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遊】煙雨凌霄閣


我看著凌霄閣,凌霄閣也看著我。一陣山嵐飄過,蒼茫雲海之間,凌霄閣仿佛一艘巨輪,以太平山為碼頭,蓄勢待發,駛向新的彼岸。


| 香港  趙佳音 

【香港文化遊】煙雨凌霄閣
凌霄閣


從家裡窗戶望出去,能遠遠看到凌霄閣。今年香港雨水特別多,時常看不真切,只呈現出暗淡的剪影。

凌霄閣坐落在太平山頂,是香港首屈一指的旅遊打卡地。作為香港最時尚的建築物之一,獨特的外觀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明信片和攝影作品採用,也被印刷在匯豐銀行和中銀香港發行的20港元紙幣上。閣內有許多食肆、特色商鋪,有聞名遐邇的杜莎夫人蠟像館。閣頂則是全香港最高的觀景台,可以把維港兩岸的林立高樓及遠方山色水貌盡收眼底。

我第一次看到凌霄閣,還是剛到香港讀書時。記得那是2009年8月底的一天,天氣還很熱,天空卻很藍,好像兒時夢裡的顏色。和幾個同學自香港大學行至山頂,一路鬱鬱蔥蔥,更不時有粉嫩小巧的花朵相伴,讓人神清氣爽,不知不覺沉醉其中。到達山頂已是暮色依稀,華燈初上。一個轉彎過後,凌霄閣高大挺拔的身影忽然出現在眼前,色彩斑斕,光芒四射,既時尚又悠遠。


從此,凌霄閣進入了我對香港的歷史文化記憶。這座聳立太平山頂的閣樓式建築,前身是落成於1972年的爐峰塔,著名的山頂纜車終點站。而山頂纜車從1888年起就與香港同行,迄今已近一個半世紀。


爐峰塔見證香港經濟騰飛


就在爐峰塔落成當年,香港發生了幾件意義深遠的事:7月11日,港英政府撥款150萬元,動員十餘萬人,發起清潔香港運動,也由此開啟了香港發展的一段黃金歲月。8月2日,香港海底隧道(因隧道九龍一端的出入口位於紅磡灣,故多稱紅磡海底隧道)正式通車,這是首條連接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海底隧道,迄今仍是全香港乃至全世界最繁忙的行車隧道之一。同年,隨著《鹿鼎記》在《明報》連載完畢,金庸於12月宣布封筆,標誌著香港新派武俠時代終結。

香港社會發生的這一系列變化,是社會矛盾長期積壓所致。1971年,第25任香港總督麥理浩上任之時,香港社會可以說正處於一個黑暗時代:一方面經濟發展財富增加;另一方面監管缺位腐敗橫行,市民怨聲載道,社會衝突一觸即發。港英政府面臨不改革就無以繼續管治的境地。在“清潔香港”名義下,麥理浩鐵腕肅貪,創立廉政公署,並實施十年建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開發新市鎮,興建地下鐵路,推行地方行政改革,使經歷六十年代動亂後的香港社會重拾信心,市民生活大幅改善,一躍而入亞洲四小龍之列。

在這樣的背景下,紅磡海底隧道建成通車,促進了維港兩岸經濟發展和社會融合,進一步喚醒了香港人的共同體意識。金庸也許正是有感於香港本土意識的覺醒,中止了他馳騁二十年的武俠江湖。他深知,武俠世界的江湖豪傑,馳騁南嶺北漠,縱橫西域東海,天下之大,不可能是香港這區區邊島容得下的。或者說,武俠小說更適合動盪漂泊的難民社會,而不適合趨於穩定搵生計的香港人。

香港再不是移民海外的中轉站,不是顛沛流離中的暫時棲息地,它已經成為一個有著雄厚經濟實力、管治良好的社會。一個立足東南亞,交匯中西方文化,連通海內外市場,融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物流中心為一體的超級都市,呼之欲出。


這時候,再來領會當初爐峰塔的設計理念,尤見其妙:從維多利亞海灣凝視爐峰塔,宛如一個人站在高高的山頭上,風雨無阻,向四面八方拱手示禮。這分明是香港這座孤島,置身於南中國海的波翻浪湧之中,希望多方幫襯、求財求福的寓意,這個理念和寓意,使爐峰塔成了香港經濟騰飛和文化認同的建築符號。

凌霄閣展示香港繁榮穩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香港旅遊業模式改變,外地遊客大增。除了銅鑼灣購物,山頂廣場是遊客必去的打卡地。1989年山頂纜車進行了現代化改造,運載能力大幅提升。這種情況下,爐峰塔作為纜車的山頂總站和山頂廣場的標誌性景點,接待能力就顯得不足了。不斷有遊客投訴山頂站設備老化,令山頂纜車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香港大酒店倍感壓力。公司經過多輪股東會議,決定重建爐峰塔,以適應新的時代需要。1993年7月,爐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啟動。經過三年多緊鑼密鼓的施工,凌霄閣於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正式對外開放。這是一個比爐峰塔更霸氣的名字,也更有現代感。據凌霄閣的設計師特里‧法雷爾(Terry Farrell)說,他的改建方案除了著眼於擴大容量、增加功能外,還特意將上半部設計成半圓形,並用全玻璃的中空部分托起,使之看起來像一艘飄浮的飛船。

【香港文化遊】煙雨凌霄閣

爐峰塔


“九七”回歸,為凌霄閣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煥然一新的凌霄閣,遠不只是一個纜車站和觀景台,它集藝術館、商場、遊樂場、食肆為一體,成為展示香港繁榮穩定、生機活力的櫥窗。當我2009年登臨凌霄閣時,正是凌霄閣的高光時刻。那時的凌霄閣,正如那時的香港,似一顆鑲嵌在南中國海的明珠,璀璨奪目;如一副舒展於東西方之間的畫卷,既有水墨清新飄逸,又有油畫層次渾厚。整個香港洋溢著一片樂觀景象:GDP穩步增長,市場繁榮,貿易活躍,金融發達,就業穩定……

香港回歸後也曾遭遇各種困難,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但在“一國兩制”的呵護下,香港都挺過來了,並在新的起點上獲得更大發展。

一次次從凌霄閣俯瞰腳下這座心儀的城市,聯想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受越發清晰。多元包容,寬厚友善,規範高效,現代美麗……便是我對這座城市的理解。我念的是法律專業,剛來時,母語是普通話,卻需要以英文學習,以粵語生活,一時難以融入。但是,無論在校園還是在馬路上,並沒有感到任何不適,也沒有人因此而有任何不耐煩。課餘,可以在街邊魚蛋粉店品賞特色小吃,也可以到高檔餐廳見識正宗的世界各地美食;可以在山海相依的行山徑上親密接觸大自然,也可以坐著百年輪渡欣賞維港兩邊現代化的喧囂輝煌。一切都那麼舒服,每每讓人怦然心動。

【香港文化遊】煙雨凌霄閣
從凌霄閣俯瞰香港


畢業後如願留港工作,先後從事法律和金融業務。這是香港的兩個代表性行業,使我得以真切地感受到更多這座超級都市的氣息。以法治為核心價值,以國際金融中心屹立於世界,精英人才和資本匯聚於此,其專業精神和創造的價值都令人讚歎神往。十多年過去了,我也從一個過客成了扎根於這片土地的一員。可以說,正是香港成就了我。


雨歇霧散凌霄閣再次清晰起來

此時,白露剛過,秋分未至,太平山時常變臉,前一秒還爽朗明亮,下一秒就細雨濛濛。雨水帶著涼意,不時拂過臉上,思緒回到眼前。

自去年“修例風波”開始,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遊客明顯減少,市民也不再有閑情逸致享受生活,凌霄閣遠沒有了往日的熱鬧。煙雨朦朧中,模糊的輪廓顯得孤獨而無助,恰似當下迷茫的香港。香港這片熱土,讓我收獲了知識,見識了世界,讓我在自己的行業中逐步學習成長。這裡曾經給了我那樣溫暖的擁抱和包容,那樣多的澎湃和遐想,而現在,也給了我切膚之痛,為社會動蕩而痛,為失去的寬闊胸懷而痛。

想起“修例風波”期間,我和身邊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自發地組織、參加各類大大小小的活動,撐警、捐贈、清潔香港、和國旗同框……朋友中,有的是剛剛來港念書的年輕學子,有的是來港多年、在這裡成家立業的“新港人”,更多的還是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香港同胞。通過這些活動,我看到了香港青年一代始終堅持的正直和迎難而上的勇氣。今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香港市民積極配合政府防疫工作,表現出來的團結一致、共度時艱的精神,亦讓人動容。

有陰霾,就有麗日。雨歇霧散,凌霄閣再次清晰起來。香港回歸二十多年來,無數雙眼睛見證了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戰勝困難後的騰飛。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國正闊步邁向世界舞台中心,相信香港社會一定能夠消化戾氣怨氣,消除隔閡疑慮。國安法適時出台,維港畔逐漸恢復了平靜。隨著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香港將逐步找回自身超級聯絡人的定位和優勢,追夢遠航再出發。


我看著凌霄閣,凌霄閣也看著我。一陣山嵐飄過,蒼茫雲海之間,凌霄閣仿佛一艘巨輪,以太平山為碼頭,蓄勢待發,駛向新的彼岸。 


(作者係全國青聯委員)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0年12月號


編輯:劉一行、莫潔瑩


【香港文化遊】煙雨凌霄閣

【香港文化遊】煙雨凌霄閣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