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名33歲男子3月底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經治療後康復出院,於8月外游返港後再次確診。香港大學研究人員25日表示,這是全球首宗新冠病毒重複感染案例,顯示曾受感染人士並非終身免疫。
當地時間25日,針對香港出現新冠肺炎康復患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事件,世衛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表示,全球2300多萬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僅有此1例為康復後二次感染,並不常見。
香港出現全球首宗二次感染個案。一名33歲從事資訊科技工作的男患者(個案編號564)康復4個月後,早前出埠到西班牙返港接受檢測,發現再度確診。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經研究後,發現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基因排序有24個不同處,相信不是“復陽”個案,而是全球首宗重複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顯示康復者的抗體只短暫存在,不能一世免疫,康復後也應遵守流行病學控制措施,例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
最令團隊擔心是新冠病毒如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一樣,會持續在全球人群中存在。
當地時間25日,針對香港出現新冠肺炎康復患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事件,世衛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表示,全球2300多萬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僅有此1例為康復後二次感染,並不常見。
重要的是該案例對免疫反應意味著什麼,目前有很多研究正在跟蹤測量人體中的抗體水平,來瞭解天然免疫保護能夠持續的時間。
發言人表示,目前有很多研究正追蹤人體內的抗體水平,了解免疫能夠持續多久。
繼香港之後,比利時和荷蘭都有新型肺炎患者,出現二次感染。

比利時一名50多歲女患者3月首次確診,6月又證實感染不同的新型冠狀病毒毒株。
當地病毒學家說,女患者初次感染後抗體非常少,但仍能有效防止出現嚴重病情,又說未來幾星期可能會有更多二次感染病例,病毒不斷發生變異,對疫苗研發帶來挑戰。
荷蘭當局公布的二次感染病例,是一名長者,基因排序顯示,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不同。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通報,截至今日(26日)零時,香港新增24宗確診個案,全部屬於本地個案。至今香港個案累計4736宗,包括4735宗確診及1宗疑似個案。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26日)公布,24宗本地個案當中,14宗個案與之前確診個案有相關,當中6宗涉及家庭群組。另外10宗個案未知源頭。
特區政府本周五放寬部分防疫措施,惟本港確診數字反覆,被問今日全本地個案,有無條件放寬,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整體疫情趨勢已慢慢下降,但暫時未是受控,呼籲市民戴口罩、避免社交活動、聚餐等。
香港特區政府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將於9月1日展開,特設網頁已於昨日(25日)晚上出爐,市民本周六(29日)起可經網頁預約登記。
只要年滿6歲、無病徵的市民可以姓名、身份證號碼及手機號碼預約,再在時段內到指定社區檢測中心採集樣本,陰性檢測者大約3天會接到短訊通知,陽性者將收到衞生署電話通知。網頁未公布18區檢測中心位置,稱稍後公布。
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屬自願性質。除部分不適合進行檢測的人士外,所有沒有病徵並持有有效香港居民身份證的市民,可免費接受一次過新冠病毒檢測服務。計劃下周二(9月1日)正式開展,8月29日開始接受預約;為期7天,視乎進度延長最多7天。
市民按(網上預約)前往24小時預約系統,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碼/出生登記編號及本地流動電話號碼,並選擇社區檢測中心及時段(每30分鐘為一時段)。
完成預約後,市民會收到手機短訊確認預約日期和時間,並列有社區檢測中心名稱和參考編號。
全港18區社區檢測中心的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至晚上8時,當中有一小時會進行清潔和消毒。
已預約市民帶備身份證及手機短訊,於預約時段前往已選擇的社區檢測中心。工作人員會為已預約市民提供一個印有序號的樣本瓶及進行登記,然後由受過相關醫護訓練的人員為已預約市民採集鼻腔和咽喉合併拭子樣本。之後將會收到載有預約者的參考編號和樣本瓶序號的手機短訊,確認已完成登記。
據網頁資料,有3類市民不適合參加全民檢測,包括6歲以下兒童、咽喉曾經接受手術人士,及鼻腔曾經接受手術人士不適合參與是次檢測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