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特稿】惠港政策密集出台,香港具體如何對接?林鄭月娥如是說……

上一集 下一集
正在播放

最近國家出台一系列惠港政策,引起香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香港將如何把握機遇,用好惠港政策,推動香港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3日接受媒體聯合採訪,介紹了她對香港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機遇、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接“前海”方案的思考。

13951631585661_.pic_hd.jpg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接受本刊採訪(本刊記者 李博揚 攝)

如何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機遇

林鄭月娥表示,抓住國家“十四五”規劃機遇,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有三個重要元素。

一是必須認識國家的規劃,才看得到香港的定位。這方面,國家非常重視香港特區政府的提議,在今年8月派出了高規格的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到港進行系列宣講,令香港各界對國家規劃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是既然了解了國家的規劃,就要善用國家給予的支持。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可以看到,中央在很多方面給予香港高度支持,同時也對香港提出了要求。香港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須堅持“一國兩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增強港人對憲法和基本法的認識,增強香港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

三是作為特區政府,必須不斷鞏固提升香港的優勢。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一國兩制”。香港未來仍有提升空間,比如還需要更多的土地開發,需要更進取的鼓勵金融發展、支持創科發展的政策,可能還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我們有把握,也有信心未來可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林鄭月娥說。

以何為切入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在林鄭月娥看來,要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最重要的要素,是要做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通。

林鄭月娥表示,人流方面,希望未來通關可以採取更為創新的模式。香港市民已經感受到“一地兩檢”非常方便,所以未來港深口岸的提升都以“一地兩檢”為目標,在此基礎上還要研究有沒有更方便的通關模式,比如最近新開通的粵澳青茂口岸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人員流通更為便利,未來香港大概也會朝著這個方向去做。

物流方面,好的基建很重要。去年開通蓮塘/香園圍口岸的貨運後,現在已能夠達至“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布局。日後還可更多應用科技手段提高通關效率。

資金流方面,前不久開通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就是金融互聯互通很好的例子。“我們是不怕別人抹黑的。我們要看事實。海外很多金融機構對香港還是充滿信心,也希望在香港未來發展金融事業上‘分一杯羹’。”林鄭月娥告訴記者,單單由於“跨境理財通”試點的啟動,就已經有海外銀行稱在年底前要增聘600人,“希望未來在保險方面也能進一步聯通”。

數據流通方面起步較慢,也比較敏感。林鄭月娥認為,往後要進行科技創新,就必須讓數據也流通起來,“我相信下一步我們也是在數據流通方面可以多做一些事情”。

13971631586002_.pic_hd.jpg

怎樣對接“前海方案”

林鄭月娥表示,去年在深圳經濟特區慶祝建立40周年的時候,她曾為《紫荊》雜誌寫了一篇文章,其中講到港深這兩個地方的關係是獨一無二的,她形容為“一個獨一無二的雙城故事”。而且這個雙城故事會歷久常新,會隨著兩地的發展,在總體的國家規劃下,找到一個新的合作定位。林鄭月娥說:“現在我們就正處於這個時刻,因為有了前海的‘擴區’,因為香港解決了過往一段時間的政治的問題。我們必須要用好這個契機來打造一個新的雙城故事。”

前海“擴區”,是指最近印發的“前海方案”將前海合作區由原來的不到15平方公里,擴展至超過120平方公里——面積相當於一個半香港島。擴區後的前海合作區距離香港新界西北部非常近,只有約4公里,住在新界西北部的香港人到前海上班並不算遠,未來香港的專業服務也可以更多面向前海。

林鄭月娥表示,對接“前海方案”重在“四通”。一是基建聯通,軌道交通建設和口岸優化提升很重要。二是政策貫通,比如令兩地人員往來更方便,不單是香港永久性居民、還希望外籍人士往來兩地也能夠更便利,另外深圳能不能多開放一些服務業產業,讓香港的專業人士不需要經過重新考試就可以在前海執業?目前有一些行業已經實現了,未來希望可以形成一個負面清單,清單之外的領域都能夠這樣。三是機制互通,香港和深圳要有一些合作機制,共同商量怎麼做好前海合作區,目前港深已經有19個專班來處理相關合作事宜。四是民心相通,這是最重要的。“前海方案”中特別提到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也特別提到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 “我們無論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還是加強跟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聯繫,都必須要讓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年感受到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有國家的意識,願意到內地發展。”林鄭月娥說。

對香港特區政府來講,林鄭月娥提出要做到“四新”。一是空間要拓新。要意識到120多平方公里的前海,都是香港發展可以利用的空間。二是觀念要更新。特區政府除了做好服務提供者和監管者,還要做好促成者和推廣者。三是政策要創新。四是機制要革新。

“我希望未來香港和深圳、香港和前海的合作,都以比較創新的思維來發展。”林鄭月娥說。

相關閱讀

林鄭月娥:創造更輝煌的港深雙城故事

WX20210913-211859@2x.png


記者:左婭、李博揚

編輯:邸倩   校對:魏小旋

監製:左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