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加速釋放產業變革與科技創新的巨大潜能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正在生成。然而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却把人類重新拖回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危機。在此情形之下,“新基建”正加速釋放產業變革與科技創新的巨大潜能。“新基建”利當前、惠長遠,其所蘊含的新動能、新技術、新業態將引航中國經濟、人類社會開拓一片前所未有的廣闊藍海。
文|北京 叢為民

4月30日,中國移動在珠穆朗瑪峰海拔6,500米前進營地的5G基站投入使用,這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5G基站(圖:新華社)
“新基建”激活經濟發展新動能
今年1月3日,開年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確定促進製造業穩增長的措施時提出,“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台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隨後,在2月14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和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新基建”都是高頻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從官方報道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基建”也十分重視,他在今年的地方考察中多次提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一詞。在浙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陝西,他表示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在山西,總書記又指出,大力加强科技創新,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
那麽,“新基建”究竟是什麽?中國為什麽要在當下加强“新基建”?
4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初步研究的基礎上對“新基建”首次作出了官方定義: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這意味著,“新基建”的本質仍屬於基礎設施範疇,而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大衆熟知的“老基建”素有“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之稱,另外還包括能源、通信、水利、房地產等等。
通常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礎設施是否完善,是其經濟是否能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這不僅因為基礎設施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而且因為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能帶來幾倍於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國民收入。
猶記得2008年,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及國內諸多因素造成的經濟下滑的巨大風險,中國政府推出了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投資計劃。適度超前的基建投資及時擴大內需、刺激消費,以投資拉動增長,不僅幫助中國快速擺脫了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而且成功釋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潜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15.6%。其中2014至2019年,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不斷上升,但自2018年起增速有所减緩。今年1至4月,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基礎設施投資同比下降11.8%。
短期來看,要消抵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以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雙重衝擊,亟需“新基建”作為重要投資“抓手”發揮逆周期調控的穩定器作用,托底支撑中國經濟企穩發展,從而實現穩投資、穩增長、穩就業的短期目標。
從長遠計,“新基建”是中國從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的助推器,是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和轉型升級的內核要求。因為“新基建”能够適應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能更好地支持創新、綠色環保和消費升級,為中國在下一次以數字化為支點的全球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創造基礎條件。“新基建”能進一步激活中國經濟的新動能,將對中國經濟中長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是持續照亮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之光。
總體看來,持續引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新基建”看似橫空出世,其實是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性布局,疫情只不過催化提速了“新基建”的建設步伐。
早在2018年12月,“新基建”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被首次提出。2019年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和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都對加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做出了政策性指引。而從今年4月2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會議內容中可以看出,中央已經高屋建瓴地開啟“新基建”實質性部署,“一批重大項目”準備啟動。
“新基建”創新產業升級新業態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以基礎設施的更新迭代為基礎的。如今,伴隨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徵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奔涌而來,亟需一套完整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作為支撑。“新基建”的興起,將為人類構築起一個前所未有的萬物互聯智能世界。
對比來看,在傳統工業社會中,生產工具是蒸汽機、電力機和內燃機,生產資料是礦石等能源,人力是主要生產力。而在“新基建”之上搭建起的智能世界中,生產工具是5G、雲計算、AI,生產資料變成了數據,算力將是第一生產力。
再細分一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又把“新基建”概括為三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撑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築牢“新基建”,則有了實現產業創新升級的現實基礎,將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重構產業鏈上的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從而催生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除了直接帶動經濟增長外,“新基建”之於世界的改造和重構還將同時對城市管理、人民生活和國家治理產生深遠影響。
就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數據“健康碼”、AI智能工廠、5G雲辦公、VR雲旅遊等技術創新層出不窮,為全國抗疫發揮了積極助益。還不止於此,基於“新基建”而誕生的新場景、新業態已經開始悄然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將不斷造福於人。
在北京,隨著居家養老服務的推行,一些社區給獨居老人家中裝上了智能燈、電動窗簾、智能插座等。老人若是行動不便,只需與智能音箱語音互動,就可以實現“不動手”開關電燈、開合窗簾、調節空調溫度。
在上海,由上海嘉定汽車城EV-AI智行港和上海市充換電設施公共數據採集與監測平台“聯聯充電”合作打造的標準充電示範站,車主只需將新能源汽車開到充電樁泊位,系統就會自動降下地鎖供車輛停放。車主給車輛插上充電槍後,只需手機掃描充電樁的二維碼就可為車輛快速充電。充電完成後,也是在手機上電子支付費用。整個泊車充電流程完全實現智能自助式服務。
在海南,海口市交警聯合阿里巴巴技術團隊,通過數據資源分析、人工智能配置開發了“AI信號燈”。這些紅綠燈的智能之處在於,它們可以根據路口車流量實時調整放行時長,從而有效緩解了當地的交通擁堵問題。
在中石油的900口油井,利用雲計算和AI開發的勘探認知計算平台,實現了對油氣水層位的智能識別,平均時間縮短了70%。對油井工况的定量診斷和遠程實時在綫管理,使異常工况診斷準確率達到了90%以上,减少了20%作業維護費用,提高生產時率 2%。
在蒙牛集團的近千家牧場,超過100萬頭牛全部通過物聯網設備實現“雲端”連接。在這一數字平台,一頭奶牛吃了多少、是否患上疾病、產奶量是多少……這些數據指標都將實時“上雲”,以此實現對奶牛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監控。
可以看到,“新基建”“一業帶百業”的強調大潜能正在逐漸釋放:它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效能,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感測、分析、整合城市核心運行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實現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等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它可以幫助製造工廠實現多維度、細粒度的數據採集和分析、決策,達到人力所不能及的柔性;它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獲取土壤、作物、空氣等農業基礎信息,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精準測量和精細管理;它可以通過人、車、路、雲之間的數據互通,實現智能交通、智能駕駛、智能汽車等功能,從而重塑人們的交通出行體驗;它可以利用各種智能技術,整合社區現有的各類服務資源,為社區群衆提供政務、商務、娛樂、教育、醫護及生活互助等服務,有助開創社區管理新模式。
加強“新基建”需要新思維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製造業大國和基礎設施大國,中國的基建存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基礎設施存量、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據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經濟類基建質量評分為77.9(百分制),在141個經濟體中排名第28位。
有別於傳統基建的建設路徑,“新基建”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與實踐,無任何模式可循。首先,“新基建”的建設和運營會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傳統界限,比如位於貴州大山深處的大數據中心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服務全球每一個角落。這意味著“新基建”的“乘數效應”比傳統基建更為可觀。以“5G”為例,工信部估算1個單位的5G建設投資可以拉動6個單位的經濟增長。此外,不像傳統基建的即建即用,要使“新基建”真正上崗服務社會,還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間來培養人們對它的消費需求和使用慣性。
“新基建”種種之“新”都在啟示人們,加強“新基建”需要新思維。不僅要給傳統基建“補短板”,還需要在謀篇布局上適度超前。當然,“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並非互斥關係,也不會完全“以新代舊”,在未來兩者將形成互為補充、相互支撑式發展。
筆者認為,下一步規劃和發展“新基建”需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發展“新基建”不可急功冒進,謹防一哄而上、大水漫灌。當前,“新基建”的市場需求仍在培育之中,而“新基建”的相關軟硬件投入耗資巨大、更新迭代的頻率又高。若在還未踏穩立足點的情况下不顧現實地蜂擁而上,極易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導致產能過剩和債務危機。
第二,突破核心技術的科研攻關,掌握未來“新基建”標準制定的話語權。目前,中國雖在寬帶基礎和5G技術等方面全球領先,但是“新基建”關鍵技術的原創實力薄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AI底層算法、數據芯片和高端工業軟件等技術和設備的差距依然很大。作為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的風口,“新基建”在數據交換、網絡安全、開放模式、數據及產權歸屬等不同環節尚未明確制訂統一的標準和規範。中國若能在此處發力,不僅可以用標準引領“新基建”步入正軌式發展,而且有助儘早握牢國際話語權。
第三,推進政策支持,優化“新基建”的軟環境。比如,在財政、稅務和金融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提升企業參與“新基建”的積極性和獲得感。在土地、電力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和支持。在環保、能耗等環節,專門制定一批適應“新基建”路徑的審批和監督程序。
第四,擴大引入民間力量,發展多元化“新基建”建設主體。衆所周知,中國民間團隊包括阿里巴巴、華為等公司早已涉足“新基建”,並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實力和人才。因此,加強“新基建”在發揮好“國家隊”作用的同時,還應充分調動民間力量。同時可擴大引入民間資本,激發社會整體參與“新基建”的多元活力,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第五,注重“新基建”發展的普惠性,防止“數字鴻溝”帶來不平衡。由於中國各地區、各群體之間的發展基礎不同,“新基建”在建設的初步階段就應充分考慮其公共屬性,要注重普惠社會各個階層,避免出現如傳統互聯網發展造成的“數字鴻溝”。
縱觀當下,自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撑作用正在加快釋放。信息基礎設施取得跨越式發展和進步,高速光纖已覆蓋中國內地所有城市、鄉鎮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5G基站已開通超20萬個。融合基礎設施助推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更加清晰,信息技術積極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創新基礎設施有力支撑了科學技術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設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從中央的不斷表態到地方政府的積極跟進,“新基建”藍圖已經自上而下穩步鋪開。另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及了“新基建”。其中,上海明確出台了未來三年預計總投資約2,700億元的“新基建”行動方案,廣州也率先簽約了73個總投資規模約1,800億元的“新基建”項目。
放眼未來,伴隨產業變革與科技創新的深度融合推進,“新基建”的內涵、外延與賦能還將繼續拓展。究竟“新基建”會創造出一個怎樣的新世界,讓我們共同拭目以待。
(作者係國家部委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