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打造世界級創科中心 助力國家雙循環

%title插图%num
香港和深圳可以充分利用設於河套區的深港科技園之政策和設施,加快加深雙方創科合作。圖為港深交界的河套區遠眺(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
建立“產學研金”創科生態圈

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不單需要傳統的產學研合作,也需要充分利用好“金”的作用,即金融機構在創新融資上的支持。建立以產業為中心的“產、學、研、金”創科生態圈,有助更好發揮大灣區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生產和消費的融合價值鏈,吸引更多創新資源進入大灣區,助力建設世界級的國際科創中心。

首先,轉“推”為“拉”。在機構層面上,大學應該和產業多合作,互補不足,建議組建一個知識共享的產學研聯盟平台,做好創新資源布局。這能夠讓產學研內不同的主體既可以享用內部資源進行研究,也可以應用外部資源去增加效率及效能,做到知識共享及擴散,促進新知識的創造及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聯盟的互補及協同效應,同時也可以避免重複創新而浪費資源,以及減省創新成本及縮短創新周期,促進創新資源整合。大學應該把政府的投資轉化為科學知識,然後產業將知識商業化。傳統的把技術從大學推向企業,大學培訓人才後“推”向企業的做法並不足夠,因為這樣無法做到與企業目標一致。應該改變思維,以產業為中心,“拉”動應用研究。發展更多委託研究、產學聯合研發、科研和調研基地建設、科研戰略聯盟、共建研發實體,由企業委託大學做基礎科研,委託研究機構去商業化,甚至企業與大學一同成立研發機構或聯盟,促進知識及技術的發展與流動,令研究更容易市場化。

其次,“雙向旋轉門”。在培養人才及高端人才交流上,建議應用“雙向旋轉門”形式去打造具活力的國際科研創意及技術人才的體系。教授應和研究生一同“下海”做生意,與市場專業管理人員合作,把研究成果商業化。同時,具經驗的企業高管應該回大學傳授知識及參與課程設計。這一來避免“象牙塔”研究,二來他們可以把企業遇上的痛點和同學交流,一同研究管理及解決方案,不單有助知識“雙向”傳承,也有助產生更多創意,解決問題,推動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拓寬人才光譜。大學及高職學校應有不同角色與定位分工,避免同質化的惡性競爭。有些大學集中了以長遠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基礎科研,定位為世界級高水平大學,主要是做好高等研發;有些大學為產業輸出技術與應用人才,做好人才培訓,為企業提供協助企業升級的顧問人才,為市場提供具就業能力的本科及碩士人才。而大灣區發展,需要依靠從高職到博士後的各種人才,同時大力吸引國際人才,包括可以簽發類似美國H1B簽證的工作簽證給願意來發展的國際人才。不用單單注視著極端高端人才,例如院士、博士後等,而是歡迎任何本科以上的國際人才。同時要加強高職教育,為企業提供大量前線人才,以應付高新產業發展的需求。

第四,金融賦能。金融是創新的血液,但科技金融不應該只依靠風險投資,也需要由大企業、初創小企業及風險投資者組成的“既新且舊”——既是新經濟也是舊經濟的“斑馬”科技創新生態,打造“同行、賦能、共生”的“斑馬”產業生態,一同分擔創新投資風險,減低小企業要承擔的創新成本及風險,以吸引創意人才投身成為創業家,為社會累積創業經驗,推動整個區域的創業家精神。大企業是初創企業的第一批客戶。不同的金融系統可以在不同的創新階段發揮作用,傳統金融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存在短板。大灣區需要建立一間類似美國硅谷銀行的“大灣區銀行”,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融資、理財上的支援。傳統工業宜升級為“斑馬企業”,不斷在流程、產品、服務、組織、商業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透過產業數字化去提升效能與效率,做大做強“數字灣區”。

%title插图%num
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建立以產業為中心的“產學研金”創科生態圈。圖為深圳前海深港創新中心(資料圖)
 
全國政協委員黃錦輝:
香港可擔當大灣區國際創科窗口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第57條更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特別行政區“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目標與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網要》前後呼應,反映國家期望香港在未來五年積極與粵澳緊密合作,加強大灣區創科國際化的部署。

從宏觀經濟而言,中美貿易戰在上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野蠻施壓之下愈演愈烈,雖然拜登總統已就職執政,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似乎未有緩和的跡象,這將嚴重影響中國與美國及其盟國的市場關係。另外,加上新冠肺炎病毒去年全球肆虐,令世界經濟陷入蕭條。在此惡劣情況下,中央政府作出策略性的經濟部署,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避開短中期內呆滯不前的國際市場,聚焦推動內需。雖然如此,中國對外貿易政策卻沒有因此而放鬆,近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IA)、“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相繼落實,理論上有助大大減少中國對美國在經濟上的依賴性,就此中國可以避免美國的科技制裁及商務打壓等霸凌行為。

《建議》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美國對中國科技制裁的殺傷力不淺,要擺脫這困境,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國擁有自己的原創科技,使國家科創產業到2025年不再被美國“卡脖子”。因此,國家在“十四五”期間銳意集中發展戰略科技,目標非常清晰而關鍵。

結合國家雙循環經濟和科技自主創新的需求,香港可以擔當大灣區的國際創科窗口以及國家國際經濟循環的對外“超級聯絡人”角色。深圳及香港在創科產業各具優勢,可以在建設“國際創科中心”任務上各展所長,推行“前研後產”模型。

首先,香港可以利用其大學的優勢吸引國際科研技術及人才來港,啟動更多與大灣區建設需求相關的基礎研究項目。其次,把香港的研究成果轉移至深圳,讓內地企業因應該成果科技的特長,尋找合適的商務應用場景,轉化為產品。深圳研發總開支佔GDP的4.2%,而且90%以上的科研活動是由企業主導,這反映出深圳應用研發的實力,可以促成研發產品化。再者,香港和深圳可以充分利用設於河套區的深港科技園之政策和設施,加快加深雙方創科合作。再進一步發展,相關企業可以把創新產品推出國際。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大灣區企業在香港進行國際融資較為方便。企業(或創新產品)要“走出去”,國際市場經濟是不可或缺的,相信香港的國際化經驗在這階段可以大派用場。最後,面向國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機遇,大灣區內的香港可以一展所長,協助國家發展國際經濟外循環,達至雙循環並行。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3月號


監製:黎知明、連振海

編輯:李博揚

校對:趙珊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APP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