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漢瑞:只有了解中國 才能了解未來的世界局勢
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紫荊文化集團主辦,紫荊雜誌社承辦的百年大黨國際學術研討會6月16日在香港君悅酒店舉行。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應用科學大學公法教授來漢瑞(Hendrik Lackner)應邀參加下午圓桌會議並討論發言,以下是發言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
我很榮幸,也很高興能夠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際研討會”這一重要會議。非常感謝會議組織者《紫荊》的邀請。
從1921到2021年,世界和中國這一百年的歷程很難用三言兩語概括。中國發展的腳步是如此迅疾,時看時新的中國令世人目瞪口呆。中國回歸到全球主要經濟大國的行列,再次成為創新驅動力以及未來的塑造者,這在人類歷史上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由此引入我此次講座,也是我的論文標題“中國為什麼重要,我們為什麼需要更了解中國以及我們可從中國身上學到什麼”中的第一個核心論點。只有了解中國,我們才能了解未來的世界局勢。任何想要了解中國的人,都需要以公正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幅員遼闊的自豪國度,她跌宕起伏的歷史、獨一無二的文化和語言。任何想要了解中國的人,都需要面對中國的政治體制和中國的憲法,包括中國共產黨處於中國憲法體系核心地位這一事實。“中國共產黨處於中國憲法體系領導地位”——從比較法的角度,這一充滿挑戰性的問題可在德國解決。
在進入“我們可以從中國身上學到什麼”這個話題之前,我想先列出三點前提條件:
首先,目前來講,以公正開放的態度與中國交流仍然不太常見,許多人往往事先未經過周密分析就已經形成了判斷。如此不科學的方法當然會帶來膚淺、片面的評價,進而導致各種偏見和陳詞濫調大行其道。
第二點主要針對德國國內有關中國的言論,我們作為德國人,尤其不應對其他人做事正確與否指手畫腳。沒有人喜歡被責備。中國在這一點上尤其敏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從鴉片戰爭到二戰期間日本侵佔中國部分地區,經歷了一百年的外國強權侵略的屈辱。作為德國人,我們需要對本國歷史以及對歷史進程中的不正確行為進行自我批評。道德訓誡往往產生不了好的勸説效果,對於國際關係來講尤其如此,德國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在最近的一次講話中明確指出了這一點。2013 年,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也在他所著的《最後一次訪問:與世界大國中國相遇》一書中敦促西方摒棄對中國的倨傲態度,對這一世界古老民族表示尊重。
第三,科學家的使命是提出批判問題和質疑現狀,由此增加新知識、驅動創新,對解決重大社會性挑戰作出貢獻。但這並不意味著批判就是終點。試想一下一對慶祝金婚的夫婦當然會在金婚慶典上重點追憶正面事件和時刻,共同產生的回憶和取得的成就。當然了,我們都知道一段長久的婚姻不可能全都是愉快的。在中國共產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指出中國存在的問題、分歧和爭端的同時,也坦誠認可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取得的令人難以想像的歷史性勝利,是對於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尊重,這一點很重要。
幾周前,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出版社出版了我與同濟大學的同事胡春春和司馬濤(Thomas Zimmer)合著的《中德競爭力互補》(China Competence in Germany and Germany Competence in China)。在本書的前言中,前科研與教育部部長安娜特·莎萬(Annette Schavan)強調了信任作為外交基石的重要性。
我們所在的大學歡迎中國來訪代表團時,我們經常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客人說一口流利的德文、掌握關於德國的大量知識,並且對德國在各個學科的論述和發展都了如指掌。但是在德國,我們對於中國,中國的歷史、現代化進程以及當前發展知之甚少。因此,在德國的大學和學校中增强有關中國的研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中國是德國多年以來最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之一。許多德國企業與中國有著幾十年的緊密經貿合作。同樣,在德國的中國企業也聘用大量德國雇員。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德國需要與中國產生更緊密的交流,正如我們在二戰後與美國保持緊密交流一樣。
2019 年 10 月 1 日,施泰因邁爾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賀信中強調了中德間的密切合作夥伴關係和互相依存。一年後,施泰因邁爾總統在一封寫給四川學生的信中,表達了德國有許多民眾希望能與中國加深交流,包括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語言。這樣,我們就能學到更多知識。下面我來舉例說明:
首先,我們可以借鑒中國最新的發展形勢、最新技術,與其將其看作威脅,不如看作機遇。像北京、上海和深圳這樣的特大城市,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城市的模樣。例如,中國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快速成功控制住新冠疫情——智能密切接觸者追蹤就是其中一項技術。
其次,前總統武爾夫(Christian Wulff)曾在 2010 年就職演說中讚揚中國對於教育的重視。我作為訪問教授曾在合肥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授課,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曾親眼目睹中國學生的勤奮和自律,他們在學習中真正體驗到快樂。
第三,瑞士漢學家勝雅律(Harro von Senger)在他的著作《謀略:中國不為人知的思想境界》(Supraplanung – Unrecognized Horizons of Thought from the Middle Kingdom)中探討了中國長期戰略規劃的藝術。這對於拓展德國人民的視角非常有益,特別是關於矛盾對立的觀點。
最後,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令人欽羨又給人啟發。從跨國交流的層面來講,中德之間需要更多的直接交流,通過民間交流的方式,或是像德國學術交流資訊中心(DAAD)的理念“交流中孕育機會”那樣,這些都將大有裨益。
祝會議圓滿成功,感謝你們的關注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