近年來,許多香港青年對自己的前途不樂觀,劉遵義教授的建議是:“如果青年有大志,便應考慮北上”,正如19世紀雄心萬丈的美國青年響應“年輕人,向西走”。

【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2019年1月30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遵義獲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授予“外交之友”稱號,以表彰其長期以來為國家外交和涉港外交做出的傑出貢獻(圖:中新社)

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Dwight H.Perkins說,劉遵義教授是當今世界最出色的經濟學家之一。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A. Michael Spence說,劉遵義教授對中美兩大經濟巨頭的理解深度無人可及。池田大作先生稱讚劉遵義教授對世界經濟潮流發表中肯的策略性意見。國際創價學會第二任會長戶田城聖先生曾說,“一個人如不能牢牢掌握經濟學,便不能成就大事,也不能成為一流的領導”。經濟學意義在於讓人們賢明地經營“善的生活”所需的智慧,“經濟學也是為了追求人類的幸福”。劉遵義教授以經濟學的精湛研究及卓越成就,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國際經濟社會秩序更加穩健,作出了獨特的、無可匹敵的貢獻。
 
只為天下憂

劉遵義教授出身名門,外祖父是“民國四大書法家”的“一代草聖”于右任,祖父劉侯武曾擔任兩廣監察使。他於1944年出生於貴州遵義,外祖父為其取名“遵義”,其意出自《尚書》“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他少年時內心躍動著“希望的力量”,對知識十分好奇;青年時學習勤力,煉就了對學術的忠誠。他認為自己的重要性格形成於香港,學術思想發端於香港的自由與包容,香港一方面保留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給人一種開放的感覺。傳統就是力量,開放就會發展。

劉遵義教授是一位質樸真誠的人,他臉上永遠掛著“遵義式”的微微笑,真是“大人者不失赤子之真”。在他太太劉麥嘉軒女士的心目中,他是溫柔有智慧、見解傑出、心胸廣闊、為人厚道、完全可信賴的人。他也是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腦子裡裝滿生活的“小確幸”。如,他憶及外祖父的形象不是一個政治人物,而是外祖父的簡樸自律,比如喜愛簡單的食物,例如麵,只穿著布製的衣服和鞋子,每天都練習書法,沒有閒錢等等。憶及母親就想起她教導“最後離開房間的人,一定要記得關燈”。憶及父親對他的教誨是“對待朋友應要多付出一點,僅僅做正確和合法的事亦不足夠,我們應該嘗試做更多事來幫助朋友”。憶及中學的師長是他們曾說他“雖然頑皮搗蛋,但並非不可救藥”。他最愛中國古典小說《七俠五義》,從《三國志》中學習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也是一位“金庸迷”。

劉遵義教授淡泊名利,卻心繫社會,憂國憂民憂天下。他寫的一首詩“隨緣不隨俗,無求亦有求。功名若塵土,只為天下憂”正是他經世濟民的精神寫照。也正是這樣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的心境,使他能以豁達的精神潛心於經濟社會的研究,並以務實的建言無私地奉獻給國家和社會。【紫荊專稿】第一位為中國創建計量經濟模型的人

(作者係中央政府駐港機構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7月號

紫荊專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編:莫潔瑩、李博揚
編輯:林知懷、邸倩

一鍵下單,訂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