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遺成功 列入世遺名錄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為中國第56項、福建第5項世界遺產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7月25日,福建福州,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項、福建第5項世界遺產。

從2001年正式啟動申遺工作,到2021年一朝圓夢,泉州的申遺之路走了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應在去年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延期至今年,應了閩南俗諺說的“好酒沉甕底”——這是中國向本屆大會申報的唯一項目,泉州系列遺產備受關注。如今,好夢成真,世界遺產名錄裡再添一抹瑰麗。

專家認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獨特而傑出的港口城市空間結構,其所包含的22個遺產點涵蓋了社會結構、行政制度、交通、生產和商貿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紀逐漸崛起並蓬勃發展,成為東亞和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海上樞紐,對東亞和東南亞經濟文化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世界遺產委員會依據《實施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所規定的標準,決定將“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目前,包括“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在內,福建共有5項世界遺產,其他4項為武夷山、福建土樓、鼓浪嶼、泰宁丹霞。

文|泉州晚報 蔡紫旻 殷斯麒 孫燦芬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簡介及對整體價值的支撐

第一組:制度保障+城市結構

%title插图%num

01 九日山祈風石刻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反映出海神信仰對貿易活動的精神促進,體現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倡導和管控。

%title插图%num

02 市舶司遺址

市舶司是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設置於1087年,標誌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對宋元泉州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貿易各參與方的共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03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是宋元泉州城的南門遺址,是進入城市南部商業區的交通要道,記錄了宋元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歷史,體現了官方對海洋貿易和城市商業發展的行政保障。

%title插图%num

04 天后宮

天后宮是宋元時期起源於泉州本地的海神媽祖的祭祀建築,也是世界範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體現出民間信仰與國家意志相結合對海洋貿易發展的共同推動。

 

05 真武廟

真武廟是宋元時期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道教廟宇,也是古法石港的重要地標。其所承載的海神信仰是宋元時期商人群體從事海洋貿易的重要精神寄託,體現了政府對海洋貿易的鼓勵與推動。

第二組 多元社群+城市結構

06 南外宗正司遺址

南外宗正司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遺址所代表的宋代皇族群體是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中具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

07 泉州府文廟及學宮

泉州府文廟及學宮是儒家祭祀場所和泉州最高等級的教育機構,是包括政治要人和高級知識分子在內的泉州精英群體的象徵,這些社會精英在宋元海洋貿易的推動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建築群的高規制反映了海洋貿易給泉州帶來的經濟和文化繁榮。

%title插图%num

08 開元寺

開元寺是宋元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經濟及高規制的建築、多元文化遺跡反映出宋元海洋貿易帶給泉州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共存特徵。同時,與寺院關聯的宋元官方、僧侶、地方大族等人群對宋元社會經濟和海洋貿易具有重要貢獻。

09 老君岩造像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象徵,體現了泉州港口依托農業帝國的獨特歷史文脈,也反映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活躍的文化特徵和港口的繁榮成就。

%title插图%num

10 清淨寺

清淨寺是宋元時期跨越重洋來泉州營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證。見證了活躍在泉州的外國族群的文化、宗教和生活傳統,也見證了宋元泉州的人群匯聚、商貿往來和文化繁榮。

%title插图%num

11 伊斯蘭教聖墓

伊斯蘭教聖墓是7世紀來到泉州的兩位伊斯蘭教聖徒的墓地。墓地於1322年進行了修繕,與清淨寺共同見證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動,反映了宋元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與融合。

%title插图%num

12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傳播的重要史蹟,顯現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蘊含的文化融合特徵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間廣泛的價值觀交流奠定了基礎。

第三組 商品產地

%title插图%num

13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郊外銷瓷窯址的傑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貿手工業為顯著特點的產業結構,其生產體系和生產規模展現了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強大的基礎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14 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

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內陸地區外銷瓷窯址的傑出代表,德化窯在發展過程中創燒出獨特的白瓷產品,展現了宋元泉州強大的基礎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也顯示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本地製瓷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15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證,其所在的青陽村曾是宋代官方設立的專職鐵場之一,它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展現了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同時顯示出宋元泉州海洋貿易對泉州內陸腹地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第四組 運輸網絡

16 洛陽橋

洛陽橋位於泉州洛陽江入海口,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內陸腹地的交通樞紐,在泉州運輸網絡的發展中具有開拓性的里程碑意義。是官方主導、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設施的典範,體現了官方、僧侶等社會各界對商貿活動的推動和貢獻。其建造技藝更是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造橋技術,為宋元時期泉州造橋浪潮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

%title插图%num

17 安平橋

安平橋是泉州與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的陸運節點,體現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的發展。橋長約2255米,是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樑式石橋。

18 順濟橋遺址

順濟橋遺址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是伴隨海洋貿易發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區的主要通道,見證了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促進,加強了泉州城與南部平原丘陵和碼頭區的陸運聯繫。

19 江口碼頭

江口碼頭是泉州內港法石港的珍貴遺存,是城郊連接古城的水陸轉運節點,現保存有文興、美山兩處宋元時期的碼頭及一處宋代古船遺址。

20 石湖碼頭

石湖碼頭是一處利用天然礁石建造的碼頭,其主體由一組近岸礁石和通濟棧橋組成,是泉州外港碼頭的珍稀物證,實證了宋元泉州優良的建港條件。它與江口碼頭共同呈現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陸轉運系統。

%title插图%num

21 六勝塔

六勝塔位於泉州灣中部石湖半島北端的金釵山上,是石湖港的重要歷史遺存,是商舶由泉州灣主航道駛向內河港口的地標,並有護佑商旅的作用。

22 萬壽塔

萬壽塔位於泉州城東南方向20公里的寶蓋山巔,這裡控扼泉州灣與外海交界處,在此建塔鎖水口以保平安。萬壽塔既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也是鎮守海口、護佑商旅的精神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