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 劉洋:每一個香港青年都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2021 年 1 月 4 日 2020年12月7日,國際航運權威媒體《勞氏日報》(Lloyd’s List)發布年度十大海事律師名單。作為名單上鮮見的東方面孔,年僅34歲的海事律師劉洋已是第二次入榜,成為為數不多連續兩年進入該榜單的香港律師。除此之外,他還參與促成了國際航運公會在香港設立中國辦事處,繼而成為國際航運公會中國辦事處的首席代表。現在香港不少年輕人都覺得向上流動機會有限,為何劉洋年紀輕輕便能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呢?為此,本刊記者採訪了希德律師行香港辦公室法務總監、國際航運公會中國辦事處首席代表劉洋。 文|本刊記者 李博揚 http://api.zjviewpoint.com/file-server/files/0104.mp4 十年如一日 堅持終獲成功 “每一個香港青年,只要你努力,朝着一個方向不斷走下去,都可能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採訪中,劉洋熱情坦誠地向我們分享了他獲獎以及事業有成的“秘訣”。原來,早在十年前,劉洋便已為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0年9月,剛從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碩士畢業的他便開始為英國著名航運法律通訊《勞氏航運和貿易法》撰稿,誰曾想這一寫就是十年。十年來,劉洋的文章從未間斷,因為他認為,這是一個不斷精進自己專業、完善自身知識結構,以及不斷學習思考的好機會。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劉洋希望通過撰寫案例評析,增進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海事法律英文水平和訓練思維。2018年起,每年行政長官發布施政報告後,劉洋都會在《勞氏日報》上發表他對香港航運政策的評析,亦希望能藉此機會推廣香港的航運業。不僅如此,劉洋還在香港各大報章開設專欄,為航運和法律服務建言獻策。 劉洋的努力贏得了《勞氏日報》的讚許,2017年劉洋當選“全球五大新生航運領袖”,並在2019年至2020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球十大海事律師”。2020年1月,劉洋還受邀擔任《勞氏航運和貿易法》編委會委員,成為該通訊刊物編委中首位入選的香港人。對此,劉洋謙虛地說,“我今天的小小成績,是香港這座城市給我的,因為有了這麼大的空間和平台,我才能有發揮的機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洋的辛勤耕耘得到特區政府相關部門關注,不僅採納了他的很多建議,更邀請他加入相關諮詢機構。劉洋說,一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都很重視香港青年發展,年輕是優勢,專業是基礎,青年人腳踏實地,做好本職,議政、論政和參政的機會很多時候是水到渠成的。 等待啟航的巨型貨輪(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促成國際航運公會 在港設中國辦事處 能夠參與促成國際航運公會在港設立辦事處,劉洋感到十分自豪。這個世界級權威航運組織成立於1921年,會員主要由世界各國船東協會組成,負責制定、協調國際航運政策,公會會員擁有的船舶總噸位佔世界商船總噸位的八成以上。為了加強與亞洲航運業界的聯繫、交流與合作,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航運公會早在多年前,便開始討論在亞洲設立海外辦事處的事宜。香港船東會為此成立專責工作組,劉洋與其他的業界人士一起,歷時兩年不斷爭取,最終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支持,以及本地航運業界的齊心合力下,擊敗競爭對手東京和新加坡成功勝出。 劉洋說,國際航運公會在港設中國辦事處無疑是回歸23年來香港航運業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亦印證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享有的獨特地位和優勢。 作為國際航運公會中國辦事處的首席代表,劉洋希望未來能幫助公會拓展內地市場,亦希望國家在國際海事舞台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同時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融入“雙循環”香港大有可為 香港曾被稱為“世界第一港”,如今貨櫃吞吐量卻遠不及上海的一半。自從2010年之後,香港的港口吞吐量就被新加坡、上海、深圳逐個超過。儘管航運物流業目前仍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但在很多香港市民眼中,香港航運業已被貼上“夕陽行業”的標籤。 究其原因,香港港口有自身發展的局限,如土地不夠、設備老舊、人工成本高等。面對來自周邊地區的激烈競爭,為香港的港口找到一個新的出路就顯得格外重要。劉洋認為,必須充分利用香港航運“軟件”上的優勢,如海事法律服務、船舶融資、海事保險等,才能夠提升香港航運的地位。2020年6月,立法會通過了船舶融資和管理稅收的優惠政策,2021年預計還將迎來海事保險的稅收優惠。劉洋說,這對香港航運業來說是一個好的新開始,將促進香港航運高端服務的發展。 “融入‘雙循環’香港大有可為”,劉洋認為,在中美經貿摩擦加劇的背景下,內地企業“走出去”面臨更多困難和挑戰,而香港擁有中西交融的獨特歷史文化、普通法系的商業邏輯、全球城市的國際網絡、世界金融中心的經濟地位等有利條件,是內地企業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和相關地區的最佳平台。 “今後,我會繼續踏踏實實地做好眼前的事情,推動和提升香港航運和法律服務。”作為一名海事律師,劉洋期望能促進、見證香港航運業的發展,“香港擁有眾多無可替代的優勢,未來發展非常有前景”。 繁忙的葵青貨櫃碼頭(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香港好,我們才能好” 在世人眼中,香港一直是一個文明、法治、高效率的現代化都市,並憑藉着“背靠內地,面向世界”這一獨特地緣優勢,廣受全球投資者青睞。誰料,一場“修例風波”以及持續的“黑暴”打破了香港長期以來塑造的良好聲譽。 就在“修例風波”愈演愈烈的風口浪尖之際,2019年10月,劉洋受香港投資推廣署邀請,與其他本港業界人士一道,前往新加坡參加國際航運論壇,宣傳香港的國際航運業。與會期間,海外參會人士毫不避諱地向劉洋表達了對香港社會動盪的擔憂,認為香港接連不斷的社會動盪,難免令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的信心大幅削減。這讓劉洋和香港代表團其他成員都充分認識到,只要“黑暴”不平息、社會不安定,風波所帶來的連串影響就會如海嘯般席捲整個香港。令劉洋感到欣慰的是,中央果斷出手,香港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社會逐漸恢復穩定,國際投資者們也慢慢打消了原有的擔憂和顧慮。 “香港好,我們才能好!”劉洋感慨地說,香港的命運和在香港生活的每一個人的命運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香港一定會越來越好,香港的年輕人也一樣,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1月號 監製:連振海 編輯:李博揚 校對:莫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