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於2012年提出在羅湖沙嶺興建集殯儀館、火葬場和骨灰龕於一地,提供一條龍服務的“超級殯儀城”。近日消息稱,沙嶺“超級殯葬城”計劃將重推,引發港深兩地市民強烈反對。
不少深港兩地的居民強烈反對此計劃,認為選址位於口岸黃金地段,理應打造口岸經濟,以配合大灣區發展,不應浪費珍貴土地做殯葬等厭惡產業,焚化爐也會對深圳帶來空氣污染。
工聯會北區區議員溫和達表示,半年前已去信有關部門,以及在區議會上表達反對“沙嶺殯葬城”項目的意見。
他指出,香港身處大灣區內,北區更是連接羅湖與福田區的“龍頭”地點,“20萬個骨灰龕位早前才於和合石落成,而沙嶺項目說的是多個焚化爐設施,會對深圳河兩岸居民帶來很大影響。”他認為該幅閒置用地有許多更具潛質的發展項目,他會於稍後與發展局商討,望能充分利用每一吋土地。
溫和達指出,新界北區規劃發展本身已落後了數十年,在深圳發展一日千里,不少科技龍頭企業進駐當地的同時,北區近年卻仍興建堆填區、焚化爐甚至墳場等設施,與深圳的發展形成強烈對比,更是浪費了土地,“超級殯葬城”項目本身亦未能銜接大灣區發展。
他建議該幅閒置用地可發展高科技產業、旅遊、低密度住宅、生態旅遊以至體育中心,相信能與深圳互相輝映,帶來更好效益。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表示,目前工程已在進行中,已耗用不少公帑(據資料披露至今年3月已投入11億元),如果特區政府有其他想法,或需要作出取捨,應儘快清楚向社會解釋,讓社會各界理解,其中與深圳的互相配合,當然是其中一個調整方案的因素,但市民對殯葬的需求也需顧及,必須考慮新選址。
“超級殯葬城”選址距離文錦渡關口只有5分鐘至7分鐘步程,如駕車的話更只要約兩分鐘。居於深圳的香港青年“帽哥”在其社交網站發片批評,香港特區政府正在興建殯葬城,地點應遠離民居。雖然殯葬城遠離香港市中心,但距離深圳居住區和商務區非常之近,只距離約300米。
他說,殯葬城正位於他家附近,與香港僅一河之隔,而有很多人居於河流附近。“為何興建殯儀城時不考慮一下我們,真的很近。”帽哥指出,如有商業頭腦,那塊地是商業寶地,並質疑道:“香港有很多地方可興建殯葬城,為何硬要選址在此,這裡應興建大型購物商場。”
香港網民對沙嶺“超級殯葬城”的情緒仍以憤怒為主,這構成了兩地民意的共識。首先帶頭抗議“殯葬城”計劃的便是沙嶺附近居民,他們抱怨如此大規模的殯葬設施會嚴重煩擾居民生活。而更多港人則是從香港與大灣區、深港合作的角度,批評該計劃阻礙香港融入大灣區。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沙嶺“超級殯葬城”第二多的嘲諷情緒中,有近八成來自反對派網民。例如,有人稱內地民眾的抗議是“多管閒事”,少數網民刻意將內地輿論的反彈與近期涉港法律決議連結,更有甚者在起哄、喝倒彩,希望趕緊把“殯葬場”修好,這樣“以鄰為壑”有助於阻止兩地交流融合,折射出相當陰暗猥瑣的心理。
沙嶺項目爭議反映出特區政府對大灣區與兩地融合發展存在深層次的疏離心態,如果不加以糾正改進,深港融合舉步維艱。
食物及衞生局發言人今日(8日)表示,隨着人口增長和老化,香港市民對殯葬設施需求殷切,包括骨灰安置所和火化設施等。為確保殯葬設施可應付需求,特區政府有必要物色合適地點設置該等設施。
發言人說,沙嶺發展如未能按計劃推展,將嚴重影響香港中長期的殯葬服務供應,墳場內已平整的土地及相關基礎設施亦將面臨長期閒置。
有鄉議會成員指當局一直漠視村民的意見,發言人回應表示,特區政府推展沙嶺的殯葬設施發展已進行多輪地區諮詢,區議會於2012、2014及2018年進行討論並沒有表示反對。興建骨灰安置所的土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在2017年已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工程展開至今已三年多,並將於今年稍後完成。2019年4月,特區政府就興建第一期骨灰安置所(涉及54000個龕位)的擬議工程開始諮詢立法會,並獲工務小組委員會的同意。
有報道指沙嶺超級殯葬城計劃受到深圳市民反對,發言人回應時表示,特區政府非常重視深圳方面對沙嶺殯葬設施發展的關注,2015至2016年間已因應意見已重新審視設計,把發展項目內的火化及殯儀館設施搬遷到附近一個山谷,即地勢較低的位置,並會加入多元化的綠化元素,包括地面及屋頂綠化和建築物外牆垂直綠化。另外,建築物亦會配合附近自然環境的高度設計,利用地形和山勢儘量減低有關設施在景觀方面的影響。
有區內的居民表示擔心焚化設施對空間造成污染。發言人表示,沙嶺的殯葬設施發展屬《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規管,必須根據特區的法定標準及要求通過空氣質素、景觀和視覺上等多方面的環境影響評估,並實施所需的緩解措施,政府會確保沙嶺項目的工程嚴格按照適用的法例及標準進行,並有效監管項目的日後運作,確保有關設施對港深兩地周邊居民的影響減至最低。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8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回答議員相關提問時表示,相關規劃已經做了很久,也拿到了前期工程撥款,突然叫停影響巨大。她說,在一兩年前就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已經要求承辦商在設計及管理方面儘量降低對周邊的影響。
林鄭月娥說,留意到社會對這個議題非常關心,但香港土地規劃和運用有既有歷史,以前北區是偏僻地方,現在的情況大家當時都沒有料到,相關工程撥款也是早就由立法會審批。
林鄭月娥指出,香港只有1100平方公里土地,且採取密集發展的模式,很多地方都很擠逼,很多不應該擺在一起設施也會規劃在一起,因此特區政府不斷開拓新的土地,例如推動“明日大嶼”,儘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綜合媒體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