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黃偉綸:國策帶動 共拓發展機遇

編者按:

土地房屋問題是長期困擾香港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近日,社會上對香港新界北和港深邊境地帶開發的討論也一度成為輿論焦點。土地的開發與規劃,是攸關經濟民生的重大議題,更是影響和決定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為此,我們在香港迎來回歸24周年紀念日之際,特別約請特區政府發展局黃偉綸局長就相關問題發表署名文章。

文|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      黃偉綸

%title插图%num

黃偉綸

土地問題向來困擾香港。市民上樓難、住得擠的問題,特區政府念茲在茲,也明白房屋以外,經濟要進一步發展,社福和公共設施需求上升,也亟需充足土地配合。

本屆特區政府成立以來,一直視增加土地供應為重中之重。行政長官在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即明確指出,房屋並非簡單的商品,而適切的居所是市民對特區政府應有的期望,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本屆特區政府任期之初,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即展開工作,分析土地供應選項,凝聚社會共識。小組在2018年底提出8項優先選項,特區政府全盤接納,並正按序推行。事實上,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為處理土地問題,多管齊下,長短兼施,務求短期內舒緩問題的同時,謀劃長遠的土地供應方向,為未來打好基礎。

除了量的提升,土地供應亦需講求策略和理念,要透過具前瞻性和願景帶動的城市規劃,讓香港能充分發揮本身優勢,回應全球和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外圍競爭。對內,我們亦需要透過規劃,處理過去城市發展南重北輕所帶來的職住不平衡以及交通瓶頸問題。近日社會上有關新界北和邊境地區發展的討論,其背景即與上述城市發展策略息息相關。我樂見社會為香港未來獻計籌謀,集思廣益,也藉此機會拋磚引玉,就香港未來發展策略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title插图%num

毗鄰邊境的發展規劃必須考慮深港兩地協同發展。圖為位於深港邊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俯瞰

發展北部、釋放潛力

新界北位處毗鄰深圳的邊境地區,有多達2,400公頃土地位於原邊境禁區內,過去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現時區內大部分保留為自然和鄉郊風貌,或令人感覺發展滯後。近年,禁區限制已逐漸解除,而且新界北接近深圳,設有多個過境口岸,往來深圳及粵東地區十分便利。在籌劃香港未來空間發展布局時,我們特別重視此區的重要性。2016年公布的全港土地發展策略《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中,我們已把新界北定位為東大嶼都會外,本港未來兩個策略增長區之一。

我們正全力推展的新界北發展,包括3個新發展區,即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新界北新市鎮及文錦渡物流走廊,共佔地約1,400公頃。這個發展帶涵蓋落馬洲、落馬洲支線、文錦渡和香園圍管制站附近具潛力作高密度發展的土地,不但有潛力容納20萬至30萬新增人口,也提供大量空間,藉其邊境優勢,發展多項產業,提供約20萬個當區就業機會,縮短職住距離。

我們現正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希望能儘早著手為新界北發展作跟進的研究及工程設計。我們已取得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支持,並會向工務小組及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我們期望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的建造工程可在2025年展開,配合將來北環線的興建和通車。事實上,此項目由2019年開展可行性研究起計,只須6年時間即展開工程,與過去其他新發展區比較,是一個較快可以上馬的項目。

%title插图%num

新界北部香園圍管制站附近的邊境一帶

國策帶動、兩地協同

在國家政策的帶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為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2017年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為大灣區建設訂下合作目標和原則,亦確立合作的重點領域。2019年2月18日,國家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標誌著大灣區建設踏上新台階。

今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地位。近年粵港澳大灣區提速發展,尤其是毗鄰香港的深圳市,創科及高端產業發展備受矚目,成為不少全國大型科企落戶之處。深圳市政府正提出高水準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以深港口岸與鄰近區域、過境地塊為核心,協同建設集科技創新、高端製造、文旅消費、醫療教育等於一體的深港合作新平台。透過推動羅湖先行區及口岸改造升級等建設,構建口岸經濟帶發展格局。

香港新界北部既有鄰近港深口岸之利,在規劃時亦必須全面考慮區域發展策略,以及深港兩地的協同發展機遇。舉例來說,香港和深圳在科技創新的領域上,可互利共贏,優勢互補,創造大量創業和就業機會。除了正在施工、由深港政府共同建設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包括位於落馬洲河套的香港園區)外,在前述的新界北發展規劃中,我們亦計劃在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預留約50公頃用地,作科技及企業園,配合河套區創科發展,加強與深圳福田一方科研發展的協同效應。隨着將來皇崗口岸實施一地兩檢,額外騰出20公頃的鄰近土地,該區創科用地的調配靈活性將進一步增強。至於在新界北新市鎮香園圍管制站附近,亦預留了50多公頃土地作科學園/工業邨發展,香港科技園公司即將展開研究。創科以外,新界北新市鎮亦有條件發展現代物流、高等教育等可與內地發揮協同效應的產業。我們在研究新界北土地使用時,會全面考慮這方面的潛力,充分參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十四五規劃綱要》及深港口岸經濟帶等的內容和方向,將國策轉化為利民、為民的土地規劃藍圖。

此外,特區政府在今年6月聘請了熟悉兩地規劃的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先生,擔任“港深合作策略規劃顧問”,為期6個月,就港深跨境經濟帶的策略規劃事宜,向行政長官提出意見,以更有效地推動兩地的跨境合作發展。

拆牆鬆綁、精簡流程

在推動宏觀發展策略的同時,我們絕不輕視細節執行的重要性。近年,土地短缺問題嚴重,社會上有意見指出,應儘量壓縮土地供應流程,使土地儘快帶來實益。過去,土地從其他用途轉至房屋或經濟用途,須經歷概念設計、地區諮詢、基建評估、地塊改劃、土地勘查、申請撥款、徵收土地、地盤平整、興建樓房等多個步驟,往往歷時十多年,大型發展如新市鎮者更甚。這套程序確保發展不致過分負荷社區和環境,及充分聽取民意,有其存在價值。但今時今日,土地供應攸關市民福祉,亦是香港提升競爭力之關鍵,應分秒必爭。我們必須在速度和兼顧各方考慮之間,求取平衡。發展局已成立“精簡發展管制的督導小組”,納入各參與發展審批的部門,檢視發展流程各個關節,在不影響工程專業性的前提下,讓項目儘快上馬和落成。小組會檢視部門的行政審批程序,以至法例所訂明的發展程序,是否有加快或精簡的空間,包括城規程序或一些與道路工程相關的程序等。小組已展開工作,期望儘快提出改革方案,並付諸實行。

城市的空間布局和土地使用,需要回應時代和社會需要。今日的香港,一方面面對土地短缺和嚴峻的房屋問題;另一方面亦受惠於國家和區域經濟急速發展,有著龐大的經濟發展機遇。挑戰和機遇當前,我和發展局以及轄下一眾部門會做好宏觀規劃和微觀執行工作,為建設香港盡一分力。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7月號


編輯:李博揚

校對:嚴   駿

監製:黎知明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