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配開“全球民主峰會”嗎?

文 | 新路

定檔12月的“全球民主峰會”是美國心心念念的年終大戲,即便美式民主已在阿富汗慘不忍睹,但習慣喪事喜辦的美國人還是要打腫臉充“實力地位”,苦撐“世界燈塔”的門面。

美國這副好氣又好笑的架勢,不僅讓世界各國無語,連自己人也看不下去。近來,越來越多美國知名外交政策專家,比如《國家利益》雜誌出版人兼首席執行官西梅斯、大西洋理事會研究員曼寧和巴羅斯、紐約市長前撰稿人史密斯等紛紛發聲,批評美國政府所謂“促進民主”的外交政策,質疑“民主峰會”前景。看看他們怎麽說。

質疑一:“促進民主”政策真的有效嗎?

自上世紀初的威爾遜政府時期,民主黨政府就有了對外“促進民主”的傳統。聯合“民主國家”反對“非民主國家”的招牌始終吸引著美國左翼政客的注意力,但卻一直不見實效。

到了世紀之交的克林頓執政末期,美國主導組建了100多國參加的“民主國家共同體”,但始終一事無成,如今早已無人問津。

現任國務卿布林肯早在2019年就曾參與倡議建立“民主國家聯盟”,可惜近年西式民主已在全球日薄西山。瑞典哥德堡大學“民主種類”研究顯示,2020年全球公民享有的“民主”水平與1990年前後相仿,所謂“自由民主國家”從41個跌至32個。

質疑2:“促進民主”政策真的可行嗎?

美國一旦實施“促進民主”的外交政策,就意味着要遏制“非民主大國”,乃至顛覆他國政權。這與當年蘇聯領導人托洛茨基試圖在全世界推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世界革命”戰略並無二致,都是要公然謀求改變國際體系現狀。

目前,拜登政府雖然還不敢明目張膽打出推動所謂“非民主國家”政權更叠的大旗,但心里還是妄想在中國、俄羅斯搞“顏色革命”。中俄作為兩個大國,又怎會對此坐視不管、任人宰割?

質疑3:所謂“威權國家”真的“威脅”很大嗎?

在美西方眼里的“威權國家”中國,實際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蘇聯並不是一回事。中國並沒有倡導要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網絡”。

恰恰相反,中國接受了許多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西方規則”。中國堅定捍衛自身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有力回擊他國的無理挑釁,並非是為了推翻鄰國“民主政體”。在貿易等領域,中國也願意與美國加強互利合作。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也從未武力鎮壓任何所謂“民主”鄰國。不久前,美俄日內瓦峰會還為美俄關系的穩定設立“護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俄會組建“全球性威權主義聯盟”。

質疑4:“促進民主”能解決全球性問題嗎?

當今,氣候變化、核擴散、大流行病、反恐等重大挑戰需要人類共同面對,不可能離開中國、俄羅斯、海灣國家等和美國不同道路、不同制度的國家。

即便在美國所謂“民主同盟”內部,各國也差異巨大。近年來美歐紛爭不斷,在疫苗、經濟監管和“北溪2號”等問題上存在難以調和的分歧,更加證明所謂“共同價值觀”不能讓美國與盟友同氣連枝。

多極世界中,美國還打算拿民主“畫大餅”,自定義全球秩序,排斥“非民主國家”,只會人為制造並加劇國與國之間的對立,絲毫無助於應對全球性挑戰。

質疑5:“民主峰會”能增強美式民主的號召力嗎?

與其說通過舉辦“民主峰會”來宣傳“美式民主”,美國還不如先把國內的“民主”搞好。美國國內的一筆筆官司早已破壞了“美式民主”的合法性和影響力,連通過預算、管理債務、批準條約、執行一以貫之的外交政策都做不到,早已功能失調,怎還能讓盟友信任其政治制度?

根據最新皮尤民調,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美式民主”曾經是一種模式,如今卻已失去了炫耀的資格。美國在把自己的病治好之前,還是少對別人說三道四為妙。

一句話,無論美國人怎麽包裝粉飾“全球民主峰會”,本質還是打着“民主”旗號謀求世界霸權。對此,世界各國都已看穿,除了那死心塌地的“五眼聯盟”,其他不過是公開懟和敢怒不敢言的區別。

也難怪,美式民主的“賣家秀”是美國金錢政治、社會撕裂,“買家秀”是阿富汗等國斷瓦殘垣、民不聊生,如此偽劣民主,哪個國家還敢下單?

至於“全球民主峰會”這場年終狂歡,注定只能涼涼了。