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快訊 趙南起親述抗美援朝經歷: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褒獎 2020 年 10 月 24 日 編者按: 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禦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2000年10月,《紫荊》雜誌記者在北京採訪了親歷抗美援朝的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趙南起,他向記者深情講述了那段不可磨滅的光榮歷史。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現將舊文再刊,回顧烽火戰場的崢嶸歲月,緬懷老一輩革命家和志願軍戰士,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激勵中華兒女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文|曉磊 (題詞: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鄭萬通) 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參戰部隊,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在志願軍東進的鐵流中,有一位年輕的朝鮮族軍人趙南起。赴朝後,他先後擔任志願軍總部作戰參謀,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計劃運輸科長等職務。他經歷了抗美援朝的全過程,並參加了戰後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和志願軍撤離的組織工作。直到一九五八年十月,才隨最後一批志願軍撤軍回國。 其後,他長期供職軍界,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一九九八年任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50年歲月嬗替,近日和這位老軍人談起半個世紀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他滿懷崇敬深情談到的第一個名字就是: 我們的司令員彭德懷 他說,在志願軍總部作戰處工作,親聞親見彭德懷的戰爭指揮藝術,感到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入朝之前,毛澤東和彭德懷曾判斷,美軍佔領平壤後,會停頓一段,因此決定,志願軍入朝後,先在北部組織防禦作戰,以後再轉入進攻。 但是,美軍佔領平壤之後,立即馬不停蹄地向北推進,並且速度極快,其先頭部隊距鴨綠江只有幾十里。志願軍已經無法按照原定部署實施防禦。毛澤東要求志願軍改取運動殲敵的方針。彭德懷司令員立即調整部署,決定在運動中各個殲滅北進之敵。他臨危受命,不畏強敵,親自深入敵處了解第一手情況,準確做出作戰決策。從一九五○年十月八日他開始組織戰役到十月二十五日打響出國第一仗,僅僅17天。 一九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志願軍與韓國軍隊遭遇,隨即展開激戰。抗美援朝戰爭由此拉開了帷幕。 志願軍的第一次戰役是在敵進我進的情況下發起的。當時的戰場形勢非常複雜,敵人是多路推進,以師甚至團、營為單位,各沿著一條公路,以坦克引導摩托化步兵北進,速度很快,氣焰也很囂張,而志願軍部隊是徒步行軍,為隱蔽戰役企圖,還要夜行晝伏,南進速度較慢。兩條腿跑過敵人的汽車輪子,那畢竟是小說、電影中的情節,具有特定的環境和條件。由於敵人行動迅速,所以我軍不僅預先部署的防禦計劃難以實施,而且隨後制訂的幾個作戰計劃都被迫取消。 那些天,志司(志願軍司令部)的氣氛十分緊張,來往電報像雪片一般。可彭總鎮定自若,他說:“我們到朝鮮來,都要做好犧牲的準備。仗打好了,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打砸了,我是志願軍司令員,首先要撤職查辦。我都50多歲了,打了一輩子仗,如果死在朝鮮,作一名國際主義烈士,無尚光榮。我們不能被敵人暫時的囂張氣焰所嚇倒,還是那句老話,要有藐視敵人和壓倒一切敵人的氣概。” 彭總晝夜呆在作戰室裡,看電報,查地圖,發命令。在朝鮮期間,戰役發起的前三天,他一般不回屋睡覺。第一次戰役打響前,彭總的主要精力放在調整部署,指揮部隊由防禦作戰轉為運動殲敵。 第一次戰役打響時,志願軍大部隊還在向南開進,特別是西線主力尚未完成戰役展開。而美韓軍隊則在繼續冒進,志願軍一戰殲敵幾個師的計劃顯然已無法實現。在此情況下,彭總當機立斷,決定以軍、師為單位,各個殲滅北進之敵。這一計劃實施後,戰場形勢立即改觀。志願軍主力邊打邊進,迅速完成了戰役展開,很快進入了運動作戰,將敵軍從鴨綠江畔,一下趕至清川江一線,取得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志願軍首戰告捷,初步穩定了戰場形勢。邊打邊進,分頭殲敵,是第一次戰役取勝的關鍵所在。 彭總不僅指揮戰鬥雄才大略,而且對朝鮮人民感情很深。一九五二年春,有一天已任志願軍後勤部運輸科長的趙南起到司令部辦事,見到了彭總。彭問他:“趙參謀,你看志願軍到朝鮮來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問題?”趙南起說:“語言不通,軍政軍民關係需要進一步溝通;戰時森林毀壞比較嚴重;運輸困難,部隊向老百姓借的糧,都打了借條。”彭總對這些問題都早有考慮。他對趙南起說:志願軍要發揚人民軍隊的本色,擁護朝鮮勞動黨的領導,要愛護朝鮮老百姓,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要發動志願軍利用空閒時間,幫老百姓幹活,密切軍民關係。借老百姓的糧物要逐一統記,盡快還清。志願軍總部根據彭德懷的指示,專門發了文件,要求在志願軍駐防區內,不得有老百姓餓死,不得有土地撂荒,部隊做飯不得隨意砍伐樹木。這一切都得到了認真貫徹。僅趙南起經手,一九五二年就從國內拉去了3,000個車皮,9萬噸糧食,所借朝鮮老百姓糧食全部還清。 戰火鑄就的英雄 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所面對的是以美國為首的、由十六國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和韓國軍隊。美國將其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海軍近半數的部隊投入了朝鮮戰場,先後動用兵力近200萬,直接開支戰費830多億美元,使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掌握著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進行的是陸海空軍聯合作戰的高度現代化戰爭。而志願軍主要作戰力量是步兵,只有少量的炮兵支援,坦克更是到了戰爭後期方出動參戰。 技術裝備的懸殊差距,使得抗美援朝戰爭異常殘酷。美軍憑藉其優勢裝備,採取了“火海戰術”、“磁性戰術”、空降戰、細菌戰等各種戰術,實施了猛烈進攻。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向志願軍不足4平方公里的陣地傾瀉炮彈190萬發,投擲炸彈5,000餘枚,將山頭削低了兩米。在封鎖志願軍後方交通線的“絞殺戰”中,美軍飛機曾在73公里的鐵路線上,投彈38,186枚,平均每兩米投彈一枚。在朝鮮戰場上,兵力的密度、炮火的密度、飛機轟炸的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趙南起最難忘的就是魚龍浦戰鬥。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第40軍第120師第359團擔任強渡清川江,攻佔美軍魚龍埔陣地,切斷美軍主力退路的任務。時值隆冬,清川江水寒刺骨,冰塊橫流。清川江西岸的美軍以一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營構成江防陣地。大炮、坦克、機槍等各種輕重火器,對準江面,槍炮齊發,織成一道密集的火網。炮火把夜晚變成了白晝。首批強渡的兩個連官兵全部犧牲。清川江頓時血浪濤濤。但是,志願軍後續部隊四個連全部下水,向對岸奮進。美軍官兵驚呆了。他們從沒有見過這樣的戰士。他們的手發抖了。英雄們終於衝過200多米寬的清川江。佔領公路旁的制高點。美軍隨即在大批飛機、坦克掩護下展開反撲,企圖打開通路。該團頑強固守,激戰12小時,陣地巍然不動,使美軍主力無法通過。 當這場戰鬥的報告送達志願軍總部後,所有的人都被這悲壯的事蹟深深打動了。彭總沉默良久,說:“多好的部隊,多好的戰士!有這樣的部隊,我們還有什麼敵人不能戰勝!” 抗美援朝戰爭的烈火鑄就了視死如歸、鋼筋鐵骨的英雄。在松骨嶺阻擊戰中,萬歲軍——第38軍113師的戰士們,在敵人的炮犁火耕中堅持了六個多小時,沒讓敵人前進一步。當子彈用盡時,用槍托砸,用刺刀挑,用石頭,甚至用牙齒和敵人搏鬥,打掃戰場時,陣地上槍支破碎,零件滿山。戰士們的屍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態,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掐著敵人脖子的,有被敵人的火焰噴射器燒焦了,但手裡還端著槍,似乎還在衝鋒…… 第二次戰役擔任黃草嶺1081高地堵截任務的是我20軍60師一個連的戰士。由於天氣酷寒,這些戰士在準備迎擊敵人時全部化作了“冰雕”。他們個個手握槍支,目視前方,一派嚴陣以待的神情。一百多具血肉之軀就以如此英勇的姿態凍結在朝鮮高原上。 無數中朝英雄前仆後繼、英勇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這光輝的勝利,凝聚了36萬中華民族英雄兒女的鮮血、生命、青春和未來。 與毛岸英朝夕相處 趙南起由於擔任志願軍總部的作戰參謀和朝語翻譯,與擔任志願軍總部俄語翻譯住在一起。這樣便結識了一位偉人的後代——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 到今天,他還清楚地記得和毛岸英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當他走進了分派的房間,發現裡面已經住著一個人。他身材較高,有些消瘦,留著分頭,年齡和自己相仿,都是20多歲,但舉止端重,顯得很成熟。他覺得此人面熟,卻一時想不起在哪裡見過。這時,對方主動伸出手來,熱情地說:“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毛岸英,也是作戰處的參謀,在總部擔任俄語翻譯。” “毛岸英?!”趙南起突然想起了入朝之前所聽到的一些傳說,就試探著問:“你是哪里人?” “你大概是聽別人講過什麼吧?我是湖南人,我的父親是毛主席”,毛岸英笑著回答,“在朝鮮,毛主席的兒子也是一名普通的志願軍戰士,我們是同志。我們相互幫助,共同工作。” 他們之間的距離在瞬間拉近了,隨即開始了無拘無束的交談。談到了各自經歷,談到了各自的家庭。毛岸英說:“我在志司工作,只有幾位領導知道我是毛主席的兒子。我們同住一個房間,就沒有什麼好隱瞞的了,不過,你要為我保密。” 生活、工作在一起,使得趙南起對毛岸英有了更多的了解。毛岸英是個非常樸實的人,他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不該管的事情從來不指手劃腳。 他和大家關係很融洽。戰時,取水非常困難,趙南起為了照顧毛岸英,減輕公務員負擔,用水非常節約。毛岸英發現後,對趙南起說:“你不應該這樣做。節約用水,我們都不能例外。我以前沒注意,馬上去向公務員道歉。從明天起,我們相互監督,一天只用一桶水。”從此,他們每天早晨起床後,都只用一杯水刷牙、洗臉。 不久,趙南起也發現了毛岸英的秘密。比如,他的上衣口袋中,總是裝著一幅四寸的女士照片,每有空閒便拿出來看,晚上睡覺前總是小心翼翼地將它放在枕頭旁邊。那就是他的新婚妻子劉松林的照片。毛岸英每次談到劉松林,總是很動情地說:“我走的那天,她在住院,到朝鮮後一直沒有和她通信,也不知道她現在的情況,真是掛念啊!”趙南起勸他說:“志司和國內的電報往來很多,國內來的人也不少,為什麼不找機會問一下呢?”但毛岸英認真地說:“這樣做是搞特殊化,違反紀律,而且父親知道了非批評我不可。父親常說:戰爭時期,兒女情長,會誤大事的。” 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趙南起永難忘卻的一天。前一天,美軍的偵察機不斷在志司所在地大榆洞上空盤旋,引起了志司首長的警惕,這天命令大家早飯後,一律進防空洞或上山防空。所以,趙南起吃過早飯後,即收拾東西準備進洞。毛岸英在志願軍政治部辦事,一夜未歸,清晨才回來,還沒吃飯。聽說作戰處有事要處理,轉身去了作戰處所在的木板房。趙南起萬萬沒有想到,這竟是和毛岸英的永別。 上午10時左右,警報聲響,4架美國飛機鑽出雲層,掠過了大榆洞。幾分鐘後,敵機又突然返回,一個俯衝下來,對準山坡上的目標就投下了幾十顆凝固汽油彈,木板房馬上被烈焰吞沒了。一個人大聲喊著:“快,快來救人!”當趙南起和其他人趕到木板房前時,凝固汽油彈已經把房頂的瓦愣鐵都燒化了,根本無法靠近,毛岸英就這樣犧牲了。那天和毛岸英一起遇難的還有作戰處的高瑞欣參謀。大家撲滅了餘火,在灰燼中找到了兩具燒焦的遺骸,無法辨認身份。後來還是憑毛岸英戴的手錶,才分辨出了兩人。 黃昏時分,志願軍總部的全體人員在彭德懷司令員的帶領下,將毛岸英和高瑞欣的遺體安葬在大榆洞的山坡上。彭總在毛岸英的墓前,默哀良久,說:“岸英是第一個報名參加志願軍的人,主席剛任命我為志願軍司令員,他就找我要求上前線,多好的苗子啊!才20幾歲,正是幹事業的年齡。現在他犧牲了,讓我怎麼向主席交代啊!” 毛岸英犧牲後,大家都非常悲痛。趙南起看著毛岸英的遺物,直想哭,可又不敢哭。因為與彭總同住一防空洞,怕影響他。那天,彭總的臉色很難看,一言不發。晚上,彭總在防空洞裡踱來踱去,不時發出聲聲長嘆,他老人家整夜未眠。 一九五一年二月底,彭總回國述職,很內疚地向毛主席道歉。毛主席反而安慰彭總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麼多指戰員的生命。不要因為岸英是我的兒子,就成了一件大事。”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朝鮮政府在平安道檜倉郡為志願軍修建了烈士陵園。解放軍總部幹部都建議將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國內安葬。已經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彭德懷給周恩來總理寫信,建議將毛岸英的遺體安葬在朝鮮,以志願軍司令部或志願軍司令員的名義刊碑。毛主席同意彭總的建議,並就此事批示:“青山處處埋終骨,何需馬革裹屍還。”這位偉大的父親將他的愛子永遠留在了朝鮮。年輕的毛岸英和千千萬萬志願軍烈士一起,長眠在朝鮮的土地上。 一九九八年夏,趙南起赴朝訪問,專程去檜倉郡志願軍總部烈士陵園,探視犧牲了的戰友。方圓300平方米的烈士陵園,埋葬的全是志司的烈士。松濤陣陣,林木蕭蕭,幾十座墓碑齊齊排列,碑身一律向著北方,向著祖國的方向。第一排邊上第一座便是毛岸英烈士墓,墓前有一座半身雕像。看著齊齊排列的座座墓碑,那群年輕的戰友們彷彿歡笑著擁到面前,凝視著岸英的雕像,他笑吟吟的面容,他深情端詳劉松林照片時的神態,頓時浮現在眼前,將軍禁不住老淚縱橫…… 多年來,趙南起常常在夜深人靜之時,回憶起朝鮮雪原上炮火紛飛的歲月,深深懷念那些生死相依的戰友。 九月十五日第27屆奧運會開幕式上,朝鮮和韓國同舉一面旗幟步入會場。看到這個畫面,趙南起心潮澎湃。當初,志願軍就是為了捍衛祖國和朝鮮的和平奔赴前線,血灑疆場的。看到今天朝鮮半島的和平景象,烈士們泉下有知,也會感到欣慰的。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褒獎。 中國軍人以維護祖國的和平、統一與領土完整為天職,為此永遠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50年前那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他留在將軍心中的是永不褪色的記憶,水無止歇的懷念和刻不容緩的歷史責任感。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00年10月號,原標題為“夜闌靜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訪全國政協副主席趙南起”) 編輯:李博揚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