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慕蓮:救救孩子

文〡鄧慕蓮

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通過“感激”七一刺警案行凶者梁健輝“為港犧牲”動議引發社會各界齊聲譴責。事件突顯了學生們道德淪亡的程度,肆無忌憚挑戰社會道德底線。近年“違法達義”等歪理氾濫,“港獨”暴力思潮在大、中、小學大行其道,誤導不少青少年走上歧途。最近警方破獲“光城者炸彈案”被捕的14人當中有9人為中學生,其中15歳的男學生成為香港國安法最年輕的被告。2019年以來,有4,008學生被捕,當中有約2成是中、小學生;更有一些個案是由學校老師帶頭參與的。回歸以來,香港教育制度的淪陷,學校、老師及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前副院長顧敏康一針見血地指出:“ 如果説香港的教育“病”了,那麼首先就是教育者都有問題,其次是教材出了問題。因為教育效果如何,關鍵在於什麼人教和教什麼樣的內容。”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就是一面反面教材的照妖鏡。2017年9月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長子去世,事後教大民主牆出現“恭喜”的冒犯字句。教大處理有關人員可以用“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來形容。教育大學當中竟然有這樣的學生,連基本的是非觀和同理心都沒有,又何以為人師表,作育英才?更令人齒寒的是黑手教師對幼兒也不放過。網上曝光的有的幼稚園使用的教材裏,有童話故事描述中國是暴虐的國王,而英國是神奇魔法師;一間學校小二常識科工作紙,要求就有關《逃犯條例》遊行畫畫,竟有小學生畫出警方與示威者對峙場景。2019年11月成立的香港言語治療師總工會出版了多本反政府繪本,包括《羊村清道夫》、《羊村守衛者》和《羊村十二勇士》, 更不時舉行親子讀書會,目標是幼稚園至初小的兒童。令人慶幸的是執筆當日國安處因涉嫌串謀發布煽動刊物,拘捕了2男3女五位骨幹成員,國安處同時凍結涉案工會約16萬元資產。本人深切希望國安處再接再厲,加強執法,正本清源,消弭弊端!

教育局2019年以來共接獲269宗與社會動亂相關的教師專業失德投訴,局方到目前為止只取消了4名教師的註冊。“803基金”多次要求教育局公開專業失德教師的資料,但遭局方拒絕。“803基金”要求法庭復核局方決定,案件仍在審理中。

學校方面態度曖昧,甚至縱容失德教師。有報章揭發有教師去年參與黑暴活動後被捕,其後該教師改名並獲准繼續任教。大專院校多年來對學生違規行為緃容亦直接助長歪風蔓延,亦為後來中大及理大暴動埋下禍根。香港國安法出台後,各大專院校似乎䦕始與學生會劃清界線。希望最近一系列與學生會“割蓆”措施是大學回歸教育,讓學生學習重回正軌的第一步。

香港今天的教育制度仍然奉行港英時期以考試為導向的制度。“行之有效”四個字雖然掛在口邊,但對過去制度的蕭規曹隨仍是特區政府官員的一貫作風!隨著2014的非法“佔中”活動及後來的“修例風波”,教育制度殖民化在香港新一代年輕人中的負面效應尤其明顯。1985年, 港英政府通過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打破了“校內不准開展政治活動”的禁令,但迴避了“主權回歸”和“民主教育”的問題。在港英當局主政下,中國歷史被編入亞洲歷史,實行殖民化教育;鴉片戰爭被定性為中英貿易衝突。通識教育原意是激發年青人獨立及批判的能力,但失德老師亦借通識課傳輸其扭曲的政治意識。在教材方面,通識課也是由教師自行編訂,因此,教師的政治傾向和立場直接影響了學生思維。慶幸的是,經過多年來社會各界的關注及批評,政府今年着手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改革後通識科亦將重新定名為“公民及社會發展科”,課程加入國民教育元素及讓學生們正面認識國民教育。教育局宣布優化高中核心科目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並承諾會擔當監察者的角色。

“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理工大學最新研究指出,本港品德教育存在8大問題,包括“欠缺整體規劃與政策配合、課程10年沒更新未能與時俱進、‘滲透式’教育成果欠佳,推廣方面亦只有學校‘孤軍作戰’,欠缺家庭、社區及傳媒的應有角色。”我個人認為正本清源,政府及學校方面應通力合作,從學校品德教育基本做起,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例如童軍,少年警訊,交通安全隊,香港青年獎勵計劃等項目,啟發學生團隊精神,發展個人和社區精神。

政府應積極與內地教育當局協助內地學校與香港學校建立校際友好合作網絡,推動教師交流、學生交換、學分互認、課程互聯互通等措施,以此增強學子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疫情過後也可組織學生到內地參觀、交流和旅遊,這也是拉近香港學生、市民與內地學生、市民之間的距離的最佳方法。政府可與內地學校協調,舉辦香港學生假期遊學活動,令莘莘學子真正領略國內學府的校園生活,提升學生的素養。

稚子何辜,學生竟被荼毒為反中亂港棋子!每一宗學生定罪案件中就有一位青年捲入暴力運動,結果斷送前程,付出沉重代價。我深切希望教育局可以遵守承諾,承擔教育領導之責。學校亦回歸初心,下定決心讓教育回歸教育,讓學生的學習重回正軌。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慈善活動家、昌泰國際集團董事長

編輯:張桔馨

審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